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伟简介()

2015年1月14日,FT中文网创始主编张丽粉通过个人微博宣布辞职。这位上世纪80年代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413班(以下简称8413班)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资深

2015年1月14日,FT中文网创始主编张丽粉通过个人微博宣布辞职。这位上世纪80年代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413班(以下简称8413班)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资深媒体人,决定回母校当全职教授。

曹国伟简介()插图

张力奋紧张

813近两年被媒体界视为传奇。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和参与了传播技术的快速变革和媒体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阵痛,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他们的职业角色分配几乎完全反映了当前新闻传播事业的开放性和复杂性。813名成员目前在相关媒体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如:

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2009年在他的带领下,新浪微博成为中国广受欢迎的互联网产品。

1998年,王长田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电视策划制作机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现任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光线传媒发行的电影《泰囧》(票房:12.66亿人民币)、《致青春》(票房:7.26亿人民币)成为现象级影片。在2012年和2013年,它投资制作和发行了20部电影,总票房超过40亿人民币。

邱欣现在是上海报业集团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上海报业集团近年来建立了paper、界面新闻等新媒体网站,为纸媒转型指明了新方向。

感谢以上和更多8413成员的努力,8413班的传奇被放大了。很多媒体人甚至新闻系的学生都认为,8413的很多成员是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最重要的一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人,或者说由传统媒体人转型而来的新媒体人,要想在新闻行业坚持下去是极其困难的。如果非要在媒体上评价8413成员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复旦读书时的初心。

2015年12月29日,张丽粉在接受我的专访时表示,他不想多谈自己,但为了8413,他愿意谈谈未来新闻人才的培养。

谈及8413,张芬直言自己“从未想过”当年的学子有如今的江湖地位。他说,在复旦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向学生强调,“作为一名记者,要拒绝世故和势利。”

我整理和补充了张丽粉采访的录音,发表如下,希望能还原真实的8413,也希望对那些坚持从事新闻行业或者对新闻很迷茫的同学有所帮助。

重新开始的新闻人培养

现在外面关于8413的传言很多,有些信息可能不准确。作为一个8413的老师,我来说说可能比较准确。

复旦有个传统,每个系都有代码。比如中文系11,历史系12,新闻系13。在这个代码前面加上你入学的年份。我1980年考上复旦新闻系,是8013。我的学生,小我四年级,1984年进复旦,8413。这个代码相当于年号。

我是1984年本科毕业。当时,中国对大学毕业生仍然实行国家分配,学生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这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国家决定你毕业后干什么。

在大学里,我学习成绩很好。所以,毕业前,系里决定让我留在新成立的广播电视教研室当老师。我适合当老师,但我不愿意留在学校。读新闻,自然想去见见世面,做个记者。当时对学校的安排有些抵触,所以没有考研。当时硕士生很少,我就留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做助教。

此时,文革刚刚结束四年,博士、硕士寥寥无几。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教授,他们在“文革”中被下放或迫害。“文革”后才被从五湖四海召回复旦(如五七干校)。当时教育蓬勃发展,师资匮乏。

复旦大学当时很开明,率先取消了专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青年教师,都是研究生。每个青年教师都要轮流当辅导员和班主任。我留在新闻系当老师,辅导员,班主任。

曹国伟简介()插图(1)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时,8413成员在校门前的合影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前8413成员合影。

对于8413来说,当年招收了60多名学生,几乎来自全国各省。我当了两年辅导员,然后当了两年班主任。在此期间,8413有一个叫黄瑚的辅导员和一个叫尹德刚的班主任。8413最后一学年,我被英国留学录取,淡出8413。

培养学生需要引导他们拒绝势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充满了强烈的向上冲动。国家开埠之初,百废待兴,渴望与世界重新融合,加入文明之海。当时新闻业从“文革”的重创中恢复过来,重新面对历史。记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肩负着社会责任,受到高度尊重。当时8413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想当记者。比如邱鑫学习很优秀,顺利考上了硕士,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进入新闻界做实际工作。

虽然我是8413的老师,但是我只比8413的学生大4、5岁,和他们一直是师友关系。“文革”后,我国大学的发展仍然十分艰难,至今没有恢复,缺乏资料、研究资料或书籍。外文书报匮乏,只有零星的过期报刊或盗版。许多教授和老师受到“文化大革命”和各种政治运动的摧残,他们的研究多年来受到忽视。比如,前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当时中国在文化和知识的废墟上重建了大学。

经常有人问,8413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你预料到的吗?

我从来没想过。追求成功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对我来说,每个学生都是重要而独特的个体。有些同学,出的早,机会就多。比如邱心,他的学业和文笔一直很强,是个才子;曹国伟从上海中学考入复旦大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1988年,复旦代表中国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大学生辩论赛,为中国获得第一个冠军。五位辩论队选手中,有两位(顾刚和李光斗)来自8413,顾刚是“最佳辩手”。王长田,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会成为光线传媒的创始人。那时,王长田喜欢跳交谊舞、写诗和练习书法。曹克,现任南方报业部副社长,名叫曹红伟。他在课堂上很安静,不怎么说话。有的同学能看到一些未来的轨迹,有的同学看不到,所以后面给我的惊喜很多。

刚开始比较犀利的同学自然会有更多的机会。我一直主张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越早越好。越早,机会的好处越大。当我留在学校时,受学校委托,我在1985年为复旦大学八十周年校庆创办了一份校园杂志《复旦冯》。编辑、作者、摄影师和编辑来自8413。值得一提的是,顾刚、邱鑫、等8413成员成为《复旦冯》的编辑和作者,而曹国伟则以摄影师的身份参与了《复旦冯》的相关工作。

曹国伟简介()插图(2)

《复旦风》创刊号复旦风创刊号

说起8413的前世或今生事迹,我总会想到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常说的学历很重要,就是你得尊重你的学历,你的培训,你的职业。就我而言,我选择了新闻。我对8413的同学说,选择了某个职业,就得尊重它,同情它。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只能分为两类,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接受过良好的训练。

我留校的时候只是个助教。我教过几节完整的课,外加一些讲座。后来考上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又成了学生。事实上,文革时期落后的大学里的学术和研究训练相对薄弱,我能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但有一点,我说得很清楚。平时上课和听课说的可能不对,但一定是我思考的结果。对于记者来说,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须首先相信我告诉学生的话。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学生也很难相信。我不说话。

新闻是一种社会工具。这应该是常识。一个有公共工具的社会总比没有公共工具好,一个专业而专注的媒体总比什么都没有好。信息畅通,沟通良好,社会会变得更加正常。我告诉我的学生,我的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被误读了,但这是思考的结果。

大学应该是知识和经验的绿洲。人生,从年轻到年老,逐渐被社会同化。我提醒学生享受大学四年时光。大学四年,有自由有时间,为终身的知识和培训打下基础。这些储备将用于生活。

曹国伟简介()插图(3)

8413部分成员多年前在复旦大学校门前的合影多年前复旦大学前413名成员的合影。

当时和8413的同学聊的比较多的是一个人和一个记者如何避免世俗和势利。世俗社会,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作为一名记者,我们必须自觉抵制世故和势利。这对这个职业很重要。这几年,外界跟我谈8413,光环就照在了王长田、曹国伟、邱心、李光斗、陈松青等10多位江湖地位很高的学生身上,在新闻和文化上都很有影响力。813中学当然有很多成功的学生,但作为他们当年的老师,最欣慰的是他们一直在抵制世故,势利,冷漠。

813班有同学后来离开了新闻界,转行了。这很正常。时代给了他们跨越边界的机会。有的成了资深投资人,国际投行高管,有的在执业心理分析师,有的是高级公务员,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董事会秘书,有的是秘书。有的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跟随自己的感觉和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很佩服他们的自信和对新职业的适应能力。这太神奇了。也许我没有他们的勇气。

感恩和念旧是8413的特点

2014年,8413名学生组织了入学30周年纪念活动。由在广州工作的同学发起。不到半天,已经有40多人报名了。最后两晚三天的聚会,一个班70多人,60人参加(其中一人在美国,派弟弟参加)。

曹国伟简介()插图(4)

裘新1988年为8413班级毕业时所写的《再回首》一文1988年8413班毕业时,邱鑫写了《回望》。

有些大学同学聚会,因为一些成功人士,聚不到一起,分了。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在事业上没有什么大成就,没有脸见老同学。这是人之常情,但是8413很多同学都想回到这个有归属感的地方。同学聚会,全部自掏腰包。事业上最成功的同学承担的最多,不管人力物力财力,以身作则。比如上海报业集团的邱鑫。聚会那天,有一个重要的会议,我不能请假。会议一结束,就飞往广州。

曹国伟简介()插图(5)

8413成员在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合影813名成员在30周年纪念活动上合影。

在8413,成功意味着承担更多的义务,做事更宽容,经得起同学的笑话。813的同学,不管是记者还是商人,都做得很好。王长田光线传媒目前的市值为333.7亿元(截至2016年2月14日)。还有很多同学,他们的职业不同,人生经历也不一样,但相同的是,他们成功的源泉在于保持在复旦读书时的初心。

为了组织30周年纪念活动,应编制一份名册。我在草稿上看到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有一个职位,我就问,你为什么有职位?我觉得在同学圈子里地位不重要!当时,我建议将名册上的所有职位删除。这个职位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明年你可能就没有这个职位了。

曹国伟简介()插图(6)

8413部分成员的老照片(1)813某些成员的老照片(1)

曹国伟简介()插图(7)

8413部分成员的老照片(2)813某些成员的老照片(2)

活动一开始,就有40多名学生报名。后来委托我给他们一个个打电话,加了10多个学生。在聚会上一起拍照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好。如果班里有几个有钱人或者媒体大佬,却连聚都聚不到一起,那还有什么意义?

曹国伟简介()插图(8)

8413成员的合影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特点413名成员的合影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当今社会,似乎一切都以利益为重。8413的学生有很多优点,这让我很自豪。他们对采访对象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新闻事件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人民的疾苦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些对一个记者(或媒体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要用身心去感受社会。

80年代的中国大学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资料不全,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训练和水准薄弱。比如,我不记得那年上过一门关于如何写学术论文的课程。即便如此,在大学短短的几年里,我们还是学到了一些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东西,尤其是我们的精神和气质。

新闻岗位已成高危职业

这么多年,我和母校一直有联系。几年前,我回复旦做客。最近一次接触是在2015年6月,复旦校友会组织了一场“致青春”晚会,邀请80年代的老校友回来致敬80年代。从1980年到1989年,一共十届,我是80届的代表。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复旦的味道还是有的。

原本打算50岁回大学。现在,已经拖了好几年了。我没有什么大的计划。半年或者一年后,再问我(我对复旦的印象),也许我能告诉你我的真实感受。

经常有人问,复旦的气质是怎样的?很难定义一个学校的气质。虽然说不清楚,但我隐约感觉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复旦大学的学生,相对低估权力和官位,相对小家子气和浪漫。我们入学的时候,没有专门的校史介绍或教育,也没有唱过老校歌,也不记得老师讲过校风。气质怎么来的,应该是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内新闻教育的关键是严格的专业训练。媒体是公开的。当你采访一个CEO、董事长、总裁、总理、将军,并向他们提问时,你的专业实力从何而来?从你的训练和专业素养,从你的公共服务角色和维护公众知情权。技术会继续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在复旦待了8年。她给了我很多包容和温暖的回忆。我回应了她的召唤。

那年我接受留校决定后,就住在学校对面的宿舍。我觉得一个社会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的大学。大学应该和外面的世界不一样。大学虽然不能真实空,但应该比外面有更多的自由思考、感受和包容。这是任何一所好大学都必须具备的。我也希望回到这样的环境。

过了这么多年,我回复旦教书,很多老师都去世了,新闻已经成为一个脆弱的高风险职业。对此,我的心理自然是复杂的。就像我当年的老师一样,我们需要对现在的新闻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我相信新闻教育。但我们必须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达成共识。

返校开设什么课程还在考虑中。在英国读博士时,我的研究兴趣之一是19世纪英国媒体发展制度史,可以作为英国社会变迁和相关制度起源的参照点。这种话题虽然不时髦,但很有价值。希望回复旦能开这门课。这与中国无关,也与当下无关。但我觉得,媒体和技术越发展,我们越应该停下来,回头看看过去的200年是怎么过去的。

学生要知道专业研究的酸甜苦辣,如何一步一步走来。历史上,英国主张渐进、优化、改进,其转型经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我的学术兴趣之一;另外,我在英国读博士时学到的社会研究方法属于社会学范畴。我会尝试做一些跨学科的问题。

比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不仅仅是单纯的媒介素养。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新闻事业的改革,需要更大的制度安排,这不仅关系到记者和媒体。比如多媒体,虽然它的技术更新很快,但不变的是重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新的网络媒体技术让我们拥有了无数与他人交流的可能性,我们的世界就彻底改变了。

曹国伟简介()插图(9)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Logo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标志

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有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挑战了教育的本质。例如,记忆对我们年轻的学生来说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当然,技术也会带来一些遗憾。然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证明我们的假设。

为什么年轻人不想当记者了?

我注意到中国新闻系的几个现象。最近四五年,我去过不少于10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新闻系讲课。在演讲之前,我会在现场做一个临时的民意调查。毕业后想当记者的请举手,每次举手比例不超过15%。其余学生对记者的热情有限。在我那个时代,很多学生认为当记者很可惜。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在新闻业做什么?这种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只是短短的一代人。

另一个现象是,在新闻专业中,广告与公共关系专业的毕业生比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很多同学选择广告学或者其他专业,这是个人选择。

目前,中国有近1200个新闻院系在教育部注册。然而,令人尴尬的现实是,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并不想成为记者。这反差太大了。即使是那些已经成为记者的学生,现在的新闻生涯也很短暂。基本上40岁以后还在一线工作的记者不多。所以记者这个职业在中国最后成了一碗青春饭。

我一直把记者、工程师、外科医生当做工匠。手术的时候主刀医生有30年的经验,你会更有安全感。如果主刀医生只有几个月的经验,你会觉得更不放心。现在,我们是否尊重老记者、老编辑、老摄影记者、老战地记者?我觉得现在显然是不够的。我很自豪能在这个年纪,还在一线面试。这是我的训练。一个50岁的医生还在做手术,这应该是你的骄傲,而不是你的失败。白发苍苍的老外国记者在一线很常见。这种情况在国内很少见。

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当记者?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看不到这个职业的未来。难怪你会责怪他们。为什么当时没有做出更好的选择?如果在你身边,有很多老记者工作到五六十岁。他们不仅有职业方面的尊重,而且有相当不错的收入来支撑一个家庭。他们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尊重。他们能够有资格保持当年接受的训练,保持记者应有的素质,有前述的社会接受度和接受度。相信记者这份工作的接受度会更高。

说到8413,8413学生做新闻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这碗饭不好吃,但他们还是坚持吃。对他们来说,我对我的同事和同事有(一种)尊重,和他们是否很成功没有关系。社会评价体系总是倾向于赢家,赢家通吃。Ke 413有不同的生存和评价逻辑。不要白活,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有一些同学不是最成功的,他们是8413的顶梁柱。

现在中国是一个大国弱势媒体,迫切需要有公信力和公众关注度的主流媒体的出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让他们看到,这些职业可以长成一棵树,茁壮成长,即使100年、200年后我们不在了。职业还在,媒体也在。后人可以在这棵大树下做相应的事情。这些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Paper.com的成立。CEO邱冰写的几句话,统称为“秋三”(或者开玩笑地叫感伤词),我很喜欢。虽然他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出版物或就职演说,但对一个媒体人来说,他的真情实感是最难能可贵的。

曹国伟简介()插图(10)

澎湃新闻网上线时,CEO邱兵以《我心澎湃如昨》一文作为发刊辞。该报上线时,CEO邱冰发表了《心潮澎湃如昨》一文。

附录

复旦新闻学院8413班部分成员简介

张丽粉,复旦新闻系8413班辅导员、班主任、广播电视教研室教师。FT中文网总编辑,FT前副主编。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第一财经传媒首席顾问;

曹国伟,8413广播电视班班长,现为新浪董事长兼CEO,新浪微博董事长。

光线传媒创始人兼总裁王长田;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邱欣。解放日报原总编辑;

解放日报总编辑陈松青;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徐贝贝;

曹克,南方报社副社长,原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顾刚,1988年亚洲大学生辩论赛最佳辩手,复旦冠军队成员;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李光斗;1988年亚洲大学生辩论赛复旦冠军队成员;

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唐伟斌;

中国共产党宣传部参谋长常波;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研究院院长庞成;

jtv副台长、卫视频道总监李建国,2012年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吴东三。

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副社长陈燕华。

李天扬,《新民晚报》评论部主任,2014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周志伟,8413班班长,粤传媒副总经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517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