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产品力包括哪些方面(产力包括哪三种)

什么是产品?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熟悉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常常去理解深层逻辑,却忘了记住产品的基础和底层逻辑。作者分享了他对产品底层逻辑的理

什么是产品?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熟悉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常常去理解深层逻辑,却忘了记住产品的基础和底层逻辑。作者分享了他对产品底层逻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什么叫产品力包括哪些方面(产力包括哪三种)插图各位,产品到底是什么?

服务员的微笑属于产品吗?你健身房的空调是产品吗?

你不觉得有点惊讶吗?对于如此熟悉的除法空概念,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或者说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为了“高效”,大脑往往会对概念进行封装,方便我们记忆,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探索一个熟悉概念背后的底层逻辑的机会;让我们来看看产品定义的三种常见观点:

观点:产品是有形的实体,企业咨询或者酒店服务员的微笑都不是产品,是服务;

观点:产品是指任何被人们使用和消费,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东西(来源百度百科);

观点三:产品是企业与用户价值交换的载体。

这三种观点从视角上看可能都没错,但不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底层逻辑,也不能成为我们产品设计策略的总纲;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产品底层逻辑的理解,先抛出产品的定义:

“人人都可以做产品经理”,做产品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其实这本质上说的是,任何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要解决的问题有大有小,提出的解决方案或制度只是片面的。这也反向说明了产品的本质:针对正确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这个定义面有两个关键词【问题】+【解决方案】。下面就来重点介绍这两个关键内容。

一、是问题不是需求,需求和问题不同

需求是如何诞生的?

当我们想在转化促进因素的影响下从A状态转化为B状态时,一个新的需求就会产生,如下图所示:

当推动需求变化的因素(后续文章会详细描述)触发时,我们会想到从A状态到B状态,但从A状态到B状态存在客观障碍(注意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存在的)。这些障碍就是问题,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古代需要马,现代需要汽车);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

作为一个打工仔,我现在每天走路上班(状态A),但是时间太长,腿也疼(问题)。所以如果我骑车上班(状态B),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我要一匹快马;促进需求诞生的条件是:效率;问题是我上班太慢,最后上诉是快马加鞭。当然,我是生活在当代的汽车。

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需求和问题的具体转化逻辑:问题+场景+人群 =>需求,由于场景和人群不同,相同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需求与问题的具体转化逻辑:问题+场景+人群= >;需求,因为场景和人群的不同,同样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1.需求是以问题为基础,由问题演化而来的。问题在促进因素下可以转化为多重需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建立行业需求图谱,规划出所有的行业需求,做到提前洞察。

2.对产品经理来说,需求并不全面

需求就像一篇半命题作文,用户填了一半,把另一半留给设计师;需求的一般表述是:用户想要什么;不包括用户为什么要这样。用户已经限定了范围。产品设计师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就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会有很大的问题;

3.问题较为客观,需求是主观的

是问题描述的客观现象,但需求都是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加工出来的。人在一定的情况下会撒谎或者表达模糊的困惑,所以所谓的需求是假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伪需求;这也解释了史蒂夫·乔布斯·福特等大佬所持的观点:用户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4.问题相对稳定,但需求容易变化

因为需求的主观特性,会因为场景和人群的变化而变化,不会特别稳定。所以在讨论需求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时间的影响。但问题相对稳定持久;

二、是解决方案,不只是满足诉求的形式

解决方法是什么?解决方案是解决问题的所有策略的系统总结;如何理解这段话?让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惹我女朋友生气了。我的要求是让她开心。我的产品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产品的定义取决于解决方案;

鉴于此,我有以下想法;

梳理解决问题的关键逻辑:不能讲理,态度要诚恳且积极且温暖且可爱,如果能有额外惊喜会更好,还要给他信心以后不再犯错;情绪策略:满脸笑容,表达温和,动作轻柔;言语策略:采用浪漫的语句,将过去我的好,换着法的各种夸奖她;送礼策略:准备一个平常她舍不得买的口红;保障策略:哭泣着写保证书,签字画押,保障以后不再犯错;

以上五点都是我解决女朋友生气的策略。所有的策略构成了“哄杨胖子女朋友”的产物。如果是线上的话,就是一个有快乐红女友的APP,这是大家可能更容易接受的“产品”的概念。

友情提醒:以上是我惹女朋友生气了。如果你让女朋友生气了,场景和人群变了,需求也会随之改变,那么策略可能就要变了;假设她能包治百病,你可以省去千言万语和笑脸,只带一袋回去;假设她是热水万能,55摄氏度倒一杯农夫山泉就行了...

通过上面的定义,我们会发现这个解决方案有两层:

解决方案=逻辑层+实现层

1. 问题的实现方式层就是与用户具体接触或者用户实际所得部分

这部分也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上面的例子,我提供的口红,我写的保证书,都是实现模式。我还可以换其他实现模式,比如倒热水,买包。

甚至开头提到的第一点,就是把实现方式定义为产品;往往初级产品设计师都被疯狂地禁锢在这一层,这也是为什么高端产品练就了惊人的axure能力,却永远不会出现在他的简历里。

2. 问题的解决逻辑层则比实现方式层更加底层,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无形的,类似于产品战略规划的东西等等。

让女朋友开心,选择买口红或者写保证书,都是自己承担,而逻辑是用真诚的态度化解她的不开心,用额外的惊喜弥补她的不足,最后通过一个承诺避免她担心以后再犯;所以,逻辑层面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这也是boss和产品设计助理对待产品的根本区别。前者是解决逻辑层面的问题,后者是实现层面的问题。

逻辑层是实现层的基础。有了逻辑层,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当时的科技发展程度以及可能用到的工具来构建实现模式层。比如唐朝的时候女朋友高兴送胭脂,现在是包包或者口红。从逻辑上来说,这是她喜欢的。在实现方式上,女朋友的爱好因为科技水平而进化了。

那么,将产品定位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什么好处呢?

(1)更基本、更全面的系统

避免大家对产品的理解仅限于形式的认知,而忽略了对其本质的探索和思考;解决方案会让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实现方法,还有实现逻辑层,可以包含所有能解决问题的内容,保证用户问题的完全解决,尽可能满足诉求;

(2)避免无用功。

看过《快与慢思考》的人都知道,大脑喜欢走捷径,实现模式层是每个人都擅长并愿意做的事情,但往往不靠谱,会让我们忽略逻辑,把精力放在实现层,最后花了很多精力,问题却没有完全解决;

(3)避免陷入为了“产品”而做产品的主观视角

我们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我们考虑的是问题解决了没有,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感觉中无法自拔。很多产品经理很容易“移情”用户,产生很多策略。除了感动自己,用户的问题还是真实的,没有解决;

最后,我想提一个想法:

有没有想过,假设我们知道了推动需求变化的条件,然后基于成熟行业的发展经验,能否构建一个全面的行业需求图谱?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宣传演出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商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互动,我会在后续文章中贴上这个方向的内容;

以上是我对产品底层逻辑的理解和思考,希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启发你探索产品的本质,辅助你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本文由@ Yimino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只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485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