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人口排名(中国各省会城市人口排名)

红网新闻记者李慧芳报道。曾经,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大城市工作生活,是很多人的梦想和荣耀。北上广深的城市人口也在过去几十年迅速膨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

红网新闻记者李慧芳报道。

曾经,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大城市工作生活,是很多人的梦想和荣耀。北上广深的城市人口也在过去几十年迅速膨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2189.3万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228.1万人,年均增加22.8万人。

但近日,国家统计局2021年人口数据后公布的全国各城市人口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长在2021年开始放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有14个“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人口增长超过10万人。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武汉120.1万、成都24.5万、杭州23.9万、Xi安20.3万、南昌28.25万、长沙17.85万、青岛15.1万、济南13.36万、郑州12.52万、宁波12.4万。

为什么人口流动不再追求北京上海,开始选择去“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

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既定一线城市人口告别超高速增长时代,部分内陆省会城市人口开始引领正增长。突如其来的人口变化正推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那么,在这场巨变中,老一线城市将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将如何破译「人口流动密码」?

全国城市人口排名(中国各省会城市人口排名)北上广深:

“人口规模”转向“人才选拔”

根据2021年的人口数据,贝尚广深今年新增人口12.48万人。其中,广州增加7.03万,深圳增加4.78万,上海增加1.07万,北京增加0.40万。

分析原因,专业人士认为,这与北上广深控制人口总量的行动有关。四个一线城市目前的总人口已经非常接近其上限规划,增量人口余额分别为111.4万、10.57万、118.9万、131.8万。“剩下的几个名额中,贝尚广深肯定希望能吸引一些更高端的、必要的人才。”

全国城市人口排名(中国各省会城市人口排名)这一点从近几年北京上海的人才落户政策就可以看出来。2020年9月,上海向硕士、博士等“双顶”高校毕业生和符合基本条件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开放申请落户。北京还鼓励清华、北大等7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首都落户。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高端人才的稀缺足以拉动城市人口的巨大增长,但高端人才的引进将进一步优化一线城市的人口结构,实现其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城市人口结构,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它需要成功地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另外,很多人认为北上广深这些老一线城市相对较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也是很多人选择“回归”、“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的原因。博时研究院早前发布的《00后群体就业选择偏好调查报告》显示,00后对二三线工作城市的偏好明显增加。与90后和85后相比,偏好比例分别上升了8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

新一线城市:

积累财富,产业带来人口集聚效应。

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成功抓住了人口回流的机遇,积累了大量资金,以产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以武汉人口爆炸为例,武汉市实施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使得2019年至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增数分别为881家、1842家和2892家。高科技企业的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服务。同时,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三大万亿产业集群,促成了一批新业态的加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相关行业人员的涌入。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湖南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侯说:“这些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创新科技企业聚集,吸引了很多相关人才,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留在这些城市工作。”

据相关机构分析,武汉在此次人口普查中,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应该是受2020年武汉疫情的影响。“疫情下很多工地、企业都关门了,有的人还没回来或者还没达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时‘住满半年’的登记条件。但2021年武汉血复活后,大量人口回流,也是人口爆炸的因素之一。”

除了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加快建设“强省”战略也是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比如南昌,在“强省”行动中对全省的人才和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贵州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确保贵阳成为国内生产总值7000亿元以上、排名27%以上、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幸福指数,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和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专家认为,这些“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目前正处于人口加速集聚的阶段,仍然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期。

长沙:

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

在这些“新一线”城市中,长沙作为华中地区的省会,2021年新增人口超过17.85万,位居全国第六。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市常住人口为10047914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04万人增加300.69万人,增长42.71%,年均增长3.62%。

同时,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75846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由19138人增加到27453人。“这个指标的进步意义重大!”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湖南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侯指出,近年来,长沙市人才净流入比例稳定,人才总量从2017年的110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280万人。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高技术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到95%。“人才吸引力指数”全国第十,华中第一:“人才会跟着人才走。多年来,长沙在引进人才方面下了功夫,出了实招,产生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所以,人才引进越多越好!”

根据2022年5月17日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合作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流向长沙的人才主要来自四个一线城市和湖南省五个城市。人才流入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成本低、娱乐产业繁荣、“新国潮”兴起、“夜间经济”盛行、城市就业和城市魅力提升:“2020年长沙房价收入比仅为8.6,远低于其他重点城市。

全国城市人口排名(中国各省会城市人口排名)近年来,长沙因为娱乐业的繁荣,“新国潮”的兴起,“夜间经济”的盛行,成为吸引年轻人打卡的网络名人城市。

人才兴市,长沙深知其中道理。在一线城市人口增速放缓之际,长沙正抓住机遇破译“人口流动密码”集聚人才,在“强省”战略和人口回流的双重加持下,力争成长为一匹突围的“黑马”。

同样在今年4月底,长沙出台《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从广纳天下顶尖人才、创新培育产业人才、广泛集聚青年人才、培育壮大能工巧匠、强化创新创业扶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45条具体措施。

这被认为是长沙原有人才聚集政策的全面升级!侯认为:“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关键。人才聚集是长沙发展的基石,是强省战略的重中之重。新政策进一步聚焦优势产业、教育、卫生等重大民生领域,含金量更高、覆盖面更广、突破性更大、可操作性更强,充分体现了长沙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释放了知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

40岁的黄先生在北京生活工作了12年,拥有自己的农业科技公司。“2016年我从北京回到长沙。总的来说,有很多因素!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当时的北京有更好的资源和平台帮助公司发展,但最终由于孩子上学、户籍、住房、老人以及个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等诸多因素,黄先生在与家人商量后,果断选择将公司迁回老家湖南长沙。“长沙这几年给了我们这样的企业和投资者很大的支持。这些年来,我的家庭和工作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我真的安居乐业。”

与黄先生不同的是,段先生来长沙工作和生活是因为他的公司总部从北京迁到了长沙。他认为,近年来,借助世界计算机大会的平台和品牌效应,长沙进一步打造了IT产业高地,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也引进了很多相关领域的人才,从而促进了湖南IT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生态繁荣。“良好的行业生态将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长沙也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城市,这里到处都是美食,房价低,生活便利度高。”

正如段先生所说,为促进软件产业创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沙市政府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从软件产业发展的目标、布局、任务、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划。计划三年内,长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企业数量达到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在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时,增加一个从广州到深圳的长沙选项。”

与此同时,长沙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低房价”,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不断完善的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宽松的户籍政策,以及正在积极推出的“强省”战略,都让长沙成为一个非常幸福、适合就业和生活的理想城市。侯认为,如果长沙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人才引进的良好态势,致力于帮助人才在长沙产生良好的科研和产业成果,使成果与长沙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人才引进、成长和留下的粘性,或许,我们可以期待,长沙作为长江中游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将能够在未来持续准确地掌握“人口流动代码”,成为新一轮人口增量资格赛的参赛选手之一。 (李慧芳)

(红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256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