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成渝特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标志着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强大而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正式启动。《纲要》不仅

成渝经济区(成渝特区)插图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

,标志着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强大而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正式启动。《纲要》不仅深化了2011年发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而且在战略意义上作为新时代的“新三线建设”。从60年代到70年代,三线建设也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西南地区特别是成渝地区的“两基一线”(“两基”即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一线”即成昆铁路干线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到改革开放之初,成渝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7%,高于现在的比重。

根据《纲要》设定的目标,到2035年,重庆、成都跻身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成熟, 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具有国际影响力。

中国第四极关系到两个大局。

成渝经济区(成渝特区)插图(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一个是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这是我们规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去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用辩证思维看待发展新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刻认识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准确认识变化,科学应对,主动求变, 勇于逆风航行,善于化危机为机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有利于形成陆海相连、东西互惠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纳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形成西部优势区域重点开发、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之间的治理和保护能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

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谈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翻两番”的目标相当于重建一个100万亿的中国经济,需要未来15年年均增长4.73%。2020年,以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为首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沿海七省经济总量已占全国的40.58%。沿海地区目前的整体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后发优势空在发达国家“瓶颈”的压力下正在萎缩。仅靠自主创新,要在未来15年实现更高的年均增长率,压力很大。如果它到达。

因此,要实现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第一步目标,需要在沿海以外寻求支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作为新的具有整体带动效应的增长极。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该地区生态禀赋优越,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集,风景多样,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要决策部署,为成渝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中国的第四极有三大任务。

成渝经济区(成渝特区)插图(2)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2月24日发布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已将成渝双城经济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确定为中国的四极。《纲要》明确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三大战略任务:

第一个战略任务:在新时期推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2020年5月17日,《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时代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致相当。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71%,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扶贫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仍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除西南地区外,西部地区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自然背景较差,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而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东的成渝地区承载力较强。到2020年底,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接近9800万,相当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总人口。中间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龙头,带动总人口约9000万的黔西南、滇西北、关中、兰西四大城市群,不到西部十分之一的面积可以承载西部一半以上的人口,并依托渝昆、成昆、成贵、渝贵、渝西、西城、蓝雨、程兰、城西、川藏等大动脉,,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就能形成。这就是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九篇第三十二章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将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列为重点。

第二项战略任务: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示范作用。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承载了全国约一半的人口和经济,是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主要土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从长江生态保护入手,长江大保护主要在上游成渝地区。《纲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理念,坚持山、河、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而成渝周边地区不仅生态相对脆弱,而且经济发展落后,面临巩固脱贫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承载能力,引导人口流入周边生态功能区和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县、凉山山区等欠发达地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和推广扶贫成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渝城市群显示出强大的人口吸引力,2020年常住人口比2014年底增加近700万。但仅三峡库区、川滇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四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就超过3000万,仅毗邻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凉山州、昭通市、毕节市总人口就近1700万。将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中国第四极,不仅可以吸纳生态功能区的大量人口,减轻生态脆弱区的人口承载压力,进一步构筑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增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为生态产品转型创造消费市场。

第三项战略任务: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中国的对外流通主要依靠发展水平最高的七个沿海省份。比如2020年,按国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进出口总额计算,沿海7个省份占比近70%。除长三角三省一市占比36.63%外,长江经济带中游七省和上游四省占比不足8.67%。显然,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还有很大的开放潜力。同时,“一带一路”的外环流潜力也需要挖掘。例如,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将为32.16万亿元,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进口14.23万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9.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但占全国的比重不足30%。其中出口只有5.43万亿元,仅占全国的30%,进口只有3.94万亿元,仅占全国的27.7%。因此,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促进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引导下游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上中游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要统筹沿江沿海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高沿边开放水平,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它不仅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也是中欧班列的主力军。它还通过中国西南和非洲的整合直接毗邻东南亚和南亚。中欧班列(成都-重庆)已开行3800余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6个国家(地区)的311个港口。新的中缅通道和中老通道也已开始试运行。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连接点,打造国家西南开放门户,有助于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中国第四极建设的四点思考。

成渝经济区(成渝特区)插图(3)纲要作为中国第四极的施工图,要牢牢把握成渝一体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引领全局四个重点。

首先,纲要按照“圈”绘制了成渝发展新格局,将加速成渝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要建设成为中国第四极,在新时期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在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肩负更大使命。成渝必须整合,才有实力承担这一重任。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还不到全国的7%,还不如改革开放之初在全国的地位,人均GDP还不如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重庆主城区和成都的经济总量占整个区域的50%以上,总计3万多亿,都可以和北上广深媲美。成渝如果独立落后发展,就撑不住国家战略,形成中国第四极。因此,《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压制成渝各自为政、发展落后的问题,全面推进成渝一体化,全面辐射区域,打造中国第四极。所以纲要的基本思路就是我们去年报告提出的。我们按照“圈”来规划融合发展,由“隔空唱戏空”变为“双龙戏珠”,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一是全面提升双城双龙发展水平;其次,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两条龙,培育现代都市圈,进而推动重庆和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中央提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年多来,川渝两地建立了多层次合作机制,共签署合作协议252项,实施重大合作项目67项,川渝两地共实施206项,累计办理391万余件,上线以来平均每天办理1.5万件。成渝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机制和内容逐步深化和深化。

其次,《纲要》明确,八大重点合作建设内容将对经济圈形成整体推动。打造中国第四极,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纲要从共同努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同建设改革开放内陆高地、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共享等八个方面明确了重点合作建设的具体内容。成渝地区深入西部内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过高,市场半径短,导致大量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也是阻碍内陆开放的关键瓶颈。因此,《纲要》把共同努力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放在首位,特别是坚持交通先行,如建设国际航运空门户枢纽,轨道上共建双城经济圈,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推进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十四五”期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从整体上提高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和能级。目前成渝地区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人口仍有近4000万,尤其是四川。除成都外,经济圈14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这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成渝双城经济圈放在第八部分第三十一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考量,也是国家发改委依靠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而不是中央成立领导小组来推进的原因。

再者,中国第四极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的突破。作为中国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实际定位最终需要由经济实力而非政策文件来决定。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2020年其人口规模将是德国的1.2倍,但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德国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成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德国的五分之一。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看似遥不可及,但实际上,到2035年,如果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8%,成渝双城经济圈将与德国目前的水平相当。考虑到还可以吸纳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流入,这个目标不难实现。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时,超过同期德国。我们在去年的报告中也指出,如果按照“因势利导”和“弹琵琶倒退”这两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发展思路,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内外力量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实现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第四个发展极绝对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而产业科技是充实双城经济圈实力的关键。《纲要》不仅从柠檬、榨菜、生猪、川菜、火锅、白酒、盖茶、汽车、装备、材料、新能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对形势进行了全面引导。根据成渝两地的比较优势,也根据创新链产业链的协调需求,建设成渝综合科学中心。作为第四极,要加强与其他三极的联系,借鸡下蛋,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形成双循环的强大合力。《纲要》还对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特别是科技与产业、要素与港口的对接做出了明确部署。

最后,中国第四极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加强支撑和带动能力,引领全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虽然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相同,但甚至小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可能会混淆成渝双城经济圈与成渝城市群的内涵与外延。虽然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依托成渝城市群,但它不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翻版,也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和区域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只放在第八部分第三十一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而没有放在第三十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仅包含在第九篇第32章第1节“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 这不是要削弱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而是要加快建设步伐,迅速提升发展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肩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在一两个五年规划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之后,接下来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是引领西南三省一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一体化发展。如果到2035年,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引导下,西南三省一市的一体化发展可以达到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即使人口规模不变,仅新增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他条件不变,对“翻一番”的目标贡献十分之一,对2035年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中央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第四极的期望,成为真正活跃的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动力源。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十五”国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顾问委员会主席。

傅辉:北大新街沟研究院教材课程与报告案例研发中心主任。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发布编辑|萌娘

扫码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582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