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转换(在线时间单位转换)

文|李晓辉(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时间的真相》获得第十一届吴大猷科普作品奖和创意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作者李晓辉,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文|李晓辉(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

《时间的真相》获得第十一届吴大猷科普作品奖和创意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作者李晓辉,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以下是他对这本书创作的叙述。

时间的魅力众所周知,这样的科普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我国现有的图书与读者的需求不相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数量少。介绍日历和小时分钟的书很多,但很少有介绍秒以下时间的。主要是秒以下的时间超出了人的生理感知,很难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描述。

结果就是没有关于现代高精度时间最新进展的科普书籍。但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嫦娥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结合时间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向广大公众传授相关科学知识。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科研机构,产生了世界上综合性能最高的国家标准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采取多种手段播发国家标准时间,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时间需求。

作为国家授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和国家卫星导航专家组成员,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我认为我有必要也有责任向公众普及时间的基础知识,让公众了解时间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让公众了解中国在时间科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科普也需要创新,尤其是秒以下时间的描述。它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各种方法把人们感受不到的抽象、精确的时间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直观形象。我在《时间的真相》这本书里主要用了三种表现手法。

首先用变换法,用time 空关系来解释时间。

纳秒级的时间感觉不到,但是纳秒级的时间造成的效果可以看到。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说,1纳秒的时间会造成30cm的定位误差,从而形象地说明了纳秒时间的作用。

这个主题也适应了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背景。结合时间的应用,将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提炼为一组初中生都懂的四元线性方程组,一下子就能看懂。

其次,比喻抽象的事物。

北京的时间已经精确到纳秒了,但是1纳秒有多小呢?用类比的方法,把1纳秒和1秒进行比较,这是普通人都熟知的。把1秒放大到100年,1纳秒放大到3秒。这样,纳秒有多小就很清楚了。

更进一步,通过33公里外看到的光的变化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让读者对精确的时间有一个形象的了解,了解科技发展的魅力。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图像的使用。

一分钟之所以出现61秒,是因为世界时和原子时不一致造成的,很难直观理解。但我在书中用两个等距分布的长度变化,让读者形象地看到两个时间的区别,让读者直观地看到1分钟后加1秒的必要性。这种表现手法生动传神。

时间比较、时间测量、时间统一等抽象方法的描述。,可以通过图形、漫画等各种图形化的方式,让普通读者容易理解。

我很喜欢封面上的推荐,我觉得它很好地描述了这本书的特点。

“我国国家标准时间由国家授时中心生成和维护,性能水平目前位居世界前三,需要复杂的系统来维护。本书深入细致地讲述了北京时间产生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将深奥的科学原理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轻松获取知识,了解北京时间。”

这样,强调简洁、准确、搞笑的文字,辅以图形视觉传达,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小故事,让人轻松理解深刻的科学道理,感受时间的美好。

我觉得《时间的真相》让中国的时间科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讲解国家重大工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让公众可以轻松了解北京时间、北斗卫星导航的原理以及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时间的真相》自出版以来每年都获得一些荣誉。2020年入选“全国书店评选”活动“十大儿童科普作品”。

2021年被评为陕西省、安徽省、中科院乃至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并获得“2021年中国点赞科普作品”提名。

今年,它获得了吴大猷科普作品奖,增加了这本书的分量。

借此机会向本书的读者表示感谢。我会加倍努力,履行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写出更好的科普作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98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