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皮影戏(唐山皮影戏100部大全)

皮影戏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古代先民岁时祭祀神灵、庆祝丰收、庆祝节日的重要娱乐形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始于汉代,盛于唐代,盛于清代。在传播发展过程中,

皮影戏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古代先民岁时祭祀神灵、庆祝丰收、庆祝节日的重要娱乐形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始于汉代,盛于唐代,盛于清代。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北京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东北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陕西皮影戏等不同流派。

凌源皮影戏是东北皮影戏的重要分支。在数百年的演变中,凌源皮影戏经历了辉煌、衰落、再辉煌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地方剧种,在多姿多彩的皮影戏舞台上独树一帜。凌源市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皮影艺术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登上央视《时代写真》栏目。许多皮影戏和皮影戏表演者的美术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凌源皮影戏起源于滦州。

据凌源地方志记载,凌源皮影戏已有300年历史。原籍河北滦州,属滦州影派。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河北滦州安各庄有一位名叫黄的书生。尝试多次后,我灰心丧气,放弃科举求仕,决心改良滦州皮影戏。黄多才多艺,精通诗词书法,擅长绘画和雕刻,很快就取得了成绩。在此之前,滦州皮影戏还是传统的大皮影,皮影人体型较大,雕刻材料为牛皮或羊皮,透光性差,颜色暗淡,表演效果不佳。黄首先在雕刻皮影的材料上做了新的尝试,改用驴皮来雕刻皮影。驴皮雕刻的影子上色后,再涂上桐油,透明度和色彩饱和度都很好。灯光一照,观众就能看到影子人雕刻精美,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接着,黄对电影人的造型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忠义之士以正的方式塑造,恶人以丑的方式塑造。”正直的绅士或贤惠的女人被塑造成“素面朝天”,眉清目秀,肤白如脂。恶谗言者或恶妇、悍妇以浓眉大眼雕“真面目”,面目阴沉;歹徒用獠牙刻下眼睛,小丑的眼睛上蒙着一个白色的圆圈,用各种各样的表象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就是提高音量和唱法,既追求雅俗共赏,又兼顾通俗易懂,借古指今,批判时弊,达到启迪民智、寓教于乐的目的;在音乐唱腔方面,吸收了当地的方言俚语和民歌,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自成一派,最终使滦州皮影戏成为中国皮影戏三大流派之一。

改进后的滦州皮影戏色彩更加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唱腔优美,卷内内容极具启蒙意义,非常适合普通百姓的口味。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并通过商人、移民、艺术家交流等各种渠道传播到各方。

据业内考证,滦州皮影戏主要通过四个主要渠道传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一是从乐亭经渤海传到丹东、大连;二是从山海关经锦州到东北、内蒙古;三、由迁安向西至冷口,经青龙、宽城逐渐流向关外;四出JD.COM,经喜峰口传至承德、平泉、凌源等地。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滦州皮影遍布世界各地,除了造型、材质、雕刻、色彩、装置、体积大体相同外,其他如声乐、唱腔、道教神韵等因素都融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呈现出不同部落不同风格。凌源皮影戏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皮影戏雕刻精美,操纵表演迅捷轻盈,唱腔豪放,道白方言味浓。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已成为凌源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有事就有皮影戏。

《塔子沟略》记载,清五年初建塔子沟会馆时,“皮影戏早已兴盛”,民间有事时就有皮影戏。喜获唱《影会》,天鼎进口《喜影》,消灾祛病,唱《平安影》,许愿唱《心影》,母马生小马驹唱《骡影》。在重要的节日里,皮影会被邀请来互相祝贺。比如正月十五唱《元宵影》,三月三唱《山影》,四月十八唱《神女影》,五月五日唱《雹影》...名字很多,影视剧演了很久。

建国后,凌源皮影戏又有了很大发展。《凌源县志》记载,1957年,凌源县成立皮影戏社,1958年全县有120个皮影戏班。皮影戏艺人多在业余时间务农,唱歌时上课,有400多人。当时瓦房店公社群峰大队有1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皮影戏班,逢年过节或农闲时随时可以上台演唱。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凌源皮影戏被视为“四旧”和“黑货”,遭受毁灭性破坏。凌源原有的两个县级专业团被解散,知名皮影戏艺人被冠以“鬼魅”的称号。许多阴影和体积被收集和放火焚烧。那些珍贵的影卷和精雕细刻的精彩人物被无情地化为灰烬。改革开放后,凌源皮影戏逐渐复苏。目前,凌源有20多个皮影箱,150多名皮影戏演员。

上世纪80年代,以时任凌源市文化馆馆长韩卓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们,致力于凌源皮影戏雕塑、唱腔、影卷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韩卓先生本人,历时数年,走遍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十余个县,走访数十位皮影戏艺人,收集了280多位传统皮影戏艺人的唱腔音乐和影像卷3000多万字。文化部部长何敬之到凌源考察时感慨万千,说:“凌源的电影量可以全国第一。”

歌唱永恒的事物,舞动百万雄兵。

乡下人俗称皮影戏人为皮影戏人,通常四五个皮影戏人组成一个皮影班。比如当年长城内外有著名的“护城班”,凌源有宫万里班和文普斋班。影人一般都是种地,有邀请就上课唱影。早些年,凌源皮影戏班的设备比较简陋,所有的家当都可以用两头驴驮着。

每次到一个地方演出,都是先成立电影制片厂。班级无论去哪里,都不带影桌,只带帐篷、栅栏、杆子、棍子等必需品。当地人将建立电影站。建立一个影子表并不复杂。一般是由一个驱动轮,一块方石,一个板凳,一个乡下的高桌组成。立柱横担上的两块厚木板,铺上厚木板或两三块门牌,就建成了台座。四根六英尺高的“抱柱”竖立在基座的四个角上,顶部有竹制遮阳棚,帆布屋顶,左右和后侧有布围挡,前面有阴影窗。

窗户通常是窗帘形的,可以卷起或放下。窗户通常长5英尺,宽2英尺5英寸。古代有很厉害的影队,他们的窗户是用生纱做的。就像诗里说的“五尺生纱为舞台,十指俱是戏言。”但是民间的影队往往用廉价的粉莲纸。建国后,遮阳窗的材料逐渐得到改进。先将粉莲纸改为白纱,再出现“的确良”,比白纱更细腻,透光性更好,所以改为白色“的确良”。光线照过来后,发出柔和的白色光晕,那种戏剧的氛围跟着光线走。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设备需要说明,那就是灯具。据说最早的皮影灯是用四五根棉花捻成的,用马勺盛着蓖麻油或线麻油。点燃棉线,它就成了耍影人的光源。后来有了薄铁皮焊接油箱。里面有六七根扭着灯的细铁管,燃料换成了大豆油或者芝麻油。40年代有带罩的外国油灯,后来有了蒸汽灯和火石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种灯仍在许多地方使用。但此时,凌源的部分地区已经通电,一些皮影戏开始使用电灯作为光源。70年代,碘钨灯或日光灯开始出现在皮影戏舞台上。这种光源是平白的,表现效果最好。影帝的手和脖子在屏幕上是看不到的,使得人物动作干净利落。

皮影戏开场前,打一场锣鼓,俗称“开场”。它的作用大概就是吸引观众,意思是告诉人们舞台即将开启。凌源皮影戏的《开场》有多场演出,有《一本书》、《一板到底》、《八锣活》等。有两种开启方式:快速开启和慢速开启。凌源皮影戏的开场节奏快、热情高,明显不同于关内皮影楼的慢热开场,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许多老年人愿意在开幕式上听锣鼓。有些人还是觉得开场时间短,怀疑电影人偷懒,就笑着冲到台上喊“够了吗,三百六十”?本来是想逗逗电影人的,但是不真实,骗人的。

“开场”结束,制影人开始搭建影窗,拉弦的师傅手持四弦胡琴调音定调。接着掌板“叭”的一声脆响,鼓声和音乐响起,影窗“吧嗒”一声落在高高的茶几上,两张太师椅上,然后一个弯眉窄眼的女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在影窗上转动着,轻轻动了动,由虚转实,又落在太师椅上,娇滴滴自报,“怒!

凌源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五类:活的、小的、大的、长胡子的、丑的。以前拍电影的都是男的,基本看不到女的唱歌。男人唱“小”的时候,一定要噎着嗓子,在喉结处扯一块皮,才能得到“小”的效果。其实,观众在台前听到的那些弯眉素面的美女们那种嫩滑柔美的声音,就是这些傻乎乎、粗里粗气的男人们掐着喉咙,暴力地嘶叫出的青筋。小时候看电影,有时候会偷偷掀起窗帘的一角往里看。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500多岁的老人,胡子拉碴,嘴巴张得大大的,青筋暴突,捏着喉结处的那块皮好像在自残,伸着脖子,弓着背,看起来像只公鸡。同时觉得好笑,兴趣早就淡了,好像被骗了,被忽悠了。电影制作人很反感有人掀帘偷窥。现在想来,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凌源皮影戏种类繁多,最受欢迎的是金鞭戏、天门阵、镇元楼、青云剑、五峰山、双茶山、杨家将等几十种传统剧目。凌源皮影戏队一般由五六名艺人组成。负责皮影戏的叫“拿线”,也叫“拿线”。协助线人操纵皮影戏的人叫“粘线”。因为它们的位置正好在灯的下方,所以也被称为“顶灯”。其他人负责打鼓、响板、锣、钹、四弦琴。除了尤克里里演奏者,舞台上的每个艺人至少负责一两个行业。当锣鼓声响起的时候,几千个故事,几百种风俗就在这个五尺的小屏幕上展现出来。坐、唱、读、玩都很生动。所以民间把皮影戏赞为“千古传唱,百万兵共舞”。

凌源皮影戏(唐山皮影戏100部大全)

打在脸上,打在眼睛上。

皮影戏的两个要素是戏和影。

戏剧,包括歌剧和歌唱。凌源皮影戏虽然发源于滦州,但受到了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和民歌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凌源当地方言的影响。与滦州皮影戏相比,凌源皮影戏有了很大的变化。滦州皮影戏的声音洪亮圆润,委婉细腻,凌源皮影戏的声音粗犷豪放,短而直。白道多为地方俚语,发音吐字充满浓郁的地方韵,引得观众不时捧腹大笑。有七句、跨句、五言锦、三抓七等等。不同的歌词有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适合塑造不同形象的人物。

影子主要体现在影子人物的雕塑上。凌的雕塑有四个特点:一是用料考究。凌源皮影戏雕刻的材料是

驴皮,选择最好的驴皮是雕刻好皮影的关键。

关键和前提。据一位著名的皮影戏演员说,一至三岁的驴子

皮革质量最好,柔韧性好,透光性强;超过四岁

驴皮,弹性差,透光性差,一般不用。制皮的一般流程是将驴皮放入盛有生石灰水的大桶中,浸泡四五天,取出,刮掉驴毛,再用开水浆打磨。如何合理使用一块皮革,有很多讲究,不能乱用。一般来说,用细筋的透明皮革雕刻头部,用扁平略软的部位雕刻上半身和腰部,用较厚的部位雕刻袖子,在人物的腿上用较厚的,这样皮影人物才能玩得更从容。简而言之,选择雕塑家的皮肤,下半身的皮肤要厚,上半身的皮肤要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样,用合理的材料雕刻出来的人物,坐、卧、翻、抬、抬等动作灵活,易于操作。至于驴皮最厚的地方,比如脖子、大腿、屁股处的皮,用来雕刻桌子、椅子、床、帐篷、云片。

第二,造型独特。凌源的皮影戏人物头部多为额侧式,以头顶、额、鼻、颌、后脑勺为轮廓,只刻画一个面部和一只眼睛。所以民间人称看皮影戏为“两眼一目”。文生、丹娇的脸基本都是素面雕刻,人物看起来很精细;花和小丑的脸上大多刻着真人的脸,眉毛、眼睛、嘴巴、鼻子都被夸张扭曲。人物特殊的身体部位要用特殊的表现形式,比如胳膊、腿、脚上的肌肉凸出,青筋裸露,额头凸出,颧骨高耸,眼窝眼白,鼻子通天...用特殊图像直观地显示字符的特殊字符。雕一个皮影人物重点是人物的五官,五官也重点是眼睛。吊眉表示阳刚之气,扁眉表示阴柔之美,圆眼圆嘴表示幽默,尖嘴猴腮代表刻薄和苦涩。业内有句话叫“一个打在脸上,一个打在眼睛上”。面部线条、眼睛、面部表情都要精心刻画,这是一个电影人雕塑成功的关键。

第三,精雕细刻。雕塑家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行话叫影谱。雕塑家们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按照“忠臣以正面目示人,恶人以丑面目示人”的原则,运用正反两种雕刻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俗话说,巧思不如家传。凌源皮影戏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刨削工具和刀。大约有10种钻孔工具,如圆形,半圆形和套花。刀有20多种,有平刀,也有尖刀。刀用来雕刻龟甲、鱼鳞、“3”等形状;锋利的刀用来雕刻特别小的花形;半锋利的刀用来雕刻头发、胡须等。雕塑家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雕刻的技巧:雕一个花的形状——先打眼睛,再画框;雕雪花——雪花先竖画,再左右交叉,六边雕成雪花;刻字——刻字从画四格开始,然后会横平竖直地做;刻角——弯眉、线眼、小樱桃嘴;雕刻一个小丑——如果你想笑,嘴角翘起来;刻帽子——先刻帽子,再刻脸,最后刻鼻线。在刀具的应用上,有“大刀口、小刀口、锋利刀口、直走”和“切准、切稳、切实”的秘诀。

第四,颜色鲜艳。给皮影人物上色是皮影雕刻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的目的是用颜色把正片雕刻和底片雕刻不能表现的地方表现出来。皮影戏用的颜料主要是红、绿、黄、黑、白。凌源皮影戏以鲜艳的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调,以黑色为过渡,通常以粉色和黑色勾勒。给影子人上色不是随意的,要根据人物特点来定颜色。通常的规则是:黑忠、红猛、花胆、白奸、空对,比如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羽、红脸的秦英、白脸的严嵩,都是大家熟悉的典型面孔。一般萧声和肖丹在用色上比较随意,可以根据人物特征和艺术家对人物的理解来上色。

如今,凌源的影雕作品已经不仅仅用于皮影戏,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收藏品。皮影戏雕刻作为一件艺术品,是不受影窗限制的。它的大小是自由的,或者它的头部或全身装饰着精致的相框。作为礼物,感觉很有味道。

(朝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901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