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寻李白(余光中的诗)

盛唐之香与现代之美。——《寻找李白》赏析李在当代台湾诗坛,余光中是一位与缪斯结下一生之约的诗人。他的十三首诗记录了他与诗人秦、塞的友谊。“草爱山,野人怀大地。”

余光中寻李白(余光中的诗)插图

盛唐之香与现代之美。

——《寻找李白》赏析

在当代台湾诗坛,余光中是一位与缪斯结下一生之约的诗人。他的十三首诗记录了他与诗人秦、塞的友谊。“草爱山,野人怀大地。”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感和传统感的歌手。他住在海上的一个小岛上,但他的歌却经常飞到他出生长大的大陆。他曾数次在欧美游历、讲学,但灵魂停留在东方,并未同行。1974年,他去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也许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他更加敏感,也因为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所以他写了许多古典题材的诗歌。香港第一本诗集《与永恒的拔河》中,有唐马、朴屈原、谷翁吉等。第二本诗集《观音过水》,诗更多。关于李白的诗只有三首:打李白、寻李白、读李白。这三首同题同题的诗,超然出彩,犹如三色的美丽三色堇。这里,我来挑一个——找李白看。

《寻李白》这首诗,散发着古典盛唐的芬芳,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传统归属感。20世纪50年代初的台湾省诗坛,季羡林等人创办了现代派诗社,秦子豪等人创办了蓝星诗社,洛夫、雅贤等人创办了创世纪诗社。他们是台湾省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团体,现代派诗社“信条解读”中的“新诗是横向移植,不是纵向继承”吸引了众多信徒。香港学者、文学评论家黄伟良说:“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60年代是一个疯狂的时期。我们应该从过去吸取教训,永远不要重蹈覆辙。”的确,很多诗人走的是西化路线。他们在超现代主义的高速公路上争先恐后,扬起了虚无缥缈、晦涩难懂的尘埃,至今尚未完全尘埃落定。余光中曾加入“蓝星诗社”,并成为其旗手之一。他早期的创作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随波逐流。就像他的诗里说的,“多么甜美鲜红的葡萄的血……可以湿润东方少年的嘴唇。”(喝着1842年的酒)然而,炎黄子孙余光中有着特别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他对中国的风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擅长西方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的功底。所以他能从更高的角度和层面看透中西文化,几次欧美之行的所见所闻更加强了他的归属感。这样,余光中终于在1959年告别了台湾诗坛新诗大讨论中的极端现代主义,以创作歌曲《回到Xi》回归了自己的民族传统。

余光中说他已经“完成了现代诗歌的麻疹”。总之,我免疫了,再也不怕达达和超现实的细菌了”(从古典诗歌到现代诗歌)。从那以后,他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诗。这个自诩“蓝墨的上游是汨罗江”(《诗魂在南》),“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击鼓传花》)的诗人,自然不会忘记曾经豪情赞黄河、柔情唱明月的李白。大陆诗人写李白也许不足为奇,但赞美李白的诗是生活在岛上的诗人,在西方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写出来的,这实在难能可贵。正如诗人在诗集《莲会》的“后记”中所说:“怀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歌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镜中自省。这种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新认识传统的方式之一。”诗歌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的艺术表现,也是一个诗人、一个民族灵魂的艺术影像。历史感是一首好诗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首能传达的优秀诗篇中,必须艺术地概括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内涵,包括具有普遍意义和美的价值的民族情怀。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的《寻找李白》所寻求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是一种“漂泊的乡愁”。不也是我们民族共有的历史情感吗?

在艺术上,余光中是一个非常注重诗歌技巧并不断创新求变的诗人。他是一个立足纵向传承,公开借鉴他人的诗人。他在《诗经》和屈原的作品中得到启迪,从《李太白全集》中听诗人的口才,到成都杜甫草堂做诗人和圣人的弟子。在台湾省现代派诗歌中,他是第一个浪子,又是回头的浪子。但他回头之后,并没有拒绝学习西方诗歌的艺术技巧。他对西方文学的精通使他能够专注于中文,广泛学习并融合中西文学。诗歌方面,求李白和他的名作《乡愁》、《乡愁四韵》一样,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现代结构,但又独具风格。

诗歌要讲究结构的美管理。结构没有审美价值,成为一首好诗,是不可想象的。闻一多在谈及当年诗歌的“三美”时提出了“建筑美”,主要集中在结构形式上,而西方盛行的“新批评”也强调结构美。结构之美,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且能使诗歌的内涵得到一种内部有序的感人的美的表达。诗歌的结构有“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前者指结构的外在形式,后者指结构的内部结构。

求李白的外在结构是自由而严谨的。它不是格律或半格律,而是惠特曼开创的自由诗风格。造句、小节、文章相对自由舒展,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然而,正如古希腊伟大的雕塑家里克利在雕像中所说,“美是许多部分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这首诗的整个结构有一种严谨之美,那就是: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安排。第一和第三节各14行,第二和第四节各10行。基本格式就像古典诗歌中的扩展对偶。这样在高低不平的层次自由中不乏装饰的趣味,和谐而不凌乱,清爽而不单调。英美意象派诗人主张自由诗是一种“没有诗体的诗体”。虽然不是没有道理,但走向极端必然是散漫的,没有条理的。这样的作品不仅在新诗中不多见,而且比比皆是。从内部结构来看,《寻李白》的特点是“迂回”和“立体”。诗以李白的“失踪”开始,描写了诗人的狂饮和坎坷经历后,李白随风回到诗尾,反复盘旋,始终缠绕在诗中的一个“求”字,避免直线叙述。与杜甫、李白同时代的白,是1200多年后与同时代的诗人。这一次空变奏,再加上余光中的“在处理这类题材的时候总是一个原则,就是古今对比或者古今互证”。所以这种二元对比的手法使得诗歌的内部结构必然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诗的开头“还在跌”“到现在”是一个超越时间空的奇思妙想。它在时间上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立体的时间感空。其他的,比如诗人作品《一千年后》的魅力,写现代神秘事件的《霍霍不明飞行物》,都是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一起,把时间轻松转移的手法。

在诗歌史上,对李白形象塑造最早、最成功的篇章,应该是杜甫前后为李白所作的十四首诗。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因为对李白“爱君如子”的敬仰和热爱,以及他们两次赵奇和陆弃之行所建立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作为诗歌大师的才华,用诗歌的语言为后人筑起了李白的不朽丰碑。在《八仙饮酒之歌》中,“李白斗酒诗数百首。睡在长安城的酒楼上,天子自称酒仙”,精神得意。不就是丹青大师望尘莫及的吗?而在《赠李白》中,“秋来相濡以沫,却不以葛洪为朱砂为耻”。喝狂歌空混日子,专横跋扈才是英雄”,更是写出了一代才子的骄傲、孤独和悲哀。如今李白难求,杜甫张君句那么多。如果没有出众的才华,他可以“守口如瓶”。诗歌天赋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有没有创造性或创造性的想象力。想象对所有的文学和艺术都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最富暗示性和启发性的诗歌。难怪歌德说“造型艺术把形象呈现给眼睛,诗歌把形象呈现给想象”。诗歌的想象与诗歌的意象密不可分,意象是想象过程中的主要象征要素。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象,也有所谓的无意思维和非创造性意象。诗歌的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诗歌的创造性意象是创造性想象的花朵。平庸的诗歌往往是因为平庸老套的想象力和缺乏艺术刺激,而优秀的诗歌总是以其新颖独特的想象力刷新读者。

余光中的《寻找李白》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蓝本的,但他的诗毕竟不是对古典作品的复制,也不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的模仿,而是自己新的再创造。余光中的诗是从开头开始的,比如这首诗的开头:“那双高傲的靴子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已不在”。突然突破空,拟人化手法的傲慢与羞耻意外地加在靴子和手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还是掉了》和《人都走了》,现实却不现实,又似真又似幻,现实的真实和想象的美好交融在一起。诗的第二段,描写了李白狂饮的歌声和作品的感人力量,美妙的思想感情已经不可思议。第三节“不如回到那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因为李白爱月亮,又善于写月亮,突然突发奇想:“瓶中月/也许那就是你的故乡/永远是你一生的执念。”李白生前写过《大鹏赋》,形容自己是一只鸟。在安徽当涂写的《临终之歌》中,也有“大鹏飞撼八代,中气太弱”的悲歌。然而,有一个流行的传说,李白抓住月亮,死在《采石矶长江》,余光中的《月光奏鸣曲》为我们演奏了这样一首美妙的歌曲。李白对诗歌的想象就像空天马,立志要“成为屈原、陶谦、李白、杜甫的直系后代”(六千天)的余光中,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而富有创造性,的确有“白遗风”。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如果没有对文字的高度艺术敏感性和深厚的艺术技巧来驱赶它们,我们永远不能指望诗歌写作的成功。艾略特的以下意见仍然值得参考:“一首好诗的第一个最低要求是好散文的美德。无论你什么时候看那些烂诗,你都会发现它们大多缺乏散文的美德。”余光中认为,“我敢说,今天冒充诗歌的三流散文,不会像60年代那些以诗歌为名的魔词那样被淘汰。”因此,与散文语言相比,诗歌的语言不仅要更加凝练,还要有一般散文所不具备的象征和暗示的美感。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是“精炼而纯粹”的。余光中诗歌的语言是纯粹的。第一,密集灵活;第二,通过提炼词句,具有“清新”“新奇”的审美效果。密度和弹性是相互关联的。密度不是指单词的种类和单词的长度。相反,它意味着某些词包含尽可能密集的内涵,使读者产生尽可能丰富的美感,而弹性主要是指词的形象管理结构化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延展性。正如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走向》一文中所说,“诗的好处在于它有无限的弹性。”在余光中的诗中,“化流民伤兵满地/化胡马马强为练节奏/留杜尔苦吟”这句话密集而富有弹性,虚实相生,灵活、凝练而丰富。它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杜甫诗歌的内容和风格,而且与李白的诗歌进行了优美的对比。同时,《化胡马与马强为实践》也对安史之乱及未来进行了总结。“留”字避免直白,寻求灵动。李白的作品不能越来越直接地反映时代的动荡,他的诗的内涵和风格也和杜甫“唱得苦”不一样。再比如“怨长安小而锅长存”。不仅“小”和“长”使用了西方文学常用的矛盾修辞,而且“长安小”和“锅长存”是一种不合理的奇妙的反向变形。再加上“怨”字,让人觉得言简意赅有很多意思,文字向内凝聚,意思向外多方面延伸,让人咀嚼不已。

在诗人中,余光中是一位学而优则仕的玄奘。从《求李白》中可以看出,他在节奏和句法上融合了西方诗歌的一些长处。然而,余光中是中国民族传统的弘扬者。他通晓中西文化,善于在新颖活泼的句法中提炼词句,在文字的锤炼中力求审美的新奇和新奇。”新来者也是世界上事物的美称.”(李玉)“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个东西,它需要引起你的赞叹和快乐。”(伏尔泰)余光中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它的遣词造句清新别致,异于世俗。它精彩而不落俗套,散发着让你一见钟情的美的魅力。如“酒入肠/七分成月色/余三分成剑气噪/绣口吐半盛唐”,诗人仍从与李白密切相关的明月诗酒落笔,用文字锤来锤去,造句如珠。“七分”、“三分”、“半分”等量词的运用都很精彩,而动词“酝酿”、“尖叫”、“吐槽”则是诗歌的眼睛。宋代有“小李白”之称的杨万里与友人飞上月球,有“酒作诗肠中火,月作诗肠中冰雪溅”(《月中与许传·张克万花川谷九日》),的“酒作锦绣肠/七分引月光”清新淡雅,词有创意。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四川老家时,“仗剑报国,辞亲远游”。他的作品和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任侠”,“富坚夜啸,志存高远”,或者说他会在大漠中赢得一个绝妙的荣誉。他的作品被美国称为“盛唐之声”,很多章节都是写“剑”的。也许这就是余光中诗歌的联想。“剩下的三分尖啸成剑气/吐出来的时候绣口会有一半盛唐。”没有这气势磅礴的一句话,对于我们民族的这首诗中“谪仙”的刻画,怎么可能生动!

余光中的《寻找李白》是诗中一朵奇葩。我上面所做的欣赏只是一个不怎么高明的叙述者的解释。读者要欣赏它的色香味,还是得自己去欣赏。因此,我将停止指指点点和喋喋不休。

余光中寻李白(余光中的诗)插图(1)

(作者:李著名诗歌评论家、散文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辑|张雪芳审核|楼听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755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