紧和松组成的四字成语有哪些(与一松一紧相似的词语)

最近,“放松感”在社交网络上开始流行。与放松感相对应的,是紧绷的状态。紧张感可能来自于充满贬低性评价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也可能是经济环境收缩后的连锁

最近,“放松感”在社交网络上开始流行。与放松感相对应的,是紧绷的状态。紧张感可能来自于充满贬低性评价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也可能是经济环境收缩后的连锁反应。至于对放松的强调,如果指向个体的自我接纳,启动“为什么不能放松”“为什么要紧绷”的社会反思,那么放松的普及可能会带来正面效应。

令人担忧的是,当放松感成为新的评价标准时,它指向了自我管理、自我需求、自我情绪的抑制,把外部问题变成了个人问题。这时候强调放松,其实是对个体的一种新的压抑机制。保持一点警惕不是坏事。

下面我们将根据以上判断进行详细说明。

放松:接受一切的良好心态。

slack这个词虽然存在很久了,但是最近的流行还是源于微博一个作家@黑猫白袜的经历。当她飞行时,她遇到了一个家庭旅行。有一个孩子的证件过期了,他妈妈直接陪着孩子,没有登机就回家了。然而,已经登上飞机的其他家庭成员的所有行李都以这位母亲的名义托运。因为我妈没登机,行李都拉下来了,还回来了。

紧和松组成的四字成语有哪些(与一松一紧相似的词语)插图《青春蜕变》剧照

“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崩溃,然后如果是我爸妈,我肯定会发脾气。”预计博主家人会在电话里吵一架。结果飞机上的家人一点都不生气,打了个电话叫人回来拿行李,然后让他们顺便送个箱子。整个气氛非常轻松。飞机起飞后,一家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我们开心的聊了聊到了目的地要不要买点日用品,然后事情好像就结束了。博主感慨道,“我坐在旁边,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想哭。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散的家庭关系……”

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了全网的广泛共鸣。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确实是在非常紧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该微博下的一些热评很典型,比如“小时候因为扔勺子什么的被骂。如果没人承认,我们就都跪下互相殴打,直到有人承认为止。”“如果我在家里做错了,就会被拉出去批评。”“不行,不管是哪一个,我家人都会暴跳如雷。”诸如此类。

所以,放松的出发点与家庭关系有关,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爱、包容和理解。是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父母情绪稳定,能够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而不是相反,让孩子成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当家庭遇到意外和风暴时,他们可以和平地分担责任,而不是因为推卸责任而抱怨和争吵...

后来,放松这个词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人们用它来指代个人的情绪、着装、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顾名思义,放松就是整个人处于一种放松、自然、舒适的状态,没有紧张、纠结、焦虑。如果你心平气和,即使得不到,失去了,也顺其自然,就好像你已经做好了接受最坏情况的准备,继续前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逐渐把放松感总结为“接受发生的一切”,包括好的和坏的。有必要再加一个前缀“姿势好看”。人的接受不是被迫的,也不是无奈的,而是自然的,平静的,甚至可以在不好的情况下谈笑风生。

可以说,时尚之初,放松感就是豁达乐观。“生活无处不在,应该像洪飞踩在雪泥上一样。”“竹签草鞋轻打马。谁害怕了?一场烟雨就是一辈子。”但是,一旦正能量词汇泛滥,它的适用范围就变得无限广阔,人们几乎可以带着一种轻松感去解释一切,鸡汤的味道就出来了。

放松的流行: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虽然懈怠在鸡汤里,但不代表这个词的流行没有意义。按照社会学的想象,要把“环境中的个人烦恼”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话题”。稀缺性放松的背后是人的普遍吃紧,为什么吃紧是问题的关键。

《人物》杂志以@黑猫白袜子的博文为题头向读者发起征集:“有没有一个瞬间让你意识到,原来,这样也无所谓?”《人物》发现,“在这300多封信里,有几十个非常相似的故事,都是女生写的。这些女孩子从小就被要求举止得体,循规蹈矩,有条不紊。一旦他们做错了,哪怕只是打翻了碗,买错了票,也会面临指责,教训,甚至是当面的耳光。长期的管教让他们以后很难‘放松’,经常陷入‘错误——担心和责备——恐慌和自责’的漩涡”。这对应的是@黑猫白袜子博文底部的留言。那些关于成长充满压抑,贬低,否定的留言,点开微博首页,基本都是女生。

这场关于放松的讨论的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它使公众更直接和清楚地了解中国家庭中女孩的总体情况。虽然这些年来,关于出身家庭和重男轻女的讨论似乎已经够多了,但也越来越定型和教条化。很多女生在紧张环境下的成长经历,为这一切空的广泛讨论提供了具体而感性的细节。

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情缺乏润滑。费孝通曾经深刻地论述过为什么乡土中国的夫妻关系是“无爱”或者“小爱”。他说:“我们家是一个持续的商业共同体。它的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不是横向的。这对夫妇成了合伙人。虽然匹配轴不像主轴那样是暂时的,但由于事业的需要,两个轴都被排除在普通感情之外。我所谓的普通感受,是和纪律形成对比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对效率的考虑。求效率需要纪律;排除私事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规,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女人有“三从四德”的标准,父母子女讲究责任和服从。这些都是商业社会的特点。”

简单来说,家庭就是一个商业共同体,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和生产效率最大化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传宗接代,多生男孩,人口就是生产力,繁荣的人口有助于事业的持续。现代中国仍有本土灵魂。比如现在的相亲角,更多的是明码标价,门当户对。婚姻不需要爱情。结婚就像开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功利、务实、注重效率的家庭观念影响下,守纪律、无私不仅夫妻之间可能更不宽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往往处于末位——已婚女性会降低家庭生产的效率。这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利益、效率、实用的重视远远大于对亲密、温柔的重视。所以,当家人犯错时(尤其是女性犯错时),大家都会生气或者互相指责,因为“错误”的背后是效率的破坏和利益的损失。

回到社会层面,在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压力下,年轻人的状态难免处于紧绷状态,丝毫不敢放松。

没有更多的机会,甚至更少的机会。然而,每个人都更加努力,这自然导致了“内卷化”——每个人都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却没有收获更多的利益。这是一场“没有发展的竞争”。本来人有付出才有收获,现在每个人都要付出三分努力才有收获。每个人都把自己打得一丝不挂,肉搏,自己很惨却从不消停。任何事情需要较量的时候,姿势都很难保证优雅,更别说放松了。

韩国学者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功勋社会”。人们越来越清楚如何剥削自己,不断寻找自己应该完成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加上KPI。情况比倦怠社会还要不乐观。年轻人可能不会为了更高的成就而鞭策自己,而是获得一份相对体面、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在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看来,“学会改变命运”几乎是一条定律,但现在它面临着一些挑战,实现起来更加困难。来不及觉得累,因为总是紧绷着;也许“紧张的社会”比倦怠的社会更恰当。

放松的作用:自我接纳和社会反思

文化批评家总是习惯于对任何带有鸡汤性质的时尚热潮持谨慎或批判态度。但这一次,面对松弛的盛行,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我认为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一,放松感显然可以归结为当下的一种青年文化,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与之前流行的躺平、躺烂等等联系起来。其实,无论平躺、烂躺、紧绷,面对的都是同一个社会结构。但是,如果说紧绷是一种内卷的形式,平躺烂躺就是一种对内卷的消极斗争:干脆放弃竞争,退出竞争,卷不卷都无所谓。虽然很多年轻人只是口头说说,但是躺着想不好就是“零和游戏”——和社会一起输。

《渴望生活6》里轻松的许知远

而放松则是试图在内卷的紧绷和放弃努力的失败之间找到一种更自洽的中间状态。能不能在该奋斗的时候全力以赴,在面对结果的时候更加冷静?还是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比如许知远在《向往的生活6》中的懈怠表现备受好评,而许知远却非常认真地对待《十三邀》中的每一次采访,有时甚至会因为过度的关注和照顾而暴露出紧张。因为紧张的求知过程,许知远在娱乐性的综艺节目中显得轻松自信。虽然这个松紧把握挺鸡汤的(太大了,但是执行上没有细节),但也不能说不对。

其次,很多人的性格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他们容易焦虑,害怕一切变化,过于谨慎。当他们与他人相处时,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比起取悦自己,他们更在乎取悦别人。这种人性格的成因可能和他们的天性有关(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高度神经质),但也有可能这是家庭创伤的后遗症。在一个包容度低、没有亲密关系、充满否定的家庭长大,他习惯了自我否定、迎合、循规蹈矩(害怕有任何闪失)。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告诉他们,你可以过轻松的生活,你值得被爱,这不是你的错,或者即使你犯了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他来说可能是极大的安慰,甚至是关键的救赎。

同样是在这本人物集里,编辑在整理读者来信时发现:“很多人说起很多年前的小事,早在几年前或者十年前,比如把消毒液洒在地板上,失去了所有室友的欢乐豆,但这些旧事依然被大家珍藏,被认真讲述,只是因为当时得到的包容,给了自己很多力量...这种放松感会。所以,如果这一次放松的流行,能让一部分人懂得自我接纳,努力让自己接纳,不那么苛刻地对待自己,同时也能让一部分“严于律己”的人认识到刻薄的危害,那就是有意义的。

第三,从更深远的层面来说,我们还是要发挥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去探究紧张心态背后的症结所在,去尝试寻找解决之道。社会心态的背后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换句话说,放松的作用并不是说,当人们被口头敦促放松时,他们就会放松。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家庭问题和社会症结依然存在,仅靠呼吁是很难做到的。对放松感的强调,有唤起我们对“紧”的社会心态的反思,启动“为什么紧”的思考,并试图从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寻找解决之道的作用。虽然这是一个本文无法解决的巨大问题,但只有提出问题,直面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无论如何,这比掩盖问题,置之不理更有意义。

什么样的放松:新的抑制机制?

很多东西一旦流行起来,就容易产生“恶趣味”,张弛也不例外。一旦放松感脱离了社会语境,成为营销话语中纯粹的“好看”的生活理念和态度,就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所套牢,对个人,尤其是女性形成新的压抑机制。

打开一些社交软件,果然很多人开始拿一些大明星,比如舒淇、王菲、刘亦菲、汤唯、金敏喜做样本,说这些女人“不雕琢”“不生气不生气”,反而取得了胜利。也有很多博主开始分享松弛的妆容和打扮,指导女性如何优雅,强调女性紧绷的副作用。

这时,放松感无形中构建了一个新的鄙视链。是用来“鄙视”那些感情破碎的人——重点不是你为什么破碎或者问题本身,而是你破碎了而不是放松了;是用来“鄙视”那些本来就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人——没见过大世面,卑微逢迎,自找麻烦,何苦呢;是用来“鄙视”那些努力爬起来的人,或者说“打滚”的人——他们一心想爬,姿势难看,吃相难看,不但爬不起来,还会摔得很惨...

《留在京都》剧照

这种不食人间烟火、孤傲自大的“好看姿态”,虽然有一点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也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混合体。也透露出凉薄的精致利己,不关心人间疾苦,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精致的放松感是建立在不缺钱,有很多退路的基础上的。一直是少数人的“自由”。套用杨莉那句无所不能的“你为什么不去清华?因为你不喜欢?”人不能放松,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根本没有放松的条件。

但这种脱离社会语境、“看起来很好”的放松感,依然拥有庞大的受众。本来我们强调放松是希望他们对自己不那么苛刻,更能自我接受,现在却走向了反面:放松成了新的压抑机制。面对遥不可及的模板,他们再次开始自我反思:为什么我不能放松?为什么我做得不够好?为什么我又失控了?为什么我总是做得这么差?指的是自我管理,自我需求,自我情绪压抑,从而把社会问题转嫁到个人问题上。

心理学家李松蔚在接受微信官方账号《看理想》采访时一针见血:“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善于制造概念,然后每个人都会把这些概念和自己进行比较,无一例外的会对自己进行评判。放松确实很好,但是一旦我们用它来进行自我评判,那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暴政。人是没有办法要求自己成为任何状态的。诚然,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对事情做出适度的反应,但我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仅仅因为我们会如何反应就认为自己有问题。就当是一个特色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要害怕负面情绪,不要排斥或贬低自己的“紧”。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因为你自己可能也是受害者。当没有人帮你消化这些情绪的时候,你真的需要渠道来发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在找“替罪羊”。当他们遇到任何问题时,他们立刻把责任推到出身的社会和家庭,然后停留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怜悯中。寻求问题的根源,才能少一些自我批判,多一些自我接受;但同时也要看到,任何问题都不是一按下开关就能解决的。家庭伤害已经造成,有些情况已经完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努力克服那些伤害。如果过不去,也没关系。尽量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松还是紧,乐观还是悲观?用乐观代替懈怠,用悲观代替紧张。我们引用戴锦华教授在接受《人物》采访时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悲观和乐观一样都是假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可以选择了,你就不会觉得悲观是一种真实的态度,而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理想的态度,这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因为绝望本身忽略的,可能就是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当有人不得不生存时,你会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悲观和乐观,而是你如何选择和安置自己和你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906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