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巅峰,但他们的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李白的诗“狂放不羁”,这是天才的表现,难以效仿。杜甫的诗,却是有规律可学的,因为“总在铺陈,总在比韵”。正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巅峰,但他们的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李白的诗“狂放不羁”,这是天才的表现,难以效仿。杜甫的诗,却是有规律可学的,因为“总在铺陈,总在比韵”。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杜甫的诗,树立了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格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

杜甫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词语的精挑细选,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词不惊人死不休”。准确的语言能给诗歌带来更强的生命力。此外,杜甫还强调诗歌写作要符合格律,正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倡导格律,开辟了七言律诗的新境界。

所谓“七言律诗”,是指七言八句,符合格律诗标准的诗歌。一般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对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要求平行对联和颈联一定要对着,注意横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1)

在众多七言诗中,杜甫的《登高》一直是后人效仿和学习的典范。明代诗人胡应麟称赞其为“古今七言诗第一法则”,清代学者杨伦则称此诗为“高浑,古今绝”。这首获得如此高评价的《登高》的美在哪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2)

爬阳台

风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伤心,鸟儿在白沙的白沙里打转。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

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

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重阳节在夔州写的。唐代的夔州属于山南东路,在瞿塘峡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奉节县。公元760年,在好友严武的邀请下,杜甫来到成都,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他以为自己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3)

75年,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在成都无依无靠,再次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同年,杜甫乘船东行,因身体欠佳,一路走走停停,766年至768年暂住夔州。夔州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占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二。

《登高》这首诗与重阳节的习俗密切相关。一般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唐代许多诗人在这一天爬山写诗,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李白有一次爬山的时候,感叹“爬山望山海,满是愁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4)

77年,年过55岁的杜甫身患疾病,健康状况良好。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城外的高台,望着眼前的山川。他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流浪生活,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攀登》。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写风景的,后四句是写抒情的。

第一联是杜甫爬山时的所见所闻。秋风猎猎,河边的山中不时传来猿猴的哀鸣,河中央的沙洲上,鸟儿正在归巢。这就凸显了夔州的独特风格。夔州是一座山城,山川雄伟险峻。杜甫曾用诗句概括:“中巴之东,巴东山之东,江河流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5)

因为夔州的岩石很重,经常有高猿嚎叫,响彻空山谷。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听到猿猴凄厉的叫声,很容易唤起他们对人生悲哀与失落的沉重思念。正如戴树伦诗中所写,“孤猿唤秋风,不悲而断肠”。看那猿猴的啼语黯然销魂,就够了,很悲哀。年老多病,经常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听到猿啼就忍不住落泪。《猿哀》中的“哀”字,是杜甫内心的率真。

对联写的是秋天的景色,那里山的树叶沙沙作响,长江滔滔。这两首诗用词精彩。他们分别用“沙沙”和“滚滚”这两个词来形容树叶和河流,使场面生动传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6)

另外也给人强烈的时间感空。落叶无边,充满了整个空房间。而河水在不停的流淌,让人联想到时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常用来形容时间。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河流,杜甫觉得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是多么的渺小,内心感到无奈和失望。

最后四句,抒情,记忆与现实的结合,表达杜甫独自爬山时的悲凉,字字泣血,令人动容。“成为常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说明杜甫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从19岁开始游历至今,杜甫的足迹已遍布大唐,东西南北,万里万里,但其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插图(7)

杜甫一生行走的足迹杜甫的人生足迹

杜甫年轻时意气风发,有着“为君、尧舜,然后使风俗纯”的远大志向。现在白发苍苍,身在异乡,无依无靠,无法满足自己的才华。他只能“又苦又恨”。杜甫本想借酒消愁,却不曾想,自己病得太重,太穷,又不能喝酒,这让他内心的悲伤无处可解,只有加深。

这首《登高》是杜甫俯瞰秋景的悲情之作,以瑰丽的景色衬托了他个人的忧伤。这首诗不仅优美,而且真挚。此外,在诗歌的形式中,对称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般来说,七言律诗要求骈文和颈联之间有对仗,但这首《登高》诗不仅每句都形成对仗,甚至每句都有。

总的来说,这首歌“攀登高峰”是壮观的,真实的,完美的格式。难怪有人说《登高》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466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