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英语(culture的英文定义)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号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主要途径。饮食文化、戏曲文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号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主要途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语言文化、礼仪文化、儒家经典文化、节日民俗文化等。这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高度的文化精华,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提供了优秀素材,也逐渐成为西方英语国家了解东方国家的文化名片,引领中国跨文化交流取得新进展。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横向体现,也是各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当下,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受到各国的重视。然而,中国和西方国家毕竟长期处于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语言文化。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英语语言文化环境,如何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是中国文化学者和文化推广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饮食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文化认知的差异导致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在食物种类,食物烹饪和加工,餐具的使用和宴会座位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第一波海外移民到来之前,除了一些封建社会末期来华传教士的学习记录和清末留学浪潮外,中西饮食文化基本隔绝,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极其有限。海外移民作为国家间人员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比短期留学、传教、旅游等引起的流动更稳定。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的贸易、政治、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与西方国家进行经贸、政治、文化外交的人逐渐聚集在外国,逐渐形成了华侨聚居的地方——唐人街。作为第一批定居海外的中国移民,他们也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带到了当地。大量的中餐馆解决了海外旅行者的饮食和生活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国家透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窗口。中国成立后,一些精英知识分子或富商移民到西方国家的城市,如英国和美国。他们注重食物和生活质量,逐渐打破了以唐人街为中心的中国生活方式。他们与当地人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加深了与当地人的文化交流,无形中更彻底、全面、直接地向外界传播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相互碰撞,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以更丰富、更系统的形式展现魅力,并对英语国家的人们的饮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包容的态度。

传统戏曲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与饮食文化相对低俗的生活文化不同,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巅峰。即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英语艺术人才也能体会到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文化的强大魅力。戏曲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影响广泛。西方国家的戏剧创作、影视创作和学术研究,无不显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对其艺术文化审美的影响。20世纪戏剧家布莱希特以李乾福的元杂剧《智代之看兰记》为原型,改编了轰动一时的《高加索的灰兰记》,深刻印证了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国家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英语国家的影视制作中,以美国好莱坞影视为例,也有大量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交融的影视创作手法让影视剧更具美感,也正是凭借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娴熟的交融手法,好莱坞影视作品俘获了众多海外观众的心。

新时期,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戏曲推广者要重视戏曲经典的翻译和介绍,在保持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按照英语语言结构和文化思维进行翻译,让英语母语者充分领略中国戏曲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文化魅力,为在不同艺术作品中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奠定基础。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要在深入研究戏曲文化艺术特征和互联网媒体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信息传播潜力,探索构建创新高效、多元清晰的推广传播体系,形成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新模式、新路径、新理念。最后,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戏曲文化传播框架。在传播人才方面,既要鼓励国内戏曲文化工作者,又要积极链接海外华人,形成协同传播格局;英语系不仅要培养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播者,也要培养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播者。在传播内容方面,既要以经典剧目为主,同时又要创作出展现中国时代社会风貌的新剧,形成丰富多样的内容体系。在观众传播方面,要兼顾普通大众和专业艺术文化从业者的审美需求,为不同英语国家的观众梳理和创作戏曲剧目,进一步扩大戏曲文化的受众群体,提升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国际文化地位。

节日民俗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春节看舞狮灯,元宵吃粽子,清明节缅怀祖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糕点,重阳节爬山,除夕吃团圆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认识和情感。在国际交流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和独特的面貌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风貌、民族性格和情感特征的一面镜子。如今,留学、移民、旅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人口流动,推动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英语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坐标建筑在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期间被点亮以示庆祝,各种中国传统节日如做汤圆、包饺子、舞狮舞龙等也被组织起来,这表明了西方英语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青睐。

节日民俗文化的交流不仅发生在民间层面,而且逐渐成为中外政治、文化和外交关系的媒介。两国领导人逢年过节打电话庆祝已经成为常态。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需要华人社区的共同支持和推动,才能在西方英语国家更深入地传播。以在华留学生为例,国内高校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感兴趣的留学生参与活动,共同庆祝,引导留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最真实的氛围;还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在节日期间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节日民俗文化课程体系。

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国家的交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语言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一步,也是繁荣世界文化、增进各国交流合作、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识的基础。对于英语国家来说,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发展,丰富文化视野,提高本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郑谷是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949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