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例子)

第五辑深入解读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新航程2022年10月22日,金秋时节,北京慕田峪长城景区内林尽染。长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图/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

第五辑深入解读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新航程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例子)插图2022年10月22日,金秋时节,北京慕田峪长城景区内林尽染。长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图/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历史节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前提。而“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中国的磅礴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难以实现的。

为此,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十年来,中华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也成为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标志性精神力量。

北京2022年冬奥会资料图。本届冬奥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让世界惊叹。新京报记者陶伟摄

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停止流动的文明。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不同文明的精华。

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在长期的演变中,它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深入世界,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对自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越了解这个世界,越珍惜自己的本质,越能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就越会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

中国文化对自然、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处理是独一无二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方式方法。

今天,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只有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现代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中国文化,本质上也是世界文化。

1993年,《世界伦理宣言》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在了全球伦理基石的重要位置。共识是孔子的这一思想有利于国家、宗教、民族、社群、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沟通。

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属于我们民族的,甚至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文化应该而且能够为人类文明社会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2022年10月13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张庄小学老师指导剪纸,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图/新华社

妥协,促进交流,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应该和谐共存。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然而,在当前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污名和硬实力遏制,中国站在道德制高点,从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高度,超越西方一些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私的保护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展现了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文明之间没有冲突,只有欣赏各种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自己的文明充满活力,也要为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的文明园林枝繁叶茂。

只有与其他文明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还专门提出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应该是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但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其他文明的养分,通过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的共同进步。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作出更加系统深刻的阐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人类只有肤色和语言的差异,只有文明的差异,但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认为自己的种族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这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实践上也是危险的。

每一种文明都植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凡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我们应该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差异的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和谐共处。

2022年10月13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城阳街道一家“非遗作坊”里,手绘艺术家现场介绍文创作品,其相关产品已远销海外。图/新华社

中国的故事要讲好,可信、可爱、可敬才是文化中国。

今天,在这个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历史关头,我们更需要站稳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好地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中国形象中的可信、可爱、尊重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是具象文化中国的三个方面。

公信力是指中国说的和做的一切都可以被信任和信赖;可爱是指中国在情感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赢得全世界人民良好的情感回应。可敬就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值得尊敬和敬佩。三者的统一,是一个可以感受和触摸的立体中国。

当然,这个世界是崎岖不平的,现在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巨变。要向世界传播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在空之前的分裂世界中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困难和挑战也在空之前。

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可以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但是我们不能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也有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愿望。这不仅是由于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发展进步,也与我们所做的大量文化“走出去”工作直接相关。

从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到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积极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向世界阐释中华文明理念。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的新时尚,再到文化产品的新流行,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我们还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人文共同体建设……美之美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一个文化大国的责任。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知己知彼。而且,知己知彼都很重要,都需要做到。

尤其是当前,世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传播时代,讲故事的主体尤其多样。在互联网空中,如何继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指出,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互联网空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空,也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能缺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全球政治“去全球化”逆流中,中国作为全球化的主角,应该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一个现实与虚构交织的世界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实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我们要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使之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对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自信包容,互学互鉴,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我们也有这种文化自信。在人类文明的共同体中,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然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世界所期待的。

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撰文

编辑/何睿

校对/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67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