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家莫言的简介()

【前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文坛也迎来了繁荣开放,涌现出莫言、余华、苏童、马援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回到文学的“黄金时代”,重读那些激情与浪漫

【前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文坛也迎来了繁荣开放,涌现出莫言、余华、苏童、马援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回到文学的“黄金时代”,重读那些激情与浪漫,我们以文学为镜,观察社会变迁。这一期,我们来重读莫言。1985年,莫言凭借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他以瑰丽的想象力为新时期的文学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也拓展了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空。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原主编朱伟将带领读者回顾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胸臀》、《生死疲劳》等经典作品。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简介:莫言,原名管,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因《透明的胡萝卜》成名。1986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在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被誉为“寻根文学”作家,因为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了“乡愁”和“乡愁”的复杂情感。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至少40种语言。

-

莫言是笔名,本名关。是一种谋略,是一种谋国事的风格。莫言21岁离开高密,到烟台黄县当兵;24岁被调到保定当政治文化教员;保定成为他创作的摇篮,他最早的小说都是在保定荷花池发表的。1983年《荷花池》出版的第四部小说《民乐》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部小说帮助莫言离开了保定。最早得到莲花学派创始人孙犁先生的赏识。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文学系,正在招第一届学生的时候,莫言拿着这本小说和孙犁的评语,去北京报名。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1)《透明的胡萝卜》发表于1985年《中国作家》第二期。出版后还专门开了个座谈会,真的让整个文坛眼前一亮。后来才知道,创作冲动其实源于莫言小时候跟石匠、铁匠打铁、偷萝卜,从小就被侮辱的伤心烙印。当时它在文坛上的轰动效应,是因为它强大的表达能力:长脖子上的大头黑娃,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全身黑得像煤一样闪亮;而那晶莹剔透的萝卜,被铁砧上的火舔过,被铁匠房里的火映着,闪着金光,感觉太强烈了。当萝卜飞出来的时候,画了一个漂亮的金色弧线。当先锋派作家第一次意识到图像在艺术中的作用时,它确实构成了一种耀眼甚至震撼的效果——在1985年,还没有人能够表达出如此夸张的油画般的感觉。

接下来的作品《球状闪电》和《爆炸》,继续表达情感的无奈和农村的压力。小说开头,莫言写道,“我父亲的手慢慢抬起来,在他的肩膀上停留了三秒钟,然后一挥手,在我的左脸颊上响亮地打了一下。父亲的手满是棱角,沾满了成熟小麦的焦香味和麦秆的苦涩。六十年的劳动给了我父亲的手沉重的力量和崇高的尊严。它落在我脸上,发出沉重而浑浊的声音,就像气球爆炸一样”。用慢动作写这一记耳光,记得洋洋洒洒写了三页稿纸。这是家庭压力的象征。

莫言在1985年的态度是,去反对那些讲线性故事的方法。他说:“没有故事是最好的故事。”他用大量生动的触觉来支持密集的叙述。他写道,麦秸在阳光下爆炸,到处反射光线,使“所有的颜色都失去了颜色”;写“尖尖的小麦芒上长满刺,太阳给它们力量,它们互相摩擦,沙拉发出声音”;蝉被形容为“鞭炮的碎片,碎片像雪花一样飘在空”。色,声,味,如霰,真是想象力丰富。莫言的强项在于他非凡的叙事再现能力,我称之为“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1985年,他的才华如决堤之闸,飞珠溅玉。仿佛只需要一个形象就能再现,一篇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像伸了个懒腰,吐出一口长气。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2)当时的选秀叫“点菜”。当一个好作家“井喷”的时候,就像一个储量丰富的油气田,我会关注他的下一个。《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三期。小说中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我爸”、“我奶奶”、“余司令”,可以突出主观感受,更重要的是用主观感受来超越情节。剧情从14岁的“我的父亲”跟随余司令的车队伏击日本车队开始,但在结尾,伏击是分三段写的。第一节先用一整节来写高梁场这个传说中的地方的形象。他描写八月深秋,“一望无际的高粱红变成了海洋”,接着又写高粱地里的雾气和弥漫在天地之间的高粱红粉。正是莫言对高粱地的感人描写打动了张艺谋,也让他后来的电影离不开这片郁郁葱葱的鲜绿。

结构上,莫言从罗汉大爷入手,写“我奶奶”的悬念和他的暧昧。他写道,罗汉大爷本可以轻松逃脱苦役,却被他的骡子打得血肉模糊,然后被义正辞严地杀掉。中间写了“我奶奶”翻车,余占鳌制服劫持者,但故意没写余占鳌怎么变成“我爷爷”的。而是插了一句“大英雄有风流韵事”的副官,昂首阔步地从余占鳌身边走过,背后射出的子弹。最后集中写了“我奶奶”在回家的路上和余占鳌发生了感情纠葛,写了一个酣畅淋漓的悲剧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展现了莫言的大气:罗汉的凛然,还有“我奶奶”被抢的时候大模大样地跨过轿子,站在矢车菊里,笑得灿烂。就连任的副官也没有回头,带着同样的凛然而行,这一切都为后三节做好了铺垫。《我奶奶》去世前,他写的是她和余占鳌发生性关系时“在高粱的缝隙里被炽热的阳光交叉拍摄”的感觉。这阳光与红高粱的结局融为一体,他的追求是“大山沟、大志向、大气象”。这个阴谋只是一个气垫。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3)《红高粱》是莫言创作的第二步,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正是在1987年的秋天,张艺谋计划把它拍成电影。当时,他正在帮助吴制作《老井》并担任主角。我是电影协会的罗雪莹。因为莫言自己不想改剧本,所以他让电影协会研究室的陈建宇和我合作。陈建宇是我《人民文学》同事的前夫,他们的女儿是现在著名的雕塑家向京。张艺谋的习惯是先说剧本。在我当时白家庄20多平米的家里,张艺谋一次又一次从《老井》的外景地走来,盘腿坐在我的沙发上,瘦瘦的,两眼放光,说起激动的事常常忘乎所以。他太喜欢小说里的描写了,余占鳌隔着密密麻麻的高粱,倾泻而下的光束照在“我的奶奶”身上,“四面八方生长着高粱的声音”。

那时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高粱的诗意表达。当时张艺谋高度评价了一部日本导演的关于芦苇的电影。我们和录像机一起看了这部电影。那种暗光让芦苇在风中轻轻摆动,很美。张艺谋说,决战的场景一定要简化。“因为没有好的火工品,八一厂只有那些人,只有几个炸点,永远造不出壮观的场面。”所以,到处都要有大片的高粱。我记得,一开始有很多关于罗汉凌迟如何表现的讨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罗汉死后,日军骑兵会拉着石磨把山里的高粱全部磨成青泥。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太阳出来了,踩碎的高粱变红了,歌开始了:“高粱变红了,高粱变红了,日本鬼子来了,国破家亡……”这是小说里任副官教的一首歌。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4)但是张艺谋后来去了高密、东北和内蒙古寻找外景。走了一圈,他回来说:“我真的在哪里都找不到莫言小说里高粱的感觉。哪里会有这么辽阔、高大、茂密的高粱?”大场面就不用说了,然后就被否定了。据说最后到了高密,只种了几十亩高粱,只能得到部分印象。这部电影的投资据说只有80万。那是张艺谋的创业时期。80万,现在想想,太不可思议了。

《胸与臀》可能是莫言最长的一部小说,是以母亲的去世为驱动的。悲痛之余,他想讴歌一位伟大而自豪的母亲。所以写56万字只用了83天。1995年春,他完成了初稿,修改了三次。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5)我把《丰乳肥臀》和陈的《白鹿原》放在一起,作为反映波澜壮阔的百年中国的两部史诗。两本小说,都是50多万字的长篇,沉甸甸的,一本关于陕西,一本关于山东,很有代表性。写百年苦难,避不开外敌入侵,手足情深;避不开因果,各种自酿苦果。不同的是,陈以质朴而苍劲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白嘉轩和一个陆子霖。他们为彻底了解当地中国的社会结构而奋斗了一生。莫言以象征性的夸张手法强调了因果的苦难,讴歌了一个在男性父母缺席的前提下,忍受苦难,维持家庭生生不息的母亲。“丰乳肥臀”是农耕社会生育和家庭兴旺的基础。没有“胸大臀肥”,养活、抚养、照顾这么多儿孙是不够的。因此,它是坚忍不拔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母亲的胸膛像一片开阔辽阔的土地。她不是现实中的母亲,而是莫言生活中的母亲。事实上,她很瘦。

事实上,莫言把繁衍后代给母亲带来的苦难夸大到写母性的伟大。在传统中国,传宗接代是女人的第一要务。所以,小说中聪明的陆玄儿一嫁到上官家,就成了上官陆家的人。没有了他自己,就剩下维持上官家族繁荣的责任了。有趣的是,这部小说中没有父亲:上官犀首没有生育能力,而犀首的父亲福禄只有他的儿子。所以上官吕氏要想繁荣官家,只能借种子:从大叔到土匪、江湖骗子、屠夫、和尚。

莫言塑造了一个朴实、坚毅、意志坚强的母亲。当她成为生殖机器,接受女儿的选择,接受她们抛下的各种身份的孩子,她是无助的。杰曹敏,她不能改变一切,但只能忍受一切。她把绳子深深地嵌在皮肤里,把破车拉回家,一直投入其中。她说:“上官家族的人,就像韭菜一样,一个接一个死去,又生下一个。只要他们活着,他们就会死去。死的容易,活的难。越是艰难,他们越要活下去。”这种简单的生活和记忆使她在战争中推着一辆木制的大车,两边的篮子里坐着孩子。“两只小脚在冰天雪地里变成了两个小脑袋”;三年困难时期偷吃豌豆到肚子里吐出来喂家里的“鹦鹉韩”的描写特别感人。母亲的荣耀尤其表现在那个高喊着“我要找到我的孩子”,昂着头向磨房走去的人的形象上。她拍了拍排长的枪口,轻声问:“你有妈妈吗?”你是人养大的吗?”枪响中,大门的插销被拉开了。

莫言以卷确立了作品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他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小说是《胸臀》和《生死疲劳》。从篇幅来说,胸大臀肥排第一,生死疲劳短了近10万字。从容量上来说,生死疲劳的密度可能比大胸大臀好,相差十年。跨度,还写了半个多世纪,对“丰乳肥臀”的线性叙事,到“生死疲劳”成为空的轮回。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6)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小说的篇章风格,讲述了1949年土地改革的故事。楼主西门被枪毙后,一直在经历动物的轮回:从驴到牛,牛到猪,猪到狗,狗到猴,猴到大头娃“蓝千岁”。之所以一直在畜牧轨道上,是因为他总是哭诉着委屈,不想忘记自己的痛与恨。本来在投胎前喝“忘魂孟婆汤”可以忘掉一切,但是他不肯喝或者说汤对他没有影响。沉溺于过去的他无法重生,只能停留在“西门闹”的境地。第四部小说《狗灵》结尾,阎问他:“你现在心里还有仇恨吗?”王艳说,“我们不希望带着仇恨的灵魂转世。”所以,让他再变猴子,“发泄所有仇恨,重新做人”。这是关于轮回,一个非常深刻的角度。生死疲劳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决定性基石。

《蛙》是莫言迄今为止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写于2008年,在《收获》出版后的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莫言给这部小说的后记题为《听青蛙》。这是辛弃疾《西江月词》中的一句话:“明月留喜鹊惊,晚风吹蝉鸣。凉爽的晚风似乎传到了远处的蝉。在稻花香中,人们谈论着一年的收成,耳边一片蛙鸣,仿佛在一个丰收年。旧日茅店林边,路转西樵。”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7)用这个词读这篇小说,如果把故事放在词的意义里,会增添伤感。这部小说讲的是农村野蛮实行计划生育的悲剧和时间流逝后的荒诞。莫言写《蛙娃》,塑造了一个传奇的大妈形象。他在后记中说,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确有一个接生过几千个婴儿的妇科医生阿姨,也有“许多婴儿在重见天日之前就死在她的手里”。莫言借此机会为姑姑承担了计划生育这样的大事,以青蛙和女娲的“女娲”为形象。

2012年,莫言凭借30年努力积累的辉煌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我计算一下。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作业到2012年获奖的三十一年间,他写了大约六百万部小说,三百万字的散文,总计九百万。在中国新时期作家中,积累之长、题材之广、整体之深,是他的硬天赋。30年,他走了别人可能要50年才能走完的路,他活该。

(本文摘自朱伟《重读80年代》等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求作家莫言的简介()插图(8)重读1980年代,朱伟,中信出版集团。

八十年代是你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彻夜谈论文学的时代。那是一个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喝啤酒,看电影和录像带,通宵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那是一个可以像恋人一样“碾过”马路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创新狗追在屁股后面,提不起裤子,但都很贴心,乐在其中。——朱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396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