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车是谁发明的(我国最早的指南车诞生)

《三国志·三国志》:主角的戏被配角抢了(孔子说石云)熊健曹操“第一次剪头发”的故事很有名。有一次,曹操带领他的军队穿过麦田。为了保护小麦,他下令不准践踏麦田,违

《三国志·三国志》:主角的戏被配角抢了(孔子说石云)

熊健

曹操“第一次剪头发”的故事很有名。

有一次,曹操带领他的军队穿过麦田。为了保护小麦,他下令不准践踏麦田,违者将被处死。命令下达后,骑兵下马,小心行进。突然,曹操的坐骑受到了意外的惊吓,踩坏了许多小麦。

曹操叫来负责刑罚的官员,自己给自己定罪。这位官员说:自古以来,刑法不是贵族用的。曹操说:“我违背了我的命令。怎样才能指挥下属而不受惩罚?但作为总司令,我不能死。”于是,曹操用自己的剑砍掉了自己的头发来赔罪。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曹操的行为,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曹操的性格和治军的特点。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故事并非见于《三国志》,而是出自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历史作品的江湖中,正史是主角,注解一般都是配角,戏份很少。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主角的戏抢了配角很多。

《三国志》共65卷,其中《魏徵》30卷,《蜀国志》15卷,《吴国志》20卷,记述了东汉末年至金初近百年的历史。他们的文笔简练,评论恰如其分,所以一直评价很高。作者陈寿,前半生在,后半生在晋代。三国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他亲耳听到、亲眼目睹的。书中的一些人物比作者死得晚。

对当代人来说,研究当代历史,亲身经历,看得真切,是有利条件;但在时代过近、史料未全刊、恩怨犹纠缠、书面事实不足、褒贬不便、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弊端。历史好的陈寿,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传神的人物。

如《先主传》记载曹操与刘备煮酒谈英雄:“当时曹公从容对先主说,‘今日天下英雄,唯君耳。新手不够。“先吃饭,但丢匕首。”曹操对刘备说,现在就剩你我袁绍之了,一点都没有。刘备发现自己的野心被打破了,手里的餐具被吓跑了。三言两语,把刘备的慌乱和曹操的精明写得淋漓尽致。

但总的来说,材料的缺乏确实是陈寿历史的最大障碍。叙述过于简短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尽管如此,陈寿的《三国演义》在当时还是很受推崇的。夏侯湛当时已经写了《舒威》,看到《三国志》,他比自己更清楚,于是就把自己的书毁了。

陈寿死后100多年,宋文帝(424-453年在位)命裴松之作注,丰富了三国历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三国志》,有一半是关于裴松之的注释。

裴松之8岁时,就已经熟读《论语》、《诗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宋文帝注解《三国演义》后称其为神仙。《史记》、《汉书》中的注释大多属于考据系统和训诂文字。裴松之的主要工作是补充史料。

为了注释《三国志》,裴松之引用了210多部魏晋人的著作,32万字,与《三国志》的36万字不相上下。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今天,依靠裴的笔记来了解它们的细节。

比如曹操实施屯田这一非常重大的事件,陈寿在《武帝纪》和《任俊传》中只用了50字的篇幅做了简要的记载,但陈寿并没有评论曹操对这一重大决策的认识、实施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实施后的成就。裴松之澄清了上述问题。

再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陈寿与之擦肩而过。裴松之加了200多字,既体现了蜀汉“攻心为先”的政策,又表明这是北伐前稳定大后方的重要举措。

补充资料丰富,自然有助于突出历史细节。通过触摸历史,我们实际上触摸到了细节。比如三国第一能工巧匠马俊,他根本就没有写《三国志传》,所以他没有出钱。补充了裴松之生平及重大发明1200余字,保留了南点车、翻车、弩、石车、翻水百戏、丝织机等人物。另一个例子是著名学者于迅的出现。陈寿并未提及,但裴松之以《典略》等书作为补充,体现了魏晋士人的风流特征。

再比如武陟孙皓传。吴栋之末,孙皓终于向西晋大将王蒙投降。裴松之注引《秋》资料:“(王)卓集其书,领四州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官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二百三十万,女二百八十万,粟斛二百八十万,船五千多,兔五千多。”这是吴死时全国的基本情况,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如今,裴松之所引资料的原书大多失传。好在有一部分保存在裴的笔记中,可以对这些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因此,裴注的史料价值不弱于《三国志》。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裴松之的笔记填补了许多历史缺陷,他真是陈寿的英雄。另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生动好看,与他从裴注中得到的创作素材是分不开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79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