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促销(双11创意促销主题)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题:敲黑板:“双11”有哪些促销套路?新华社记者赵文君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提前掀起一波促销高潮,销售周期比往年更长,从11月初一直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题:敲黑板:“双11”有哪些促销套路?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提前掀起一波促销高潮,销售周期比往年更长,从11月初一直持续到明年春节前夕。此外,商家“满减”“补贴”等各种促销手段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甚至觉得不买就吃亏。中消协根据近年消费纠纷调查,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谨防促销套路。

有很多“槽”有活货

各大电商平台的主播尽力讲解和分享经验,屏幕上粉丝的评论通过直播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下单。目前,网络直播购物越来越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隐藏的消费陷阱。

据中消协调查统计,消费者投诉的“槽点”主要有:直播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许可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商品直播过程中涉嫌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端词语等违法宣传问题;产品质量不对,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直播粉丝数据、销量、假“杀鸡”;主播将消费者引向第三方,平台信用资质差或引诱消费者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不保修,消费者难以享受“三包”权利。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要提前做好功课,不要被各种“假优惠”误导。建议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购买商品前要货比三家,先了解商品大致的市场价格,再评估商家的促销活动是否有实际折扣,警惕“明降实升”等价格陷阱,避免虚假促销诱导的冲动消费。

还有很多优惠活动“滋润”

红包活动一直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有时候,这些红包活动看似福利多多,其实很鸡肋。

有消费者反映,在某网购平台参加抢红包活动,一共抢到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金额不足10元,耗费了大量精力。最后,他们觉得充满了失落。有的商家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大甩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吸引消费者下单,其实是“先涨后跌”的套路;其他优惠活动可能会对消费期限、商品类别、消费金额等设置一定的“门槛”。如果消费者达不到这些门槛,就享受不到优惠。

在“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一些平台和商家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促销,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际上是在清货,甚至用低价来促销自己的劣质商品。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很容易上当受骗,引发消费纠纷。

中消协温馨提示:面对各种促销、优惠广告,消费者首先要保持理智,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意识,根据自身或家庭的实际需求购买商品,不要被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冲昏头脑。面对商家“清库存”的大促销,消费者最好先把自己的“库存”清理干净,说不定家里还有一些商品是上次大促销时做的。所以建议消费者按需消费,千万不要在不需要的东西上浪费精力和金钱。

售后服务为人诟病。

一些商家重视销售,轻视售后服务,如不履行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定,不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不接听售后电话,有明显质量问题却要求消费者鉴定,不履行“三包”义务,拖延处理消费者退货或退款请求等。

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虚假标注库存,有的则搞“秒杀”、“拍卖”等低价促销,吸引大量消费者下单。之后商家要么延迟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要么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单方面强行“截单”。由于下单的消费者众多,如果商家不能妥善处理,很容易造成群体。

中消协建议,资质齐全、信誉高的商家,经营行为相对规范,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高。消费者千万不要因为价格便宜就登录陌生网站或点击不明链接进行交易,更不要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随意进行私下交易,以免被骗。

消费者应注意获取和保存购物凭证及相应的商业承诺。如果他们在网上购物,他们也应该保留订单信息、购物聊天记录等。作为维权的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可以先和商家、平台沟通。如果无法取得联系或达成一致,可以向12315或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提交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67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