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是什么(脱口秀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有一天,脱口秀演员明白,在相声的舞台上练了两天,相声就完了,那就是脱口秀演员的天下了。”相声演员阎鹤祥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对脱口秀节目的看好和对相

“如果有一天,脱口秀演员明白,在相声的舞台上练了两天,相声就完了,那就是脱口秀演员的天下了。”相声演员阎鹤祥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对脱口秀节目的看好和对相声的深深焦虑。

近年来,脱口秀强势崛起,迅速脱离了原有的小众文化。脱口秀段子在社交媒体中广为流传,相关话题在微博中被频繁搜索。脱口秀演员出演电视剧,代言,影响力越来越大。因为脱口秀和单口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难免有人拿脱口秀和相声做比较,觉得前者正逐渐盖过后者。

近日,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落幕,引发热议。有意思的是,《德云斗笑会(第二季)》和《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在同一个网络平台播出,后者无论是从人气、声量还是制造话题的能力上似乎都更胜一筹。

那么,相声真的会被脱口秀取代吗?

脱口秀是什么(脱口秀到底是什么意思)《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单集播放量超过1亿次。

一个

像脱口秀一样?其实不一定

很少有人担心嘻哈会不会取代京剧,因为两者相差太远,没必要比较。当人们考虑脱口秀是否有可能取代相声时,前提是两者有高度的相似性——两者似乎都以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讲故事、演角色,追求喜剧效果,偶尔也会批判时代的弊端。但在脱口秀爱好者Molly看来,这种观点不能说是大错特错,但多少包含了中国观众对脱口秀的误解。

莫莉不是专业的脱口秀女演员,但她表示,脱口秀可能比大多数专业演员持续的时间更长,已经超过10年了。由于工作原因,莫莉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美洲或非洲。下班后,她经常去当地的酒吧等场所或者朋友的聚会上参加脱口秀。“我在国外说过,脱口秀不是表演的一种,我不把搞笑作为最高目标。更重要的是观点的输出。最常谈论的话题是性别和政治。我认为脱口秀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方式。观点鲜明的时候,特别犀利辛辣,自然会让人发笑。”莫莉说。

据介绍,脱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咖啡吧聚会,20世纪在美国得到发展。随着广播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媒介讨论社会话题,促进了脱口秀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从业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夏颖撰文指出,脱口秀的本质是新闻而非喜剧;与其说是以完成的稿子为稿子,以积累笑点为己任,不如说是基于生成性的意识形态对抗。

脱口秀来到中国,必然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经历本土化的过程。人们很容易比较本地的、相对熟悉的事物,进而理解和接受脱口秀。在脱口秀本土化的过程中,有些话题因为不适合讨论而被抛弃,而有些特色却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为自己谋求生存和发展,从而被不断放大。“我一开始不听相声,接触国外的脱口秀节目开始用英语表达。但是在谈了国内的几个场地之后,我发现国内的脱口秀确实和单口相声差不多。要想抓住观众,就得精耕细作地传梗,就像相声的抖包袱。”Molly觉得在中国谈脱口秀没有明确的观点没关系,但是必须要有更多的梗,更多的笑点,否则观众不会有反应,会场也不会热起来。

2

总得有人站在喜剧舞台的中央。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肖鹏是一名相声爱好者。从《大青枣》到《逗你》,他张口就来;同时他也很喜欢脱口秀,讲梗。其实大部分观众和他一样,并不关心脱口秀和相声的联系和区别。他们只想听,想笑,想减压,想开心。如果他们还能思考,他们会赚到额外的钱。“不管是相声还是脱口秀,其实人们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功能。这种功能性消费来源于人们对喜剧的需求。”肖鹏说,“至少我和我那些热爱喜剧的朋友是这么理解的。”

观众的需求摆在那里,在喜剧舞台中间,总得有人站出来。

2006年前后,以德云社为代表的小剧场相声蓬勃发展,一些表演团体和场地几乎到了卖“挂票”的程度。这个时间节点几乎和各种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衰落迹象的时间同步。人们对某些类型和姿态的喜剧产生审美疲劳,相关作品的供给也较弱,这无疑让位于其他形式和风格的喜剧的市场空。“野”相声以其传统的技巧、当代的内容、调侃的力量、生活的质感,很容易俘获人心。当时小剧场的相声抓住了这个机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事物通常在“野”的阶段表现出进取的活力,在“守”的时候则趋于懈怠和保守。肖鹏记得,当年郭德纲的“我”系列、“你”系列、“切”系列的相声作品质量普遍较高,而现在更难听到这些新作了。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其实都是网络段子和短视频素材的大杂烩,结构上一系列段子,内容上缺乏新意。“相声团体越来越多,相声演员越来越多,但好的相声似乎没有相应增加。”肖鹏说:“如果你能把现成的段落串联起来上台,似乎我也能说相声。我普通话还是不错的。”

相声爱好者的不满甚至失望,其实传递的是某种期待。毕竟人对幸福的需求不会停止,只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而越来越强烈。喜剧品种的变化就像一个轮回。如今的脱口秀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相声的角色,是一个顺势而为但同时又掌握着天地才华的“叛逆者”。观众欣喜地发现,对生活细腻深入的观察,充满陌生感和新鲜感的表达,“活力”和活泼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

脱口秀吸引了大批观众。从《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后半段到决赛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演员,包括本季冠军周其默,用节目本身和他们的同龄人作为素材来写段子。很明显,这意味着节目和演员真的火了,因为只有大众知道到一定程度、能引起观众会心一笑的内容才会被用来表演;只有具有一定历史感和经典化趋势的作品和人物才值得致敬。但与此同时,脱口秀创作似乎有了“内卷化”的迹象。观察同龄人和观察生活的宽度、广度、深度等很多方面,毕竟不是一回事。内容本身的力量和知名同行的力量当然不是一回事。如果,在未来,一个脱口秀演员在同行笑话中的地位可以和郭德纲口中的“于谦老师”相提并论的话,那就很难说这个脱口秀是好是坏,是喜是忧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喜剧舞台的中间,总会有人站在那里。

脱口秀演员大多是“外行”

相声演员需要全面系统的训练才能进得去。相声是他们的专业。“相比之下,脱口秀演员基本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外行’,这是脱口秀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评论员刘浩洋说。

许多脱口秀演员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包括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而且他们的专业多种多样,这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视角。刘浩洋说,“有文化当然和有文化不是一回事,但很多脱口秀演员真的有文化,这直接表现在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极强的原创能力和很高的审美情趣上。他们不用所谓的脱口秀专业来束缚自己,甚至倡导每个人都可以做5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营造了一种轻松、充满活力的生态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观众已经注意到,王冕的表演以唱歌为主,豆豆的表演包含了大量的戏剧元素,而大多数脱口秀演员几乎全程站着说话——他们是如此的不同,但他们说的话却叫脱口秀。

这是刘浩洋说的。有利有弊。异质的演员构成,强烈的个人风格,让脱口秀充满活力,异彩纷呈,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态。茉莉说,国外脱口秀的情况,包括他们的脱口秀教材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演员,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脱口秀理念,差别很大。“A说的脱口秀和B说的脱口秀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但都叫这个脱口秀。”因此,脱口秀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甚至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但它尚未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学形式。这种模糊的边界和近乎无限的自由,是脱口秀节目快速打开局面、迎头赶上、占领市场的利器,但对其长远发展而言,可能意味着迷茫、不确定甚至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消解。在这方面,脱口秀演员似乎更加自觉。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决赛中,有意无意地多次提到“什么是脱口秀”这个问题。

脱口秀其实是生活秀。

未来尚未到来,现在的脱口秀无疑可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

脱口秀演员的表演大多贴近日常生活,充满个人思考。比如周其默讲了一个人混日子,点的快餐变成了“慢餐”的故事,反映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小焦虑和小尴尬。杨孟恩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了现代职场,指出了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微妙关系。庞博通过异常色觉探讨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与世界的关系。胡兰谈到了现场送货和网购,然后反思了消费主义。洛克对中年危机的嘲讽透露出一些普世情怀。这些文本是演员自己创作的,基于他们对生活极其细腻的观察,对自己的感情和关怀的提炼和投入。它们并没有特别的戏剧性,主要以真实、扎实、视角独特吸引人,有些还颇有回味甚至深度。

不难发现,那些优秀的脱口秀表演和经典的梗,不仅击中了观众的笑点,还用看似轻松的方式揭示了一些痛点,展现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们与观众的共鸣不仅仅在于“你让我开心”,更在于“我对你有感觉”。主持人倪萍曾发微博说,一些关于感情生活的脱口秀节目让她哭了,心疼。在倪萍看来,苦涩一直是喜剧创作的源泉。

正是这一点让阎鹤祥感到危机,脱口秀依靠其强大的原创力打破了这个圈子。阎鹤祥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声陷入了虚假繁荣,无非是看的人多,演员有钱,能买名车名表,但演员的职业地位和审美水平并没有提高。“今天相声演员不会创作,也没有知识分子帮他们创作,还赚了不少钱。最终他们的审美只能逐渐下降。”阎鹤祥认为创作是相声发展的关键。“为什么只有这个行业一直强调基本功?其实基本功是可以训练的。你可以找街上任何一个人训练几个月基本功,都没有问题。但那些无法追踪的东西是你的大脑。你的工作,你的精神内核在哪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阎鹤祥的问题问得好。没有人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去听相声,因为相声演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人们总是因为好的作品和著名的演员而为相声买单,而真正著名的演员必须有好的作品。

相声不会消亡,危在旦夕的是相声演员。

目前相声发展的症结在于创作。包括阎鹤祥在内的很多人担心相声会被脱口秀取代,主要是从创作层面。

有人分析,目前相声创作动力不足,好作品稀缺。除了演员的水平,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心态,投入产出比等。毕竟不是每个演员都有成为行业巨头的理想追求,很多现实的考量深深影响着他们。

对于捧着学院“铁饭碗”的演员来说,他们不一定真心期望用创作赢得市场,因为市场不是他们的命根。只要有人为表演鼓掌,就有道理,而中国的观众一般讲礼仪,一般听完相声不鼓掌;对于市场化的相声团体和演员来说,仍然可以主要甚至只靠商业运作就能大获成功。他们不需要真的说相声,作品好甚至不如长相。在信息爆炸、相声还没到巅峰的时代,很多相声演员觉得靠积累作品来博取名气,远不如在网上参加节目或抖音好玩。还有少数相声演员不承认自己的创作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观众,却坚信自己没有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天赋,观众水平不高,不能识别天赋。各种类似的心态无疑对创作起到了退路的作用。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仍然认为相声不会被取代。背负着传统天赋或包袱的相声,产生了大师,产生了优秀作品,创造了辉煌,形成并延续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经典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声不会被脱口秀或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取代。

“然而,相声演员确实面临着竞争甚至危险。资本运作和饭圈逻辑给相声带了一把虚火。虚火之下,有‘道德不配位’,内容跟不上,受众容易被其他表现形式分流。”刘浩洋说,“很难说是不是真正分流相声观众的脱口秀。借助脱口秀网络,内容优势突出,适应当下媒体特点和传播规律,是必然的,但也是相当偶然的。现在预测它的未来还为时过早。”刘浩洋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和媒介会内化为内容创作的一部分,进而诞生一种真实的、新的艺术形式。至于它的名字,站在喜剧舞台的中央并不太重要。

命名问题真的不是很重要。对于肖鹏这样的观众来说,看什么好看,听什么好听,是一个极其明智、简单、理性的选择。“脱口秀演员也开始客串,上综艺,代言。脱口秀公司也开始了培训和产业链。这种发展趋势和之前一个大型相声团体如出一辙。今天的相声是脱口秀的明天吗?谁能说得准?”肖鹏说,“推翻并向前推进,也许本来就应该如此。我们没有错。观众总是有看有听的。”如果有一天人们真的不听相声、不听脱口秀了,如何安置大量从业者就不是肖鹏需要操心的事情了。偶像泡沫一旦破裂,就会蒸发消散。不过,对于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演员来说,找份新工作应该不难。内容在那里,思想在那里,机会在那里。

就像刘昊阳说的,一个演员选择“师夷长技”或者为自己谋生,无可厚非。不管行业还是个人,怎么活,怎么选择,会面临什么结果,做之前想清楚就好,不要抱怨,不要后悔。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542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