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爷爷为我打月饼小蓓蕾组合)

1952年,罗马尼亚德米索拉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部歌剧《来自东方的王贵与李祥祥》,这部歌剧以中国陕北民歌为基础,用古典歌剧方法写成,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由当地演员

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爷爷为我打月饼小蓓蕾组合)插图1952年,罗马尼亚德米索拉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部歌剧《来自东方的王贵与李祥祥》,这部歌剧以中国陕北民歌为基础,用古典歌剧方法写成,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由当地演员演出。也是中国第一部被欧洲人认可和翻译的歌剧,在罗马尼亚观众心中产生了共鸣。

1979年,谢晋执导电影《啊!摇篮被释放。伴随着电影风靡全国,电影中有一集《爷爷给我做月饼》。耳熟能详的歌词“八月十五月明,爷爷给我做月饼”伴随着中国几代孩子的成长。

这些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作品,都是广东音乐家梁汉光(1917-1989)创作的。梁汉光的女婿张建刚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展示了梁汉光在延安时的照片,王贵和李祥祥在罗演出的杂志,以及他自己写的传记诗…这些珍贵的史料表明,他从一个出生在开平农村并成为自学成才的音乐神童,到延安陕北公学接受系统革命思想教育的进步青年,从一个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的人才,到在冼星海指导下培养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人。

冼星海将笔名“寒光”作为临别礼物。

梁汉光,原名梁,曾用名梁宇恒。1917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出身贫寒,生活艰辛。这样家庭的孩子本来没有音乐的机会,但因为他的父亲是村里“八音锣鼓柜”(当地的一个民间小乐队)的乐师,所以村里有婚丧喜庆的时候就会请“八音锣鼓柜”来演奏。梁汉光年轻时接触过父亲乐队里的所有乐器,上中学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小提琴。13岁时第一次表演粤剧《买水》。这次表演让梁汉光终生难忘。

梁汉光因为家庭贫困,半年后从大学退学。当时,他的哥哥梁家是广东一支抗日游击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受哥哥的影响,梁汉光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1937年,梁家送梁汉光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三个月。在阅读梁汉光的传记诗中,记者看到,他在出发去买冬装之前,把西装卖了,在服装店换上了棉衣。唯一陪他去陕北的,除了棉袄,就是一把小提琴。

在陕北公学的业余时间,他经常用小提琴演奏粤剧,音乐才华引人注目。1938年5月,梁汉光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修作曲理论。从此,他真正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音乐道路。同年,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来到延安。因为两人都是广东人,梁冷光被组织起来照顾冼星海的生活,他有更多的机会向冼星海学习。张建刚告诉记者:“我的岳父每天都去冼星海的山洞里学习作曲,他可以在远处接受老师的指导。如果他不明白,他可以随时提问,冼星海会停下手中的工作来指导他。当时延安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粮食供应相当紧张。原则上不允许个人养鸡。出于组织上的考虑,冼星海被破例允许养几只蛋鸡。晚上,她经常煮两个鸡蛋,通常是冼星海和梁汉光,甚至冼星海的妻子都不愿意吃。”经过两年多的相处,梁汉光和冼星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冼星海在出发去苏联之前,特意选择了《木兰词》中“寒光铁衣”中的“寒光”作为笔名,送给留在延安、以音乐为宣传武器的朋友。

王贵和李祥祥融合了中西文化。

由于独特的艺术学习经历,梁汉光从创作初期就十分注重扎根于大地,从民间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中汲取养分。比如他用陕北民歌创作了一些民间器乐,对《赵军的抱怨》等广东音乐进行了对位法和多声部改编。也注重与西方音乐知识的充分融合。创作的音乐大多可以用西方乐器演奏,如单乐章管弦乐《人民的西北》。

1950年,他从陕北民歌中获得灵感,根据李记的著名诗歌《王贵与李祥祥》创作了同名歌剧。歌剧《王贵与李祥祥》在国庆一周年之际在京成功上演,引起巨大轰动。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看后建议将该剧翻译成罗马尼亚文,并邀请梁汉光到罗马尼亚协助改编和观看演出。在罗马尼亚的演出结束后,当地观众给了这位从广东走出来的音乐家最热烈的掌声。这也是中国的戏曲第一次得到欧洲人的认可。

梁汉光的儿子梁二黑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在接受记者海外电话采访时,他以儿子和指挥家的身份评价梁汉光的作品:“歌剧起源于意大利,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像意大利语一样适合演唱。中国的歌词如何与西方歌剧的唱腔和朗诵很好的融合?在这方面,王贵和李祥祥进行了许多新的成功尝试。所以这部歌剧虽然对西方人来说有很强的中国味,但是很容易被接受。”

梁冷死后,梁二黑将这部歌剧改编成交响音乐,并在多伦多担任指挥演出。“在海外华人圈,人们对我父亲的作品仍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王贵和李祥祥以及他的一些电影插曲。我现在还在听父亲的作品,能感觉到他在创作中确实把中国民乐的元素提炼成了火花。中国的音乐元素与他同在。而不是照搬不创作,而是体现新的元素和特点,用中国的音乐元素赋予西方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力。”梁黑说。

半小时为《做月饼》作曲

《王贵与李祥祥》在中罗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后,1954年梁汉光应邀参加大型歌剧《长征》的作曲。梁冷光在这部杰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从此离不开安眠药。

1964年起先后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为《风浪》、《啊!电影《摇篮》、《革命军中的卒》等的作曲。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啊!摇篮,梁汉光被点名邀请为整部电影作曲。梁汉光通过音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人文情怀。

说起《爷爷给我打月饼》这首歌,张建刚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我看着公公写了《爷爷给我打月饼》这首歌。他半个小时就写完了,当场开心地唱给我听。”这首歌后来被编入儿童音乐教材,成为全国儿童耳熟能详的儿歌。

1981年,梁汉光回到家乡广东,出任广州音乐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校长、党委书记。1984年夏,出任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在深圳,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经济特区先行者们的建设热情,写出了《月下的思念》和《吹吧!《祖国的风》《经济特区祖国的马》等近30首歌曲。

梁冷光创作了《王贵》、《李祥祥》、《长征》等十几部大、中、小型歌剧,创作了200多首歌曲,为30多部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配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也可以品味到民族特色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晚年写了一首传记诗《音乐生涯中的春风与秋雨》,诗中有两行——“革命军中的一枚棋子,幸福的创作生涯”。纵观他的一生,他的音乐创作与革命理想息息相关,他的个人成长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息息相关。这首诗也留下了他投身革命洪流,为民族精神歌唱的音乐生涯最深刻的写照。

■专家解读

在困难时期,他们用音乐来激发国民的信心。

梁汉光是粤南红色音乐人“群像”的剪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马思聪、冼星海等杰出作曲家和著名音乐教育家陈虹也在广东诞生。当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时候,他们用音乐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齐彬彬表示,马思聪、冼星海、陈红、梁汉光等历史名人是当时广东独特的土壤,在文化上兼容并包,具有世界性,闪烁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火种,孕育了时代的英雄光谱。

齐彬彬梳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人的发展轨迹,找出了这些音乐人背后影响一个时代民族志向的共同文化思想基因。第一,广东地处沿海,在接触国外先进文化和思想方面有优势。比如冼星海、马思聪、陈虹都曾留学法国,而梁汉光则去了延安读书,成了冼星海的学生。其次,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火花已经在广东大地上闪耀,广东的进步青年有很多机会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被称为“农民运动之王”的彭湃在马思聪、陈红的故乡海陆丰组织农民运动,并亲自创作《起义之歌》、《农会之歌》等歌曲教群众演唱,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向贫苦农民普及革命原理,而这种宣传特色也被广东这些红色音乐人继承和发扬光大。两者的结合,使得广东的青年音乐家不仅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西方的音乐理念和技法,而且有救国救民的思想意识。

这群来自广东的音乐人,无论在哪里,都体现着老乡的深情厚谊。马思聪曾两次留法,其间与陈洪、冼星海有交往。在法国留学期间,冼星海经马思聪介绍认识了两位法国音乐大师,并获得了在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的机会。马思聪和陈红更是关系密切。1932年,他们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马思聪任院长,陈虹任副院长,由此开始了陈虹的音乐教育家生涯。梁汉光是冼星海在延安陆毅时期的学生,受到冼星海的悉心教导。这种无私的帮助和相互欣赏的友谊使他们在艺术和革命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齐彬彬还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陈洪、马思聪、冼星海等相继从法国归来,立即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中。在这一时期,他们创作的音乐并没有拘泥于留学期间接受的现代主义音乐风格,而是倾向于创作鼓舞人心、易于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的歌曲。例如,除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还写了许多“接地气”的抗日歌曲,如《救国歌》、《到敌后去》。他经常写一首歌,去当地爱国合唱团和合唱团教书、唱歌、排练,跑在抗日救国宣传的第一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创作了《自由的号角》、《不死,永生》等多首抗日歌曲。陈红的《冲锋》《冲锋陷阵》多采用三月风格,催人奋进。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创作品质,在梁汉光的代表作中也有所体现。

南方日报记者闫亮张嗣义

实习生付通讯员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928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