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计算公式(坡度对照表)

发一个爬坡距离和坡度的计算方法(把轨迹中每个坐标点的数据变化简化为整个轨迹的数据变化,可能不那么准确,但基本能满足需要)。懒人可以忽略推导过程,只看下面用红色标

发一个爬坡距离和坡度的计算方法(把轨迹中每个坐标点的数据变化简化为整个轨迹的数据变化,可能不那么准确,但基本能满足需要)。

懒人可以忽略推导过程,只看下面用红色标注的计算公式。

1.爬对角线距离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如图,爬完之后,大家记录的轨迹可以显示三个基本数据:距离、累计爬高、累计下降。有朋友想问对角线距离是多少,于是心里有底了。我们来演示一下如何计算爬山的对角线距离。

累计爬坡和爬坡距离视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上坡对角线距离为斜边。利用三角函数的计算公式“上坡对角线距离的平方=累计爬坡的平方+上坡距离的平方”,得出上坡对角线距离= √(累计爬坡的平方+上坡距离的平方)。

假设累计爬升= 1,上坡距离= 2,那么上坡对角距离= √ 5。

假设累计跌幅= 1,下坡距离= 3,那么下坡对角线距离= √ 10。

整个对角线距离= √ 5+√ 10 = 5.398345638

简化算法:

很多时候,在攀登的过程中,总会有攀登和下降。我们不知道累计爬升和下降了多长时间,也很难说出爬升和下降的分界点。只有在上坡和下坡的时候,一条理想化的爬坡路线才能说出爬坡和下坡需要多长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用距离,累计爬升,累计下降来得到大概的全对角线距离。

整个对角线距离= √(距离的平方+累计攀升的平方+累计下跌)= √ (4+25) = √ 29 = 5.385164807。

与上面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数值稍小,缩水不到3/1000,5.3983638/5.4807 = 1.002448)。

如果累计爬升和累计下降不同,假设累计爬升= 2,累计下降= 1,上坡距离= 2,下坡距离= 3。

可以得出上坡距离= √ 8。倾斜距离= √ 10。

整个对角线距离= √ 8+√ 10 = 5.990704785

简化算法:

整个对角线距离= √ (9+25) = 5.830951895

与上山下山时分别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数值又变小了,缩小了不到3/100,5/5 = 1.0097). 50606.08668686661

或者以一个距离13km,(累计爬升950m+累计下降850m)/2 = 900m,每天爬升时间6.5小时的活动为例:

整个简化对角线距离= √(距离的平方+累计爬升的平方+累计下降的平方)= √( 13000的平方+的平方(950+850)) = 13124.02377米。约等于13.1公里。

计算误差:13124.02377m * 1.027397 = 13483.59m,大概是13.5km。

实际对角线距离在13.1 ~ 13.5公里范围内。

可以看出,其实这条对角线的距离和距离差不多。

最后:

简化的全对角线距离= √(距离的平方+累计上升的平方+累计下降的平方))

二:斜率的计算公式。

我的梯度是(累计爬升+累计下降)/距离,平均整个梯度。

斜率=(累计爬升+累计下降)/距离

假设累计爬升= 2,累计下降= 1,上坡距离= 2,下坡距离= 3。

斜率= (2+1)/(2+3) = 3/5 = 0.6

以一项距离13km,(累计攀爬950m+累计下降850m)/2 = 900m,每天攀爬时间6.5小时的活动为例:

渐变率=(950+850)/13000 = 0.138461538 = 1.38461538 * 1/10

以1/10为单位,采用1.38的数值,类似于强度的1.0和1.5的表达式,方便比较梯度。

如果距离还是13km,那么累计爬升500m,累计下降400m,只有之前爬升和下降的一半大小。计算出的梯度为0.69230769*1/10,梯度为0.69,只有之前的一半大小。

类似于实力对比,大家心目中的尺度都差不多,方便实际操作。

我如何计算活动强度/难度等级——精细化的计算结果是从公式和表格中得出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291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