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十篇范文800字)

概述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解释事物的一种文体。它通过解释事物的来源、原因、特征、现象、组织结构、范围范畴、功能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包括广告、小册子、规则、公司章程、评论、科学草图等。

2.说明文的开头

通常有以下五种方法来开始一篇说明文: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直接提出解释的对象,在开头就把全文拿过来,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想解释什么,然后分层次解释。

如法国学者布丰的作品《松鼠》的开头: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温顺、聪明,非常讨人喜欢.”

比如江西某中学生的《我最喜欢的书》开头:

“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我也是.日记开始是我最喜欢的书.”

(2)概述

这种形式在开头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进行全面概括的说明,这只是这次论述的提纲,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说明。

例如,在数字杂谈的开头: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通常也会数数,比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但是,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一定对数字的人生经历、兴趣甚至遗憾了如指掌。”

(3)运用提问。

说明文一般都是平实简单的,但在开头,通过提问来阐明文章的主旨,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不要弄乱自己身上的“时钟”:

“你想节省时间,高效学习吗?那就请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身上的‘时钟’弄乱。”

比如中学生优秀作文开头的“生活因互联网而精彩”:

“当网络成为你我之间的桥梁,当网络让孤独的人找到快乐,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上自由穿梭?答:“因为,生活因为有了互联网而精彩!””

《奇妙的桌面》的开头:

“天是文化——天文,地是文化——地理,我们的书桌其实是一种文化——名为书桌文化。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书桌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它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体现了书桌主人的个性特征。”

(4)使用描述。

在这种形式之初,往往采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述所要说明的事物,使之生动、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自然之语》的开头:

“立春之后,大地逐渐从沉睡中醒来。冰雪融化,植被发芽,各种鲜花盛开。两个月后,燕子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5)定义的开始

开头先给要解释的事物一个简明的定义,从而揭示要解释的对象的特征。在这种形式开始的时候,读者可以对所要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晰、明确、科学的认识。

例如,在大规模泥石流开始时:

“在一些山区沟谷,由于地表径流不断冲刷坡面和沟床,山体经常发生崩塌滑坡,崩塌滑下的泥沙、石块等大量固体物质被水流搅动,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迅速奔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3.说明文的结尾

通常有以下五种方式来结束一篇说明文:

(1)自然结局

所谓自然结尾,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成为自然的一章,以文章结尾结束。

正如松鼠文章的结尾:

“松鼠通常一窝生三四只。它们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冬天过后它们会换皮毛。新换的毛皮比脱落的毛皮颜色深。他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头发,使他们的身体裸露,干净,没有任何臭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它们的尾巴毛可以做刷子,它们的皮可以做毛衣。”

(2)向前看。

在解说的最后,作者在解说了某种科技或新事物后,往往会在最后站在未来的高度,对解说对象可能出现的场景做出科学的预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追求。

比如《宇宙中有什么》的结尾:

“…今天,载人飞船已经成功实现了绕地球飞行,未来必将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

(3)讨论的结论

这种结尾是为了说明某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结尾的评价和讨论,帮助读者提高对某个事物发展变化的意义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如晋祠的结尾:

“晋祠不愧为中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明珠.”

例如,中学生“奥运吉祥物”的优秀作文:

“福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梦想和愿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包含了他们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空,他们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4)意见

任何事物总是分为两部分。在我们充分说明一件事情的优点和长处之后,在最后指出被说明的事情的缺点,或者评论一下造成这种不足的某种原因,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看到云和知道天气的结尾:

“…但是天气变化极其复杂,通过看云来了解天气自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得不依靠天气预报来准确把握天气变化。”

例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黄河》的结尾:

“毛主席曾经说过:‘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的民族。’亲爱的朋友们,珍惜这条勇敢而脆弱的古老河流,不要让那惊涛骇浪的景象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5)总结归纳。

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我们称之为结论。

比如《为什么中午人的影子比早晚短》的结尾:

“可见,图形的形成涉及到地理、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比如味精结尾,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

“味精虽然会增加食物的美味,但也是有害的。一般每人每天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过量摄入可使血液中谷氨酸钠含量增加,引起短期头痛、心跳加快、恶心、口干等症状。由于味精在155℃时能产生焦谷氨酸钠,失去其鲜味并产生毒性,故不宜与食物长时间同煮,也不宜煎、炸、烤食物。不要违背以上两条原则,就可以享受味精带来的美味。”

4.解释性文本摘要

(1)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其目的是给读者知识。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说明文的写作,往往很纠结。其实说明文的写作并不是学生害怕的。只要理顺线索,把阅读说明文和说明文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例进行写作,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渐学会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正确系统地解释事物的特征。

一、要写好说明文,先分清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的写作是教人认识,让人理解。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情绪化、情感化。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原理,介绍知识,解释是手段。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区别在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解释,而议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推理。说明文要求把物理事物或抽象事物本身的情况讲清楚,议论文则要求提出自己对讨论对象的观点或看法。

第二,要完成一篇说明文,你必须牢记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是解释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有掌握好说明文的这些特点,才能写好说明文。

第三,应该明确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从内容上看,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如果从表达方式上来分,可以分为浅显的说明文和科学文。

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以“事物是怎样的”为说明重点,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结构、发展变化等特征。

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的说明文,把“怎么”和“为什么”解释清楚,使人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浅显说明文:是指用浅显、简洁、明了的语言,客观地解释事物的外观、内部结构、功能和种属关系。一般文字和句子都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色彩,很少使用描写,更少使用修辞手法。

科技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这类说明文文学性很强,是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双重产物,寓科学于趣味之中。

如果掌握了以上几类说明文的特点,就可以轻松面对。

(2)写作方法

说明文写作的总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逐渐被解释的;其次,要体现事物本身的顺序,事物往往是复杂的。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本质,就要搞清楚事物本身的顺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按顺序解释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正文要准确平实,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透彻。通俗就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你写的东西,让你写的东西具体化、大众化,从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明文除了上述一般方法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说明文方法,对平时训练写作大有裨益。

(3)写说明文容易出现的问题。

说明文写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不准确,主要是说明目的不明确,没有认真考虑需要说明的事物的那一方面。它的具体表现是,文章在阐述事物的某一方面时,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一方面的特点上,使得这一方面的特点不清晰,不突出。就像写一篇叙述性的题外话,有偏离“主题”的地方。

比如我家附近的立交桥就是水泥做的。桥面很宽,可以并排开七八辆车。桥洞也比其他桥大,所以路面也很宽。至少可以并排走四五辆车。这座桥是建桥者冒着酷暑建造的。从开工开始,他们就没日没夜的工作,节假日也没见休息过。

这篇短文没有准确把握物体的特征。文中对“桥的形状”和“桥的建造者”都有解释,所以人们不知道该解释哪一个。从全文我们知道,小作者想解释的是“桥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围绕这一点,从“形式”的不同方面去写,而不是写一些与“形式”无关,涉及“造桥人”的东西。

修改正文: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修建的。这座桥是水泥做的,有200多米长。横向道路从桥上通过,纵向道路从桥下通过。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走七八辆车。虽然桥下的路比较窄,但至少可以并排走四五辆车。桥洞两侧,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房间。像半个扇形一样,从路边逐渐下降到一头……从远处看,这座桥显得非常雄伟。

小作者舍弃了一个方面,把笔墨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样对读者的理解就会清晰很多。

其次,对事物特征的解释不明确,主要是文章不连贯,解释方法不当。它的具体表现是,在解释事物的特征时,不注意解释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或者先讲另一个方面,再把事物的一个方面讲清楚。结果没有一个方面说清楚。

比如所谓的“搁置”,就是在动笔之前,想好主题提炼和素材安排。写文章时,要根据材料提炼主题,合理安排材料。确定主题后,就看材料能不能很好的说明主题;材料的安排要符合主题的需要。

这是对构思过程的形象陈述“搁置”的解释。从作者从小给“搁置”的定义来看,他对解释对象特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而下面的解释,却把“主题提炼”和“素材整理”混为一谈,有些模糊和混乱,不能给人一个清晰的认识。既然“搁置”是对“主题提炼”和“素材整理”两个方面的反思,那么在解释的时候就要把这两个方面分解开来,先说清楚再说。这样才能条理清晰,也容易集中精力把问题解释清楚。

修改后的文本:所谓“搁置”,就是在写作前思考主题提炼和材料安排。提炼主题,首先要从所有材料入手,从中提炼出一个总的主题。然后,要回去看看现有的素材是不是都很符合主题,有没有必要增删。材料的排列,即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将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

(4)说明文写作练习。

解释的目的是“知其利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准确、清晰和有条理。要准确运用讲解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事物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重要的方面。所以要想把这个东西介绍清楚,一定要把握它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不仅是写说明文,读说明文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对作者介绍的事物有清晰的认识。

(2)选择好的讲解角度。

事物的特点往往是多样性。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一件事,我们会发现它有不止一个特征。事物多样性的例子太多了。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好角度,确定重点,把事情讲得详细而略。

(3)要合理安排讲解顺序。

要准确清晰地解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顺序及其固有特征,选择合理的顺序进行分析。所谓理性,是指在事物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容易解释清楚,使人理解的一种解释顺序。

指令的常见顺序是:

(1)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结构,往往是按照事物成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来解释的;

(2)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按照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解释的;

③说明文,主要是说明某些事物的关系和特点,往往是先整体后局部地进行说明;

④说明文,主要是解释科学实验,往往是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来解释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合理的序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练习,勤总结,广积累。

(4)各种解释方法要运用得当。

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解释方法,有利于清晰生动地介绍事物或事物。常用的解释方法有:一般解释;定义描述;解释;分类描述;举例说明;引文描述;对比解释;数字描述;图表描述;形象描述等等。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作者的写作习惯,但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解释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认识和理解所介绍的事物(或事物)。

(5)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

示例1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公寓。地球上有多少水?粗略估计,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的水,地面和地下,总共将近14亿立方千米。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湖水是绿色的?原来是阳光感染了他们。阳光中红光、橙光、黄光等波长较长的光波在不同深度被水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和部分绿光在遇到水面时被散射或反射回来。所以这个湖是蓝色和绿色的。海水越深,蓝色和紫色的光被散射和反射的越多,就会呈现青蓝色。

纯净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到0℃以下就会结冰。在高山上,水只要加热到80℃以上就会沸腾;在海平面,水只要在72℃左右就沸腾;在矿井里,水要在100℃以上才会沸腾。

在自然界中,水总是运动的,不变的,但它从不改变。基本存在于三个地方:空气体、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示]

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散”。它的主要缺点是没有把材料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只说一个方面的几句话,然后又抢着说另一个。任何一方面的结果都不清楚。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解释一个事物,一定要把握它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清晰地把被解释的事物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它有一个确切清晰的认识。但是事物之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事物在形式、性质、发展上都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在解释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妨把它们展示的更宽一点。有些事物在形式和特点上是复杂多样的,往往有很多特点。当我们介绍这类东西时,我们无法在一篇说明文中涵盖所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一次只谈一两个特性。在写这类事情的说明时,要多注意一个明确的解释中心,并据此安排解释顺序。文章《水》的主要问题是未能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点,并依此组织材料,排列顺序,给人的感觉是文章散乱无序,没有一点是明确的。比如水是一种液体,无色无嗅无味。可以解释如下:

示例2

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水是液体。石头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不管它们被放在桌子上还是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形状。它们都是固体。水不一样。放在圆杯里,就变圆了。当放在一个正方形的盒子里时,它就变成了正方形。它没有确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把水和牛奶相比较,你就会知道牛奶是白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如果一根筷子插入牛奶中,我们就看不见它了。将另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可以透过清水看到插入的筷子。

水无嗅无味。如何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肉眼什么也做不了。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分辨。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没有气味和味道。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提示]

这篇说明文以“水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点作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比较的解释方法。它把水的形状比作木块和石头,把水的颜色比作牛奶,把水的气味和味道比作烧酒。相互比较之后,水的特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在解释事物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物抽象、陌生、一时难以解释的特点,为了增强解释效果,往往采用比较解释的方法。“没有比较就无法区分事物”。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它将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与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使人们对事物有所认识,读者可以有一个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最终充分了解事物的特点。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特性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显露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前提是找出要比较的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才能用比较的方法求异同,说明事物各自的特点。换句话说,做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有共同点才能做比较。以上面的为例。比较物体的形状时,把水和石头、木块比较;比较物体的颜色时,把水比作牛奶。反过来说,如果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状,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是会造成混乱!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被比较的是解释的对象,用来比较的是大家应该都相当熟悉并且非常具体的东西。例如,牛奶、石头等。以上选取的都是大家熟悉的、具体的东西,所以大家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用来比较的东西比要解释的对象更难理解,更陌生,更抽象,那么解释的目的就根本达不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002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