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什么命(今年是什么命五行)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权威解读】作者:刘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享有充分的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权威解读】

作者:刘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权话语日益国际化,各国和国际社会关于人权思想和人权道路的讨论越来越多。21世纪,联合国将和平、发展和人权作为其三大支柱,并日益强调人权的重要性。同时,各国的国家制度、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人权工作的侧重点、制度保障、资源配置、社会动员和实际效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当代中国人权观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对人权文明的积极贡献。理解当代中国人权观的核心和根本问题是,什么是人权?中国版的人权定义是什么,体现了人权的内容和实现路径?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纪念《世界人权宣言》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首次明确:“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要结论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定义,定位了中国人权事业的根本追求,是当代中国人权观的经典表述。

第一,中国对人权的定义体现了人民的鲜明立场,中国的人权事业坚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突出的特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观。中国对人权的定义,突破了历史和现实中一些国家政策的片面性。中国的人权是全体人民的人权,不是少数人的人权,不是富人或特权阶层的人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坚持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辩证统一,在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通过全过程实行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成为包括人权在内的国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中国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强调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权保护,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关注和强调共同富裕,鲜明体现了中国人权观和实践的以人为本特征;在抗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应对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人权立场。

第二,中国对人权的定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党性,中国人权事业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人权事业的领导者。

在旧中国,广大人民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毫无人权可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权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争取、尊重、保护和发展人权的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人权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权平等共享,促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对人权的定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纲领性,中国人权事业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中国梦而努力。

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总的来说,主客观标准相结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而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评价的最高境界。幸福涉及方方面面,既是理想,也是现实。它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九次提到“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由人民紧密地、持续地实现,造福人民。”他提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都有广阔空的努力实现梦想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享着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着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着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有了梦想,有了机遇,有了奋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被创造出来。”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权发展的过程。”中国对人权的理想和追求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中国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并不断实现的纲领性目标,这意味着更好的人权愿景。

第四,中国对人权的定义是务实的,中国的人权事业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和深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思想环节,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既是中国的人权观,也是中国生动的人权实践。

人权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普遍的经验。中国将人权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人权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

将中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抓住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的本质和关键问题。生存是享受一切人权的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解决温饱到全面走向小康,走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中国今后将在更高、更好的水平上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各项人权,全面发展人权事业。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良法和善政的标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使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相互联系、相得益彰。中国承认和保障人权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得到法治保障。2009年以来,中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四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先后制定并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的导言中,明确提出了“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努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过上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的指导思想。

第五,中国对人权的定义是真实的、有形的,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

中国对待人权不教条化、口号化,也不简单套用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而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决定发展目标、路径和方法,从而做出广泛、真实、巨大的人权成就。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民主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到2022年3月,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基本完成。全国10多亿选民直接选举了200多万名县乡人大代表,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层民主选举。2020年,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7.93岁。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0个妇幼健康高水平国家之一。中国已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经过长期持续的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将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挂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座丰碑。

第六,中国对人权的定义是世界性的,中国的人权事业促进和关心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中国人权事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为了世界人民的利益。”他强调:“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特别是关注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中国从中国版人权定义出发,主张国际社会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坚持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推动世界人权健康发展。对人权的评价要看有关国家的人民是否受益,是否有利于尊重有关国家和人民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用其他国家强加的人权标准来衡量,更不能用双重标准。那些把人权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工具的国家及其做法,实际上是对有关国家和人民长期以来发展进步的良好愿望,以及他们为实现人权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的不尊重,甚至是无视和诋毁。

近年来,世纪挑战频发,人类和平、发展和人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坚持上路,关心人类福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包括人权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人权事业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权观对世界人权文明的重要贡献。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是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基本定义和核心观点。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权观对什么是人权、保障谁的人权、如何在国内外真正有效地促进和实现人权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中国对人权的定义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趋势,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日益显示出其科学性、正确性和先进性。

《光明日报》(2022年6月17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149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