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什么意思(祥林嫂到现代叫什么)

祥林嫂是谁?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孝顺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个被侮辱、被迫害的典型人物。《祝福》讲述了封建社会一个年轻寡妇如何成为乞丐并死去的故事。人们通常认为《

祥林嫂是谁?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孝顺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个被侮辱、被迫害的典型人物。《祝福》讲述了封建社会一个年轻寡妇如何成为乞丐并死去的故事。人们通常认为《祝福》是一部反封建的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是中国几千年下层妇女的一个缩影。

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从此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1924年2月7日,写下《祝福》,收入《流浪》。从写作时间来看,《祝福》写于旧历大年初三,相当于小说中“祝福”的时间。鲁迅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时候塑造祥林嫂这样一个形象?

在《流浪》中,大部分文章写的都是死亡,而在《野草》中,更多的是死后、墓写等文章。绝望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在日记和书信中。生的意义是什么,死的意义是什么?任何人都可能遭受“损失”,这是封建社会祥林嫂的困境,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在祥林嫂的悲剧中,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是其表层意义,更深层的是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存在主义思考。

祥林嫂是什么意思(祥林嫂到现代叫什么)

一 祥林嫂的苦难人生

祥林嫂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孩子。为了逃离婆家,她外出到鲁四老爷家打工,但还是逃不出命运的魔力。然后被婆家拐走,被迫改嫁,回到鲁家,最后沦为乞丐。

她的一生“来了又走,又来了”,平淡的生活背后是巨大的煎熬。祥林嫂一生经历了三次巨大的打击。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第一次去世。

小丈夫的去世,改变了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她本想老老实实尊重封建礼教,在家就业,但一听说婆婆要把她卖到深山野林,她就想尽办法逃跑。

在鲁师傅家工作,她很满足。二当家的死,孩子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被迫改嫁,以为自己过上了“男人有力气干活,房子是自己的……母子俩都胖……”的幸福生活,但这种幸福犹如昙花一现,灾难和不幸如影随形地跟着她,逼迫着她。

何老六死于伤寒之后,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祥林嫂又陷入了悲惨的境地。她舅舅把房子关了,把她赶走了,她只好回陆四爷家干活。

第三次,捐了门槛,还是得不到陆思大师夫妇的原谅和理解。为了捐到门槛,她默默忍受,把自己用血汗积攒和换来的钱捐了出去。当她以为自己赎罪的时候,她淡定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别闹了,祥林嫂”,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

当祥林嫂意识到捐款门槛只是个傻子的时候,她开始怀疑自己的灵魂。这一系列的经历,让勤劳朴实,坚强意志坚强的祥林嫂,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压迫,精神上被摧残,直到最后沦为乞丐,死于饥饿和痛苦。

纵观祥林嫂的人生和命运的发展过程,她充满了辛酸意识。祥林嫂勤劳、朴实、善良、坚强,希望像其他劳动妇女一样获得人权和义务,做一个独立的人。然而,两次不幸的婚姻和悲惨的生活状况导致了她的精神恶化。虽然有反抗,有希望,但她还是瞎了。她没有找到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也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她的反抗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和道德的烙印。

二 祥林嫂的出逃与反抗

在命运和苦难面前,祥林嫂别无选择,只能任人宰割。她有自己的对策,但阶级意识不够明确,反抗和斗争充满盲目性。先是为了躲避婆家的迫害逃到鲁镇,然后大婚,都是因为他深受封建道德贞节观念的影响。

“生命的意义”的第一次重构。祥林嫂是童养媳,老公比她小10岁,没有孩子。可想而知,祥林嫂的婚姻并不幸福。祥林嫂成功逃到鲁镇,个人意志战胜了封建礼教。到了鲁镇后,她夜以继日地工作,用努力获得了人们的认可。祥林嫂此时心满意足了,她把工资都存了起来。看得出来她对未来是有希望和规划的。

“生命意义”的二次重构。当祥林嫂发现被她逼婚的何老六对她好的时候,她放弃了反抗。在选择继续和何老刘在一起后,她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儿子出生,祥林嫂完成了人生意义的第二次重建。

人生意义的第三次重构。我丈夫死于伤寒,我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回到了鲁镇,失去了人们对她的尊重。因为改嫁,失去了父亲,她在鲁镇遭遇了人们的冷漠和歧视。祥林嫂要完成巨大创伤后的精神恢复,要追寻和弥补失去的“意义”。

封建礼教害死人的观点显然不够全面深刻。祥林嫂死了之后,她生命的意义重建了。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勤劳的祥林嫂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反抗,但我们也意识到,反抗、勤劳、善良的背后,隐藏着苦难。她对婚姻的逃避,对婚姻的抗拒,对赎罪的捐款,这本身就是不可实现的悲哀,就像想要拔掉自己的头发,离开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似乎那么遥远。

祥林嫂的人生境遇无疑显示了封建礼教的深远毒害,她的奴役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必然产物。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宗法思想,从而激起了我们对封建制度的极大仇恨和对妇女问题的深刻探索。

三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生的意义是什么,死的意义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人生而为死,只有意识到死亡的意义,才能逼出存在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成了一盏“探照灯”,照亮并唤醒人们抵制庸俗、淫秽和毁灭。然而,死亡的意义是一个“超验主义”的问题。活着的人类永远无法回答。

周作人认为,“那里明明有个模特,是鲁迅家的远房大妈。为了失去儿子的悲伤,她有点精神失常。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女人的再婚问题,但她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一毛被狼吃了,也就是失去儿子的悲痛。在这一点上,他们两个可以说有一些相似之处。”

祥林嫂的恐惧是对“意义”完全丧失的绝望和无奈。已经成了乞丐的祥林嫂,依然执着地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是她“意义”的另一个问题。

生的意义和死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我”只能面对,仓皇而逃。这不是“我”的弱点,而是人类永恒的困惑。“我说不准”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故事中“我”与祥林嫂相遇相谈,即祥林嫂问“人死了以后还有灵魂吗?”在这里,鲁迅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在这个问题面前退缩了。

我吓坏了。当我看到她的眼睛钉在我的眼睛上时,我的背被刺痛了。我比在学校遇到防不胜防的临时工的时候焦虑多了,老师就站在我旁边。对于灵魂的存在,我从来不管自己;但此时此刻,该如何回答她呢?在我非常短暂的犹豫中,我以为这里的人们像往常一样相信有鬼,但她感到困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希望:我希望那里有东西,那里什么也没有,所以为什么要增加死者的痛苦呢?为了她,还不如说那里有东西。“也许,——我想。”所以我犹豫地说。

“也许有”的回答已经很勉强了,但是祥林嫂接下来的追问终于露出了“我”的真面目。

“那是,真的,我说不清。其实我也分不清有没有灵魂。”

其实十几年后,当鲁迅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这时候我才确信,我真的相信人死无鬼。”这句话显然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那就是到底有没有鬼,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是鲁迅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我们不知道这种思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知道是祥林嫂在《祝福》里说的一个确切的证据,至少证明他在1923-1924年之交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现在,封建礼教没了,神权没了,迷信断了。唯物主义能驱散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吗?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了,火燃烧后什么都没有,无边的黑暗,无边的虚无,这还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说法。因此,在现代医院中,仍有许多病人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所以,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寺庙里的香火依然旺盛,教堂的钟声依然响亮。

《祝福》是一部“存在主义”的标志性作品,是对人类存在中的死亡、孤独、意义等命题的终极反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511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