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

[搜索]作者:赵先德(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者传记苏培成,1935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9年成为该专业的语言专家,196

[搜索]

作者:赵先德(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学者传记

苏培成,1935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9年成为该专业的语言专家,196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教古代汉语。1965年,北京师范学院解散,分配到北京第八女子中学当语文老师。1978年调入北师大分校中文系。1988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退休。1998年至2006年,他担任了两届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会长。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语言应用研究,包括标点符号应用研究、现代汉字研究、汉语现代化研究、汉语词典研究等。发表文章600余篇,撰写《现代汉字学大纲》、《20世纪现代汉字研究》等专著,合编《新华字典》、《新华多功能字典》等词典。

??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插图1951年,著名语言学家和朱写了《语法修辞论》,在《人民日报》上连载。

那一年,天津16岁的中学生苏培成因病休学在家,《语法与修辞演讲》周刊强烈吸引了他。从那以后,苏培成迷上了中文。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将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为毕生事业。现在,60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哪里工作,苏培成都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学习和研究语言。

为什么《祖国70华诞》是错的?有人写“钱钟书”,有人写“钱钟书”,孰是孰非?《现代汉语词典》应不应该收录字母词?应该如何看待“菜鸟”“制砖”“有木有”这些网络词汇?苏培成重视汉语的规范化,主张汉语的现代化,随时捕捉语言生活中的问题。他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有系统的思维。他不仅引领学术界前沿研究,还通过大众传媒普及中国知识,硕果累累。

??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插图(1)图为苏培成(右)与(中)、程合影。资料图片

国学,终身事业

在北大学习的五年时间里,苏培成先后听了王力先生和朱先生的课。他回忆说,1957年王力先生给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设计了新的文选、通论、常用字体系,编了一学期的讲义,上课前发给学生。上课地点在北京大学101教室。参加的人很多,过道里都是人。王力老师知识面广,讲课很严谨,新体系的教学效果很好。后来应教育部邀请,王力先生主持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就是根据这个讲义编写的。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和1957级两个语文班开始学习《现代汉语虚词训诂》。这个主题是两个班级的合作项目。55级是学长,57级是学弟,57级听55级。五年级的班长是卢建明,他负责学生中的许多日常工作。但是学术上的问题还是需要老师来教。为此,中文系聘请朱先生和高先生为导师。苏培成加入副词小组,写了几十个词条。后来学生毕业了,这门学科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的老师和助教打磨。研究成果《现代汉语虚词举例》于198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虚词的重要工具书。当然,苏培成一开始都是大学生,学术能力和对该书的贡献有限,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学术研究的训练,初步接触到了语言学的学术途径。

苏培成在北大读书,正赶上社会大变革。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57级学生到北京西城煤矿勤工俭学一学期,又到十三陵公社黑山寨大队种地一学期,以致部分课程未完成。但北大五年的学习和劳动经历,对苏培成的思想和事业都有重要意义。在思想上,他走出了个人的圈子,自觉地将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建设融为一体。在学术上,不仅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学基础,养成了严谨求实的学风,更坚定了将文献学作为终身事业的决心,从未放弃、抛弃、动摇。

??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插图(2)中国书信——周有光与苏培成书信集

一个人在经历坎坷后,开始显露锋芒

1962年,苏培成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教育局。从教育局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古代汉语。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把古代汉语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但1965年,北京师范学院解散,苏培成被分配到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简称八中)当语文老师。有着丰富的文学和语言学积累,苏培成的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有吸引力,让很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文革”结束后,学校教学秩序逐渐好转,苏佩成功地做了学术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北京人民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一套“汉语丛书”,很受社会欢迎,于是想为这套丛书写一本《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他花了很多时间收集例句,总结用法,写了5万字的稿子。1974年,该书作为一种“中国迷你系列”出版,第一版印刷了50万册。那一年,出版一本书没有稿费,出版社给他120本书作为回报。2017年,《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作为“大家的小书系列”的更新再版。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苏培成对语言应用的研究。

“文革”结束,科学的春天到来。苏培成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写了一封求职信,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同意接受他的求职申请。然而,当我向北京八中提出工作调动时,却遭到了拒绝。苏培成只好一边学习知识,提高研究水平,一边等待机会。1978年,为了培养中学教师,北京成立了北师大分校,需要教师。有人推荐苏培成。北京市教育局经过调查,同意将他调到该分校的中文系。因为北师大的分校也属于北京市教育局,属于同一个系统,所以转的比较顺利。在分部,苏培成负责现代汉语的教学,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还进行学术研究,编写出版《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等专业书籍。

1979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和朱的《语法与修辞讲演录》修订本。苏培成马上买了修订版,和初版对比。他想知道修改了哪些例子,为什么。经过对比,他发现大部分例句的修改是必要的、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例子不够恰当,不足以说明语法问题。苏培成把这些不恰当的例子抄下来,加上自己的分析,送给吕叔湘先生指导。1979年12月6日,鲁先生给苏培成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对新版讲话中的错误,我印象深刻。告诉卢建明同志赶紧把勘误表送到出版社,请他解释一下。当我笨拙地演讲时,我伤害了我的单纯,我为此感到遗憾。请严厉批评我。如果你有什么建议,请不吝赐教。我期待着他们。”(见《吕叔湘全集》第19卷第109页)鲁先生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苏培成,他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热情更高了。

??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插图(3)现代汉字研究大纲(第三版)

重回北大如鱼得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7年,北大中文系按照上级指示开办了文秘专业,但中文系的老师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这个新任务,只好外调。然后有人推荐了苏培成。中文系领导认为他更适合这份工作,苏培成当然愿意回北大。但是北师大分校不肯放人。最后,北大人事部主任亲自出面交涉,苏佩成了人才,于1988年春回到北大。有人问苏培成对回到北大有什么期待,他回答说一方面开心,另一方面压力很大。与在中文系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相比,学术基础薄弱。只有努力,才能胜任,才能期待有所作为。回到北大后,苏培成在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80年,周有光先生出版了《现代汉字学的起源》,提出了建立现代汉字学的设想。周先生的观点首先得到了关注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学者们的响应。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现代汉字学课程,出版了相关的现代汉字学教材。1994年,苏培成经过精心准备,出版了《现代汉字大纲》。这本书虽然晚于以往的现代汉字同类教材,但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一出版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96年,苏先生以“20世纪现代汉字研究”为课题申请了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并获得批准。经过5年的查找、刮擦、打磨,45万字、600多页的《20世纪现代汉字研究》终于在2001年出版。这本书是唯一的现代汉字研究史专著。2014年,《现代汉字大纲》已经第三次出版。苏培成对此颇感欣慰,因为这说明这本书对社会还是有用的。

苏培成的现代汉字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学者的新观点。他从来源上把现代汉字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字,如“将”、“和”,一类是现代简化字,如“舒”、“篆”。有学者认为前者是按传统六书分类的,“将”和“和”是形声字。后者按简体字分类,“舒”、“篆”为草书字。苏培成认为,现代汉字不需要研究汉字的来源,只需要研究现代汉字的现状和应用。从现状和应用来看,“将”、“和”、“书”、“篆”都是现代汉字,应该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于是,他提出了现代汉字的“新六书”:单表意字、会意字、形声字、半能指半记号字、半注半记号字、记号字。

苏培成在《新六书》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汉字的理据和计算方法。他认为现代汉字的符号和注释是正当的,但符号是不正当的。比如,在古代汉字中,“将”“和”是表意的,“公”“可”是表音的。现代汉字中,“应”(水)仍能表意,但“公”、“可”已不能表音,成为标记。“将”和“和”在古代汉字中是形声字,但在现代汉字中是半指半标字。以前常说形声字占汉字的90%以上。其实这是根据古文字得出的结论。如果看现代汉字,就没有那么多形声字了。据统计,7000个常用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仅占56.7%。

至于简化字的使用,苏培成认为,现代汉字中有三分之一的汉字有两种风格的简化字。一般情况下用简体字,特殊情况下用繁体字。禁止简化字和简化字混用。为防止繁简混杂,凡能类推简化的词语,都要按照《简化字总表》的规定进行类推简化。如果类比的范围仅限于通用的标准汉字表,就会出现复杂与简单的混杂。比如“鲲鱼”(鸟名),旁边有鸟,但一个用繁体字,一个用简体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混合。

苏培成对现代汉字学习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在学术面前,他不仅本本、上位、权位、求实,而且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令人信服,令人钦佩。

??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插图(4)如何使用标点符号

中国的现代化是现代化时期的中国改革。苏培成在这个舞台上非常活跃。他曾担任两届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会长(1998-2006)。在苏培成的领导下,学会开展了多项学术活动,出版了多部会议论文集,极大地扩大了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的影响。大家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12月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的“汉语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研讨会”。会议由卢建明和苏培成共同筹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真知灼见。中国现代化领域的前辈周有光先生在他的报告《中国语言与21世纪的汉语》中指出,在21世纪,世界各地的华人将显著提高文化,发展才能,重视效率。由此,汉语将在全球华人中普及,汉字将成为固定的、定量的、规范的文字。拼音将有助于中文在互联网上的交流。

苏培成从事中国语言现代化研究多年。他不仅学术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术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许多关于语言现代化的新观点拓宽了学术视野。

他认为,汉语的现代化是指汉语应用的现代化,而不是汉语本身的现代化。汉语的现代化并不影响语言本体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比如一个人以前只会说方言,现在会说方言和普通话,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是汉语应用的现代化。以前人们通过邮局寄信交换意见,现在用电子邮件、微信或QQ代替纸和笔,这也是中文应用的现代化。三言两语,澄清了中国现代化的含义,澄清了过去的模糊认识。

他把语文改革和语文标准化作为语文工作的两大部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用一些中国式规范代替中国式改革,实际上是否定中国式改革,阻碍中国式生活的发展;用一些人的语言改革代替汉语规范,实际上取消了汉语规范,阻碍了汉语交流的顺利进行。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有人抨击汉语现代化,认为这是汉语生活的倒退,甚至有人主张恢复繁体字,淡化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苏培成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现代化的受益者,中国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一百多年的汉语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汉语语言条件。拼音在学习普通话和向海外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放松学习。

是否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自五四以来一直是一个激烈的争论。对此,苏培成发表了《关于汉语拼音的思考》,认为汉语不适合使用拼音。汉字可以区分同音字,而拼音字很难区分同音字,拼音字不适合汉语使用。

苏培成关于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关于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新思想和理念,将继续指引中国语文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怎么读是繁体字吗(冇字怎么读)插图(5)苏培成在上课。资料图片

立足学术,服务社会。

1999年,苏培成从北大退休,但没有中断语言工作。他一方面继续研究现代汉字学的各种课题,另一方面转向现代汉字学的普及。本世纪初,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汉语专业升本科教学,苏培成承担了现代汉字课程。电大中文专业每学期都有上万名学生,社会影响很大。为了适应电大的教学,他对《现代汉字大纲》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2001年出版了更新版。同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汉字参考资料》。为了上好现代汉字这门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哈尔滨举办了现代汉字辅导班。苏培成向全国各地的电大导师详细讲解了课程的性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次辅导会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负责人找到苏培成,邀请他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录制一个现代汉字的讲座。后来苏培成录制的十八讲视频在北京教育电视台播放了五六年,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几年前,北京大学面向社会开设了“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苏培成主动提出教《现代汉字》,他是该课程中为数不多的年过八旬的老教授。当时,苏培成的妻子王丽霞去世后不久,他就用自己的优秀作品来表达对妻子的哀思。

苏培成认为,汉语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可以归纳为两类,即汉语改革和汉语标准化。在语文改革方面,他学习周有光,继承和发扬了周有光的语文改革精神;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他在汉字规范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了多篇文章,呼吁全社会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苏培成还参加了多项重大语言活动,如国家语委组织的四市语言工作评估;参与多项语言标准的修订。退休以来,他先后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出版了5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文集》,共计百万字,对社会用语用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苏培成担任全国人大法工委组织的立法术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做了大量实际工作。2019年9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办公室致函北京大学,称“聘请贵校苏培成教授为第二届立法术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法律草案提交全国人大表决前的语言使用进行审查,并对法工委完善立法术语技术规范提出意见和建议。苏培成教授对修改工作认真负责,显示了他的专业技能和修改水平,他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提高立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培成坚持购买并阅读《光明日报》“文字改革”版(现为“语言文字”版),每期都按顺序编号,保存完好。现在的学术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种语言文字的执着精神。直到今天,85岁高龄的他每年仍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不少于20篇关于语言应用的文章。即使在今年疫情期间,他依然关注语言生活热点问题,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谈加油和口罩的儿童发展》的文章。

我曾经问过苏培成先生,您一生从事语言应用研究,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主编相关著作近40部。你产生这么多成就最根本的经验是什么?他语重心长地说:“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克服各种困难,持之以恒,抵制各种名利诱惑。我没有其他爱好。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参观。平时有空的时候喜欢坐在办公桌前看看书写点东西。我不敢说我一生对语言应用的研究有什么贡献,但我一直在努力。现在中华民族正在努力实现伟大复兴,语文是推动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学科。中国的文字学要走在世界前列,国家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世界水平的语言学家。”

从苏先生的学术生涯和丰硕成果来看,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也是我国应用语言研究领域众多“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为民请命、为法献身”的代表人物之一。

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3日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666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