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

四种哲学世界观主观存在有很多世界观。西方哲学家根据“唯物、唯心”和“主客观”两个维度,将其分为四类: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如下

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四种哲学世界观

主观存在有很多世界观。西方哲学家根据“唯物、唯心”和“主客观”两个维度,将其分为四类: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如下图(细分为四大类,概括为“各种辩证思想”):

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1)在客观唯物主义中,完全抛弃主观能动性的极端唯物主义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用主观能动性修正机械唯物主义,导致辩证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目前世界上人们最重要的世界观围绕着这两种:要么是极端的机械唯物主义,要么是具有一定和谐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实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客观唯物主义中而不自知。可以说,持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估计至少占今天人类的50%甚至更多,占今天中国14亿人口的至少90%,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习客观唯物主义,对此毫不怀疑。

下面是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几种类型。

一、客观唯物主义

1.客观唯物主义的极端——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宿命论,是指完全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BIGBANG那一刻起,一切都被决定了,包括你想的和做的,都被注定了,就是纯粹的宿命论,叫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导致的人生观之一就是“我活着,我却死了”,导致“及时行乐”的价值观或者彻底的悲观厌世,甚至导致各种奇怪的想法和行为。

古印度也有这种世界观,叫顺势疗法,是宿命论。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都是注定的。他们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无意义的、有归属的,也是不可能实践和摆脱的,因为无法改变。

这是客观唯物主义的一个极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台机器,机器里所有的程序都是注定的,所以他不会羞愧,不会忏悔,不会改变什么。这是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导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行为模式。

2.客观唯物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叫做调和唯物主义,或者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只承认人活着时的主观能动性。当他们死的时候,他们失去了一切。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认为,生命是偶然的,是宝贵的,但人活着,精神是可以改造客观世界的。大家都相信主观精神可以改造客观世界。虽然生命短暂,但在有限的生命中,它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无限地为人民服务,在活着的时候追求无私、无私、无我的价值观。但是,绝大多数不会这样。他们会自私,及时行乐,最多考虑自己的家庭或者孩子,而不会考虑更多人的利益或者更长远的利益。从统计上来说,在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下,把无私作为价值观的人很少,而大多数人把自私作为价值观。其中,如果少数人能够无私地行动,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前两个叫机械唯物主义,另一个叫机械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完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只是在人生的这个时期考虑,死后就消失了。所有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基本上都属于这两个极端。今天,除了那些实现了唯心主义,信仰上帝的同学,你们大多数人都持这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主流的,是普世的。

持这种世界观的人,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只有物质存在,精神现象是从属于物质现象的次要现象;生活是偶然发生的,在极度巧合的情况下你有自知之明。这种巧合会持续80到100年,然后消失。所以意识从属于物质的第二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的发生是偶然的。人可以过伟大无私的生活,也可以过猥琐自私的生活。有两种可能。但是,自私的可能性更大。

总结起来,这种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客观性)。世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独立于人的意志。二是物质性(现实)。世界是唯物而真实的,物理学家称之为现实,是真实的物质存在。第三,是时间空(地点)。客观物质世界位于时间和空之间,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条件。即使时间空可以互换,但时间空作为一个整体(物理学家称之为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这三个特点是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共性。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只要是客观唯物主义,就必然具有客观性、现实性、本土化这三个特征。

“域”是一个物理术语。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后,科学家发现时间和空是同一个参数,可以互换。空是时间,时间是空。他们不再像100多年前那样认为时间和空是独立的维度,所以不再把时间和空叫做时间,而是把时间和空组合成同一个参数,叫做“域”,但他们认为“域”是存在的,不能离开它。

客观物质世界的三个特征:客观性、地方性和现实性是客观唯物主义者概括的。因为他们要为别人描述自己的真实,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描述是客观的、现实的、本土化的。这是四种世界观(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中的第一种世界观,即客观唯物主义,也是目前的绝对主流。

第二,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所有相信有一个造物主、一个全能的上帝、一个主宰的上帝(一个或多个主宰的上帝)的信徒,他们的世界观中都持有客观唯心主义。他们把世界和人类的来源归结于造物主的安排和创造。众所周知,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信仰唯一的真主——真主、安拉和安拉。这样的人应该占宗教的90%以上。还有印度教。印度教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宗教,融合了之前的克里希纳教、婆罗门教等。并且发明了一个印度教,里面有很多神,所以是多神教。他们也相信有主宰神(无论是毗湿奴,湿婆,还是各种梵天神),并相信一个或多个主宰神。简而言之,无论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只要相信有一个主宰的上帝,就叫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他们相信主宰神是客观的,不是我。他们的唯心主义与客观唯物主义是对立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上帝是精神的,世界和我们都属于上帝的造物,所以物质从属于上帝的精神,也就是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析和驳斥导致了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作为典型代表,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同一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过渡,这里就不展开了。

比如“要有光,上帝创造了光”。所以上帝不在“光”的范围内。世间万物皆在“光”之下。“光”下面是物质世界,上帝不在物质世界。

上帝是造物主,不受物质世界支配,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可以支配物质世界的点点滴滴,所以上帝是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普通人对于物质世界之外的事物是不可知的,所以这个不可知的领域被称为唯心主义或者形而上学。物质是有形的,在形状之上的就是神,也可以叫唯心,玄学,玄机。

一句话,一切“不可名状”都归于上帝。人是不可能解释一切的。上帝能解释一切。这是基督徒和所有神的信徒的常识。因此,他们不再试图解释世界,也不会在现象世界中追求真理。即使他们搞科学,也只是技术层面的,而不是用科学去考察宇宙的真相。因为他们知道,信神不需要别的,一切都交托给主。只要我信主,我就会得救,最终上天堂。

也就是说,这种人的世界观是客观形而上学,或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人生观是我的人生观,我的最终归宿不是天堂就是地狱,我在人间的意义就是好好修行。

这种被哲学家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上帝是客观的,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这一切都是物质的。所以能创造世界的神一定不是物质的,不从属于他的创造,所以是形而上的。但他们无法把这种玄学描述清楚,所以一般称之为心。但是,他们这里说的心性和我们说的心性不是一回事(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功利主义和无私主义的人生观,公正无私的价值观)。这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对客观唯心主义的阐述。

从上帝的角度来说,意味着世界不是物质的,精神的创造仍然是精神的,但这是普通宗教人士难以理解的。所以一般的表述只说世界是物质的,但这样的物质是次要的,从属于神的精神,所以叫唯心主义。

但他们的唯心主义无法解释,所以被称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玄学。我们说的是能说清楚,能理解清楚,能亲自作证。不看就叫理想主义。其实也不是什么心,也不是什么内涵。机会成熟了大家都会明白这一点的。

这四种世界观是西方哲学家分类的,不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分类的。我们这样分类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要讲的三个唯心主义观点。

而中国古代文化不是分这些的,是直接融合的教育,直接发自内心的使用,学习,证明,没有这些世界观不同的问题。在这里,是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借用这些你可能还能理解的东西。

综上所述,客观唯心主义的综合特征是:世界是客观的,是上帝创造的,唯一的创造者或创造者是最高的存在物。只要你皈依上帝,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四大类中的另外两类是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已经占了世界人口的99%以上,剩下的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持有者只占今天人口的不到1%。

1.主观唯物主义

主观唯物主义特别难理解。能掌握主观唯物主义的人,就离进入主观唯心主义不远了,这是通往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的一站。

前面说过,客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上帝创造的,其他理解和客观唯物主义没什么区别。他们引入的主观因素较少,都是分析外部的。

这些进入了主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范畴的人,其实都是哲学家,他们是顶级的哲学家。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一个很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众生难以思考的。

注意,这是西方哲学家在研究哲学的道路上遇到的两个小概率事件,但这两个小概率事件恰恰代表了矩阵图中的另一个范畴——主观范畴。

先说主观唯物主义。类似于康德的物自体概念(后面会解释),停留在这个概念上就叫主观唯物主义。

给大家讲解一下主观唯物主义的产生过程。主观唯物主义是在批判和反思客观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思维逐渐进化而产生的世界观。这些哲学家在研究客观唯物主义的时候,会做出一种非常规的思考。

比如比如这个梨,客观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梨是客观物质。那么请考虑一下。根据客观唯物主义理论,你怎么看这个梨?记住,当你看到这个梨的时候,其实这个客观已经变成了你的主观,变成了纯粹的主观事件或者精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分析你是怎么看到这个梨的,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荒谬;而在它变得主观之后,你仍然认为它是客观的以及其他可能的荒谬。

根据标准的客观唯物主义物理理论,假设你的身体前方一米处有一个梨。看到它的过程是这样的:一束光照在梨上。因为梨是反光的,它的反射光进入你的视网膜,通过角膜和玻璃体折射,刺激你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光信号转化成一束电信号——光电效应。这是一个标准的物理模型。一束光进入你的视神经细胞,细胞内发生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使光信号变成一束电波和一个电信号,具有振幅和波长。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看到一个梨。电信号沿着你的视神经到达大脑的某个视神经区域(对应于视神经的区域)。当这个区域接收到这个信号,就会有振动。当这种振动发生时,一些事情发生了——一些被称为“我看到一个梨”的东西出现在你的大脑中。

科学家说的和客观唯物主义者说的一样吗?这是科学家或客观唯物主义者“看东西”的模型。到了这里之后,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也就是哲学家的非常规思维。

哲学家会提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看到的这个东西一定要客观存在吗?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让大脑产生这种电信号波动?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可能的。比如可以戴上VR眼镜,甚至可以给大脑接上一个电信号,就像“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我看到了一个梨,这是一个完全的心理事件,也是一个主观事件。所以认为外面有梨只是主观判断?因为你没见过外面的梨,只有主观意识里的一个形象,你会发现你永远只能看到主观意识里的形象。即使经过了所谓的物理过程,客观世界刺激你的大脑产生了这个图像,但这个图像仍然是主观的,除了主观和推断,它没有任何真实的支撑。也就是说,永远不可能知道客观世界是否真实和唯一,或者说,没有主观性永远不可能知道客观。

进一步严格的逻辑推理:认为有客观世界和认为没有客观世界都只是主观决定!所以,这就是:一切“客观”都是主观的。我想给这个“目标”加上引号。它是主观判断,是意识的产物,是思想的决定,完全是主观的。认为有客观性是主观的,认为没有客观性是主观的,认为客观世界是唯一的是主观的。

意识中有一个意象,但这个意象从何而来是猜测,对吗?无论多少人猜测客观世界的存在,都想不出来。因为,要确认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必须经过主观世界。况且主观世界的呈现也会不一样。即使客观事物相同,而主观世界的呈现方式不同,各有千秋,又怎么能证明客观世界一定存在呢?

哲学家的思辨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是到了这里就分裂了。今天,哲学中有怀疑论者,如休谟,怀疑一切。他们认识到,即使有客观世界,最终也是主观的,只有主观可以依靠,没有客观可以依靠。

这是不是颠覆了大家原有的认识?康德发明了“物自体”的概念,认为存在一个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客观世界。尼采说,这样的客观世界根本不存在。维特根斯坦说,一切都只是文字的描述。简而言之,哲学家来了就有麻烦了。

哲学家可以思考到这种深度,普通人不行。但是,哲学家离我们的唯心主义还很远。在这个地方,这些严肃的哲学家真的是在求知,在求真。他们并不回避这个问题,很想探究这个图像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我们只能确定它在我们的头脑和心中,但是我们根本不能确定它一定是来自外部的,或者说我们无法推断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我们也没有能力和资格百分之百的判断它一定是来自外部的。

但是哲学家之间的分野在哪里呢?他们进一步的分析,包括很多物理学家也知道梨根本没有颜色。梨本身没有颜色。梨子的颜色,只是在你的脑海里将不同的电信号解调成绿色、红色或黄色。其实梨的颜色是不确定的。有些人认为它们是红色的,而有些人认为它们是白色的。物理学家解释说根本没有颜色。物理世界没有颜色,只有条带。每个人对不同波段的敏感度不同,波段转换成不同颜色的解调方法也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东西肯定不一样。

我们在这里只能通过推测来理解——现在所有的影像都在心底,根本不在外面。

现在我们要探究,我脑海中的这些图像是从哪里来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比如用一个VR眼镜,一个魔鬼给我接上一个电极,发出同样的电信号,我就能看到了,对吧?你会发现没有办法确定这些图像有唯一的来源,但是作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你一定也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然后,有一些哲学家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依赖的工具是科学和思辨,科学研究的是现象。还有一些哲学家在这里可以产生一些超越科学的想象:有一个客观世界,就是事物本身,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就是事物的本来状态。这种“原始状态”不是我们看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事物这种原始状态的投影。他们承认事物本身必然存在,但他们现在看到的一切决不是那个事物本身;如果不存在,就无法激发我们内在的主观形象。这其实是对客观唯物主义的一种进步。到什么程度?他们极力强调主观性,这比客观唯物主义重要得多。在客观唯物主义中,辩证唯物主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但它只到了人死灯灭的地步。但是主观唯物主义强调的是什么?它的主要性质仍然是唯物主义的。刚才说的所有假设模型,包括大脑的存在,都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它的主观性比辩证唯物主义强,所以从辩证唯物主义变成了主观唯物主义。

那么主观唯物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意思是无论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都永远不可能被认识,也就是不可知,但它的存在意味着客观世界是存在的,只是不被大家认识,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客观世界绝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必须为人的意志所认可。人的意识只能认识自己能认识的客观世界,这叫主观唯物主义。

记住,人的意识只能识别你的意识能识别的客观世界,而永远不能识别“客观”的客观世界。这叫主观唯物主义。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存在的,只是你的主观性无法真正理解。主体性所能知道的只是主体性的呈现,每个主体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呈现都是不同的。

必须强调的是,康德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真正彻底的终极主观唯物主义,是所有的主观意识到客观是主观的,可能是不同的。还要强调,如果是一样的,可能会呈现。也就是说,客观性是存在的,但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能被每一个不同的主观认知所认知,而每一个不同的主观认知都是不同的。这叫主观唯物主义。它强调主观性而不是客观性。强调客观就是:你不知道对不对;强调主观性的是,你认识错了很正常,因为你认识不清楚。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叫主观唯物主义,强调主观是正确的。

在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里,你的主观认识和别人不一样,你错了;在主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里,你拥有的每一个主观知识都值得尊重。你看到的是绿色,他看到的是红色,她看到的是火球,等等。,好吧,但这东西本身是什么,永远不知道。虽然未知,但它是存在的,这叫主观,不得不唯物。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精神与物质,或者说主观与客观角度的纠结。这种世界观只发生在极少数顶尖的哲学家中,能达到这种高度的是现代的哲学家。

当你找不到任何其他的方式来解释你心中的这个形象的时候,你只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来推测有一个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也只能那样推测,所以叫做事物本身,推测它永远不可能被认识,但是事物本身一定存在,“真实的样子”一定存在,但是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 而且永远不可能知道(客观世界一定存在,但它已经存在而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个

主观唯物主义,这是一种世界观。主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加上前面两种错误的世界观,覆盖了99.99%的人,剩下的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或者亿分之一的人都有可能进入主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完全抛弃了唯物主义的一切可能,另辟蹊径解释心底成像的原因。以上三个“主义”或多或少都是客观的或现实的、本土化的,至少摆脱不了客观性和现实主义。当我们进入主观唯心主义,就完全离开了客观唯物主义,另辟蹊径去解释为什么我们心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形象。

虽然西方哲学家把唯物主义分为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和客观,但在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人能真正理解所有这些内涵。他们会把人类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所有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归为主观唯心主义。如果这样分类的话,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心学都会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佛教、道教或者心理学的时候,你会发现“核心基础”就在于此。但按照他们的哲学分类,我们只是想剔除前三种错误的世界观(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物主义),指出这三种世界观的问题。

我们借用了贝克勒的一句话,试图进入主观唯心主义。贝克勒曾提出“存在即被感知”。他不承认现象世界是唯物主义的,但他认为存在是被感知的。

其实他是用感知来描述存在的。“我感知所以它存在,但我不感知它,它不存在”。但实际上,如果你在离开一切知觉之后还能找到“存在”,这就进入了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唯心主义三观,是离开一切知觉和一切现象之后需要讨论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唯心主义的三观所说的心性。即从主观唯物主义,进入主观唯心主义,再超越主观唯心主义,进入唯心主义三观所说的“心”。

中国传统先秦文化、佛教经典、王阳明先生心学中的一切玄学经典,按照西方哲学家的上述分类,都可以归为主观唯心主义。其实这些都是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的,没有主观的“主人”,因为“自我”不存在。但西方人不能自暴自弃,所以有四个维度:唯物和唯心,客观和主观。在我们所说的“唯心三观”中,自我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所以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问题。自然不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问题,只有一个唯心主义。

所以最终回归的三种唯心主义观点,不能用主观和客观来划分。没有主观问题,没有客观问题,没有物质世界,只有一个东西——心。这颗心不能说是“我”,但也不能说是“非我”,这就超出了一般推测和逻辑的范围。这是一般人很难理解唯心三观的地方。只有慢慢大家才能体会到它的高明之处,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做到的,必须深入佛教经典或者中国古代经典。

我们分析了世界上所有的四大世界观。接下来,就要坏了。只有分析或分类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证明这些是错的。只有证明这些都是错的,才能让大家放弃错误的世界观。如果不知道并放弃错误的世界观,就不可能领悟到正确的世界观。

微课推荐

020哲学家清醒的生活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从哲学中得到启示,然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匹配。他们不断地思考、怀疑、反思,从而把自己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将聚焦人生中的20个“大问题”,比如孤独、爱恨、生与死、迷茫与欲望。每一个“大问题”会分成五个讲座,分别给你讲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探讨他们各自的人生策略。

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2)0104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不追求“效率”,不是直接扔给你一本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而是把难懂的思想精心打磨成生动的故事,轻松的叙述。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104门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哲学的悠久历史和哲学家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将讲解《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会饮》等20部经典哲学著作的精髓。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3)0100+文学作品的哲学思考与启示

每堂课开始时,演讲者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段音乐开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新鲜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出发,进而上升到哲学的追问和反思,让观众更容易打开哲学思考的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还包含着一种人生体验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好地了解他人和外界。

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4)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5)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6)客观性是什么意思(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什么意思)插图(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476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