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划分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是)

因为纬线是天然确定的,经线却不是。地球东西方向的周长大致相等,而南北方向的周长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地理学上,赤道被定义为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轨迹

因为纬线是天然确定的,经线却不是。

地球东西方向的周长大致相等,而南北方向的周长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地理学上,赤道被定义为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轨迹周长最长的一条圆周线,是唯一的、确定的纬线。

赤道的起源是自然原理,本初子午线(即0°子午线)的起源反映了历史的演变和国际影响力的竞争。

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划分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是)

托勒密地图,13世纪抄本版托勒密地图,13世纪抄本版本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纬度概念,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的学者厄拉多塞首先提出了经纬线,并测量了地球的周长。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其著作《地理指南》(γ ε ω γ ρ α φ ι κ φ γ η σ)中首次使用一致子午线绘制世界地图。

经线垂直于纬线,并且具有大致相等的周长。理论上,任何扭曲都可以定义为0扭曲。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托勒密根据非洲西海岸的“幸运岛”设定了子午线。一般来说,幸运岛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加那利群岛,但在托勒密的地图中,它的位置更接近今天的佛得角群岛。

托勒密著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直到16世纪,西方的许多地图都是以托勒密的《地理指南》为基础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希望找到“自然”的经络。例如,哥伦布认为指南针指向大西洋中北部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天然子午线所在的地方。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根据佛得角以西370里格的子午线划分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权力。这条著名的“教皇子午线”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经度起点的看法。

标志物是耶罗岛,以此为基础设定一条0°经线,正好可以避开西非的海岸线,不跨越大陆上的很多国家,避免了一个国家东西部跨越0°经线的尴尬。

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子午线的划分与地磁场无关,但无论如何,都需要确定一条子午线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163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和红衣主教黎塞留决定以加那利群岛的耶罗岛为子午线基准。加那利群岛位于西非西海岸,耶罗岛位于加那利群岛的最西部。当时法国人认为这个岛是旧大陆的最西端,距离巴黎经度只有20度,非常适合作为经度基准。(后来发现耶罗岛和巴黎的经度差不是20度,但还是以巴黎以西20度为经度基准。)

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建造巴黎天文台。1667年仲夏节(通常在夏至前后),科学院(法国科学院的前身)确定了天文台的具体位置,并以此为依据,定出了子午线,也就是所谓的“巴黎子午线”或“法兰西子午线”。此后,在乔凡尼·卡西尼和雅克·卡西尼的组织下,法国学者展开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仔细测量了地球的子午线和周长。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意大利的卡西尼家族已经连续四代掌管巴黎天文台。一百多年来,他们一直领导着法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

子午线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位置和测量时间。在地球上,经度每差15度,时差将是1小时(360/24)。18世纪初,英国木匠约翰·哈里森发明了一种小巧而精确的航海钟。后来,英国皇家天文学家(英国最高级别的天文学家,大致相当于中国秦的领袖)弗拉姆斯蒂德和哈雷发展了精确的月球角距导航法。通过航海日历和航海钟,水手可以很容易地确定他们的位置。

继法国之后,欧洲各国也纷纷进行大规模测绘,以本国某地(通常是首都)为子午线起点。在普鲁士,子午线以丹麦柏林、俄罗斯哥本哈根、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天文台为基准,而在英国,子午线以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为基准。

从1765年到1811年,皇家天文学家内维尔·马斯基林根据格林威治子午线编制了49期航海年鉴。这本航海历书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连法文译本都保留了以格林威治为基准的测量方法,尽管法国天文历书Connaissance des temps(意为世界上第一部天文历书《时间之书》)中的其他表格都是以巴黎子午线为基准的。

可以想象,随着航海历书的普及和大英帝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船只开始使用格林威治子午线作为导航定位的标准。于是英国的子午线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首选。

艾里用来确定本初子午线的子午线仪器。经络仪的望远镜只能沿着经络上下移动。可以用来确定恒星通过所在子午线的时间,确定恒星的位置。

1851年,皇家天文学家乔治·比德尔·艾里(George Bedell Airy)以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基础,建立了一条新的子午线,这条子午线成为“本初子午线”。当时,超过三分之二的船只已经使用格林威治子午线作为导航的参考,艾里子午线成为最常见的子午线。

为了统一世界各地的航海基准和铁路时刻表,1871年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了一项议案,批准在航海图中使用格林威治子午线,并提出在15年内强制执行。1884年,美国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提议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确定全世界经度和时间计算的基准。来自26个国家的41名代表聚集在DC的华盛顿,参加决定人类时代和方向的会议。

在会上,法国、巴西和多米尼克的代表提议,本初子午线应该是绝对中性的,不应该划分任何大陆。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建议将白令海峡或亚速尔群岛作为中性子午线的基准,也有人建议将吉萨大金字塔作为子午线的基准。但会议最终以22票选择了格林威治子午线作为世界经度计算的标准,确定了东西180度的经度计算方法。这条子午线因此被称为本初子午线。

十年内,大多数国家都根据会议精神调整了时间和经度基准。固执的法国直到1911年才采用本初子午线作为计时标准,1914年才以本初子午线作为航海标准。直到今天,一些法国地图仍以巴黎作为子午线的基准。为了解决计时方法不同造成的差异,1912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时间局。1987年,国际度量衡局和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局接管了时间局的职责。

从本初子午线的演变不难看出,经度的起点往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5世纪末,经度的标准取决于当时最强大的两个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17-18世纪,经度的标准来自欧洲第一强国:法国。从19世纪末到现在,经度的标准一直转移到帝国的心脏:英国。东西半球的划分相对简单得多。

那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在本初子午线上呢?原因与法国代表给出的一样----为了中立。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分界线以东的西欧和非洲就可以划入东半球,避免了子午线穿过英国、法国、西班牙和非洲国家,一个国家的东西部分属两个半球的尴尬。

注意:

*.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所以每条子午线的长度实际上略有不同。

*.为了方便起见,文中的东、西都是以今天的本初子午线来衡量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187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