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图(有关南海诸岛的图画)

南海诸岛是中国南海众多岛礁的总称,隶属海南省和广东省,包括200多个广泛分布的岛、礁、滩。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四组。根据19

南海诸岛是中国南海众多岛礁的总称,隶属海南省和广东省,包括200多个广泛分布的岛、礁、滩。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四组。根据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发布的公告,南海诸岛共有252个岛、洲、滩、礁、滩,其中25个称为岛。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海南省,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东沙群岛属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管辖,实际上属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旗津区。

南海诸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广州、香港、新加坡、马尼拉三角航线的中途,是邻国国航空必经之地。南海诸岛是中国最南端的领土,在巩固海防、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

折叠

名称演变

名称及现地名书张海岐头(南海珊瑚岛礁)东汉杨福撰写的《南海异物编年史》,岐头(南海诸岛),三国万镇撰写的《南海诸岛异物编年史》,三国康泰的《傅南传》,晋代培元的《广州的石塘》,万历石塘(南沙群岛),宋耀边的《编》, 万历石塘(南海诸岛)南宋周到长沙(西沙群岛)、十里石塘(南沙群岛),南宋赵的诸藩之地,的纪胜和的胜兰。 石兴石塘(中沙群岛)、石塘(西沙群岛)、万盛(李)石塘屿(南沙群岛)、九如罗石(。永乐群岛)北宋的七大洲(西沙群岛)和七大洲(宣德群岛),武松子木的《梁璐之梦》,元代的《千里长沙》(千里长沙),千里石塘(南海诸岛),万里常棣(南沙群岛)和万里常棣(岛支一陆在汪芫大源),万盛石塘屿(南沙群岛),毛明元一的《武北志》,郑和的《航海图》[1]南海诸岛(西沙群岛),徐宝芬的《中山川心录》,王朝通、 清代长沙海(西沙)、石塘海(南沙)、广东通直、琼州府直、万州直()清代长沙(中沙)、七洲洋(西沙)、石塘(南沙)陈伦炯《海国风光志》及附图《四海总图》记载了郑光祖1842年《醒世录》中的罗杰(东沙群岛)、东沙(中沙群岛)、西沙(西沙)、石塘(南沙), (南沙群岛)1887年许对外防务介绍、东沙岛(东沙群岛,5月改称东沙岛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团沙群岛(南沙群岛)1935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南海诸岛(统称四大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1947年12月1

打包

折叠

管辖权和治理

秦始皇统一岭南,南海郡设在今广东。1992年,中国学者在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上发现了秦汉时期带有米状印痕的硬陶片,这标志着中国人在古代最早发现了南沙群岛。从隋唐时期在南海诸岛发现的考古遗迹可以看出,中国人不仅在西沙群岛有活动,在南海其他岛屿也有活动。《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周振)记载,周振掌管海南岛南部海域。当派长郡和王经南海去红土地时。唐朝十二年(公元724年),僧人一行测得的子午线到达了南海及其以南的岛屿。[16]

汉朝时,汉武帝在位于中国南海的海南岛设立了朱雅和吉尔县。据《海南省志》记载,西汉富博将军马援下南海时曾到过西沙群岛,东汉人杨复撰写了《外体志》,记载了当时或以前中国人对南海及其岛屿的原始地理知识。[16]

三国时期,中国古人对南沙群岛的航行位置、距离和海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吴栋的孙权派朱茵、康泰出使东南亚各国,船队经南海航行到府南(今柬)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撰写的《傅南传》准确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16]海南岛建岛之初,围绕岛先后建有北崖州、西儋州、南周振(今三亚)。周振,原名临镇县,隋三年(公元607年)建县,增置临镇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县为州,国号周振。此后,中原王朝对大陆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唐朝十二年(公元724年)僧人一行进行子午线测量,范围从南方到南海及南海诸岛。对南海的一些星座进行了观测。这是行使主权。

东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辟了穿越南海的海上航线。[16]

南北朝时期,大陆人一直在西沙群岛活动。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永兴、九角等11个岛礁上发现了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刘二壶、陶圈、陶瓷等2000余件,多来自今天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16]

[16]

到了宋代,随着航海实践的增多,南海诸岛有了新的名称,并趋于细化。如《石塘》专指宋代集稿中的南沙群岛并占城。此后史书多以“千里长沙,千里石塘”等类似称谓指代南海诸岛。宋代诗人周去非在《岭外答》一书中指出,交趾洋(今北部湾)与昆仑洋(今越南昆化岛附近海域)之间的线为中越两国的分界线。此外,据考证,南宋端宗皇帝逃往西沙群岛避难。[16]

宋代,位于岛北的崖州,唐代南迁,改周振为崖州,后改称朱亚军,后改为济阳军。济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命海军巡察“九如螺洲”(今西沙群岛),这是最早的海军巡察。

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海南琼州改为琼州道。南海诸岛仍归济阳军管辖。元朝29年(1292年),元帝派大将石碧率领5000元远征爪哇。船队经过西沙海域,天文学家郭守敬奉元世祖之命,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南海某岛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四海测验”,观测其纬度。[16]

明初,海南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机构——琼州政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南海诸岛将划归琼州政府所属的万州管辖。

明代万州管辖“长沙”和“石塘”,并开始巡视南海,确立了明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数十万人,乘坐数十艘巨轮穿越南海,出使西方国家,远达西亚和东非。郑和航海图中标注的“石塘”和“万盛石塘岛”,就是现在的西沙和南沙群岛。[16]

清朝早中期基本沿袭明制。到了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徽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归海南万州管辖。自那以后,南海诸岛一直由两个不同的国家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到了清代,开始大量记载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归属,南沙群岛在清朝康熙的《琼州志》中被纳入中国版图。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彼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雍正时高亮连长陈伦炯写的《海国闻见》,附《四海总图》,是现在能看到的更早的南海诸岛地图。它将南海诸岛明确划分为四大岛,并在以后被各种著作转载。西沙群岛由广东省海军巡逻。官方地图中,如1716年的《清代中外总图》、1724年的《清治省分图》、1767年的《清代千年总图》、1800年的《清代州县署总图》、1818年的《清代总图》,都在海南岛东南。宣彤元年(1909年)四月,两广总督张派广东水师提督率170余名水师官兵巡视西沙群岛,逐岛勘察,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枪。[16]

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西沙群岛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

1921年,南方军政府重申了这一法令。

1933年,法国殖民者非法侵占南沙岛礁,引发“九小岛事件”,引起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抗议。7月2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南沙群岛上只有我们渔民居住,中国的领土是国际公认的”。8月4日,向法国驻华公使发出外交照会,声明并保留法国所谓主权的权利。

1935年,国民政府出版了《南海诸岛132个地名汉英对照表》。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中国南海诸岛地图。[16]

1945年,东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

1946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南沙群岛。[16]

1947年2月28日,国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竣工验收的公报。之后,国民政府再次审定南海诸岛及其岛、礁、滩名称,并于12月1日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共有167个岛、礁、滩。(九段线,十一段线)[16]

1948年2月,内政部出版了《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图》,附图为《南海诸岛位置图》,明确标注了南海诸岛名称和南海11条断续线。

1949年10月,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省,继续控制东沙。

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南海诸岛行使管辖权。1959年3月,海南行政区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的西、南、中沙群岛设立办事处,归海南行政区管辖。[16]

1969年3月4日改为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海诸岛革命委员会。[16]

1979年7月,台湾省政府将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划归高雄市管辖。而中国大陆把这个地方放在广东陆丰市碣石镇。

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海南行政公署直接领导。[16]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行政区政府的决定,再次明确规定海南行政区政府对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和海域实行统一管辖。[16]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中,再次重申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归海南省管辖。[16]

1996年,新中国颁布《领海基线宣言》,公布了部分大陆领海基线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线。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中国设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和海域。

地形学

折叠

海底地貌

南海盆地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为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断裂带,地质历史上向东、向西扩张,形成深海盆地。在盆地扩张过程中,剩余的陆地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沉入海槽,其间发生断裂,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出的海面形成高尖石岛。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隆起高地和深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5]

从海底外围到中心,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呈略同心的三层环状结构。南海分为九个地貌区:北部堆积陆架区、北部断阶区、西部堆积-侵蚀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陆架区、西部断阶区、南部堆积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岛陆架区和中部深海平原区。[5]

折叠

岛礁地貌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陆地面积低平小。最高的石岛海拔15.9米,5米以下的岛屿有20个,占62.3%。所有岛礁均为海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均为以珊瑚和贝类为主的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规模较大。部分海岸发育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简单。[5]

西沙群岛邻近海域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受损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沙源,其次是海岸侵蚀提供的沙源,再其次是现代珊瑚和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碎屑沉积。表层沉积物分为砾石砂、中粗砂、中砂和细砂。[5]

根据岛屿物质组成、岩性结构和形态成因的原则,西沙群岛的地貌可分为陆地地貌、潮间带地貌和水下地貌三大类。陆地地貌包括六种类型:沙洲、砾石滩、阶地、渴湖、洼地、残丘和火山台地。[4]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分布在南海北坡的台阶上,宏观地貌为中沙海底高原,一种珊瑚礁地貌。[5]

中沙群岛是珊瑚礁地貌,其主要的中沙环礁是椭圆形的暗礁,也是南海最大的环礁,长141公里,宽55公里,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礁石是一个间歇性的浅滩群,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多达几十个。环礁整体呈东北方向分布,周围隆起较高,水深13-20米。泻湖内水深75-85米,局部达到90-100米。还有零星的浅滩和暗礁,泻湖底部与礁环顶部的高度差为60-70米。从礁环到泻湖中心可以看到20m、60m、80m三个水下阶地。环礁外围坡度西北坡平缓,一般11° ~ 22°,东南坡布德浅滩外缘坡度52°。中部环礁西侧和南侧发育海槽,均由裂谷形成。礁环顶部与海槽的高差为2.4~4.0 km。黄岩岛(民主礁)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长18.5公里,宽15公里,三角形环礁底部呈西北向。泻湖深10-20米,周围有数百个礁石,高出水面0.3-1.5米,水面大小1-4平方米。底缘南北两端的礁石最为密集,北礁为北岛,南礁为南岛,统称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露出水面的岛屿,岛下礁盘在水下1米左右。[5]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是珊瑚礁地貌,88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岛屿、礁石、沙滩星罗棋布。基底主要是南海南部的大陆坡和大陆架上的几个隆起台阶,海底沟槽纵横交错,地貌十分复杂。它由岛礁、珊瑚沙和贝壳组成。地势低平,海拔4米多。

岛礁分布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位于中国陆丰市、海南岛、台湾省岛和吕宋岛的中部。在北纬20° 33 ‘至21° 10 ‘和东经115° 54 ‘至116° 57 ‘之间的海域。东沙有三个珊瑚环礁,分别是东沙环礁、南威坦环礁和北威坦环礁。东边的沙子直径约30公里。[6]

西沙群岛

它是南中国海最西边的群岛。在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面上,北起北礁,南至先锋滩,东至西毒滩,西至钟健岛。它位于北纬15° 46′~ 17° 08′和东经111° 11′~ 112° 54′之间。它位于中国大陆、广东省东沙群岛、海南省海南岛、中沙和南沙群岛的中间环节。[7]

西沙群岛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有40个岛礁,其中29个露出海面,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它是南中国海暴露在水中的最大的岛屿群。可分为两组:东北的宣德群岛;位于西南的是永乐群岛。永兴岛是西沙群岛的主岛,也是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中心。[8]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西沙群岛以东偏南,距永兴岛200公里,是南海诸岛中的中群。群岛北起神狐浅滩,东至黄岩岛,地理位置为北纬13° 57′~ 19° 33′,东经113° 02′~ 118° 45′,南北径5° 36′,东西径5° 43′。其海域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岛礁数量仅次于南沙群岛。由黄岩岛和中沙环礁上的26个命名浅滩和统一浅滩、宪法浅滩、深沪浅滩、中南浅滩等4个分散浅滩组成。[9]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北有雄南礁,南有曾母暗沙,西有万安滩,东有海马滩。它们是南海最南端的一组岛屿,岛、滩、礁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地理坐标为北纬3° 35′~ 11° 55′,东经109° 30′~ 117° 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887公里,海域面积88.6万平方公里。南海水道从东经112° 35′~ 116° 30′穿过群岛,通过北纬10° 55′、9° 55′和8° 40′形成三点连接,分隔了群岛的北部和中部。有11个岛屿和6个沙洲;礁石105座,浅滩34座,浅滩21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50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