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石一个卤念什么(一个石一个卤上面是一撇)

新华社太原十一月十二日电。标题:榆树皮面条的新“味道”新华社记者卢榆树皮,一种用榆树皮制成的棕黑色面粉,曾经用来吞咽贫穷,现在尝到了幸福。现在是初冬,太行山的金

新华社太原十一月十二日电。标题:榆树皮面条的新“味道”

新华社记者卢

榆树皮,一种用榆树皮制成的棕黑色面粉,曾经用来吞咽贫穷,现在尝到了幸福。

现在是初冬,太行山的金叶已经落下。赵壁村71岁的村民陈素元正在田里清理豆茬,妻子给他送来了午饭。倒盐水,撒点芝麻盐,用一碗热腾腾的榆树皮面把肚子烤焦。陈素媛想起了往事。

“说起榆树皮面,我就想起年轻时受的苦。以前不是什么好生意,现在成了香饽饽。”

1949年出生的陈素元,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他吃了很多苦”,最苦的是饥饿。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毕村,曾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贫困村。这里石头多,土地少,过去人们吃得饱。饿了,村民就上山剥榆树皮,把白的部分剥下来,晒干磨成粉,再加点玉米或白面做成榆树皮。

这碗“苦面”在太行山区持续了很多年。

陈素元清楚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村集体每年只有半斤油、五斤小麦、100斤玉米粉、80斤谷子、10斤小米。他们家孩子多,兄弟姐妹九个,晚上经常饿得睡不着觉。都是靠榆树皮生存。

榆树皮不好消化,嚼在嘴里黏黏的,没有味道。空不能多吃。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肚子里没有油和水。他们所期待的只是大鱼大肉。一碗榆树皮面干了,没饭吃只能硬咽。”陈素媛说,又饿了就觉得不好吃了。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陈素媛混着五谷杂粮吃了30多年榆树皮。直到1982年,照壁村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一家六口承包了8亩地,日子好起来了。他很快丰衣足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养了四个孩子供他们读完初中。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孩子也相继嫁人,但挥之不去的是榆树皮的味道。2001年,有人上门摸榆树皮,陈素媛甚至有点转不过弯来:“怎么有人买这么难吃的东西?”

但看着村里的变化,一切似乎又好理解了。

壁村有570户1610人,是昔阳县的一个大村。40年前是低矮的石头房子,到县城没有路,要走四个小时。

如今,在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带动下,照壁村硬化了道路,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中小学。卫生所、文体广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应俱全。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8349元,是10年前的近3倍。

“时代变了,人们的口味也变了。”曾经被人们所厌恶的榆树皮面,已经变成了不可多得的土特产,甚至进入了一些高档酒店。价格甚至比好米和白面还贵。陈素媛把榆树皮再加工,卖给当地那些特产店。

很辛苦,陈素元一年只能加工五六百斤。

在照壁村,做榆树皮面的有三户,有几家陈素元比较有名。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推着车去十公里外的虎头山景区当地特产店送面条。每斤7块钱一年能赚四五千。

“很多游客觉得榆树皮对身体好,走的时候会买几包。”20岁的当地特产店老板张晶晶说,她有时会吃榆树皮面条,味道不错。

从不被别人喜欢,陈素媛做梦也没想到,被前辈们恨了几十年的榆树皮,有一天能换来钱。他的血脂有点高。去年体检医生建议他适当吃点粗粮,妻子时不时做榆树皮面。

“好多年没吃了,觉得味道比以前好多了。”他说。

口味的不同源于生活的改善。

小时候,陈素媛希望每天能吃一碗猪肉炖粉条,现在却在想怎么吃得清淡一点。因为贫穷,他15岁丧父,40岁丧母;不像现在大家都有医保,每个月领养老金,老有所养。

“国家政策好,等你老了就有味道了!”陈素媛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话。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宣布昔阳县退出省贫困县,151个贫困村、39988名贫困人口告别贫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756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