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无完人)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认识到这一点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如果你没有听到这个要求,你会感到不舒服。我们共产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一样的,甚至更严格。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止于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自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诗《吉星》:“金无足色,白玉有微瑕。如果你寻求帮助,不要做好准备。祝你老先生全家。”意思是黄金不可能完美,白玉也会有细微的瑕疵。不需要十全十美,也不需要怨天尤人。即使你有一些小瑕疵,我还是愿意和你白头偕老。后人把这句诗浓缩成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就像没有颜色完美的金子一样;比喻也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瑕疵和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比兴”这种传统的修辞手法来比喻黄金和人。“足”,本义是“人的脚”,是象形文字。徐凯认为,上半部的“口”就像“大腿骨的形状”。“大腿”是指大腿,“胫”是指小腿。下部形似“止”,即脚趾。“脚”的本义是从大腿到脚趾的部分。后来只能指脚,也可以用来指整个腿脚,甚至身体。所以抽象就是“整体”、“整体”,然后虚拟就是丰满、完整或者纯粹的状态。“足”字用来形容金银的成色,一般写成“足色”。但在“金不够红”这句话中,用了“够红”而不是“纯金”。怎么理解呢?

这是用古籍中对黄金成色的记载来解释的:明代曹昭《古代引论》中的“金铁金纶”:“古语云:金怕石,银怕火。其色九紫中七绿八黄十红,其色为红。”也就是说,不同的含金量呈现不同的颜色,而100%的含金量呈现红色,所以“全红”就是“纯金”。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提炼出100%的纯金,所以我们说“金不够用”。

“完”是“完成”的意思,常用作动词开头,表示“完成”和“保存”。后来,这个词的含义变得空洞,逐渐变成了“完美”。“完人”一词出现在宋代,多指身体健全的人。到了元代,“完人”开始指“完人”。漆瑗《归》,卷十三:“士之正气,如素帛,不可污也。再脏一点就不完美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用“完美的人”来形容一个完美的人。纵观之前的历史,完美的人真的很少见。“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位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学者、艺术家没有缺陷和缺点?所以“人无完人”是一句至理名言。

“人无完人无黄金”,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可以从客观事物、他人、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要用客观的眼光看世界。比如,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有一个传统:善恶分明,褒贬迥异。所以很多人写作,往往把自己回忆的人物描述成大智慧、大勇气、大圆满。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或好或完美,或坏或卑鄙。京剧中,为了明确区分善恶,把人物画成青面白面,就是一例。其实生活中的人物并不是那么简单统一的,历史上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丰满多面的。

第二,对人要有包容的态度。既然承认“没有钱,人无完人”,那就要对人大度宽容,在与人相处中也要宽容大度。对于校长来说,关键在于发挥他们的长处。晏子谈及“容他人之总意”时说:“容他人长,而不可短;给别人打工,就不会弱。”只有善用人的人,才能按量报考,把不同特长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让人才与岗位、岗位相匹配,使人尽其才。

三是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别人慷慨,对自己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正。《左传·弓玄二年》云:“谁也没有做错什么事,但做了之后能改,是大恩大德。”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是千百年来学者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晚清重臣曾国藩,素有“千古第一完人”之称,但他自称“我命缺才”,“我质素柔”。梁启超曾评价说,“文不是一个绝顶的天才,但他是世界上所有杰出人物中最迟钝的一个”。而身为“中年人”的曾国藩,却靠着“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不断学习向善。他一生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自强不息的道路上比别人走得更远,从而更接近完美的目标。易经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入德而学”,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脚步永不停歇。所谓“整日工作,整夜担忧”。这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给我们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没有足够的钱,人无完人”,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文艺工作者要“加强文艺批评”。这些都说明,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育,个人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这个认识出发,个人要严于律己,共产党员更要严于律己,从严治党。就社会体制而言,要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稳定、有效的制度体系。对于国家和全社会来说,尤其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避免“人治”的缺陷和偏见,实现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者:王云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986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