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

1992年4月24日,一家名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解放日报》的“广告版”刊登了一则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登记的公告。公告上,公司名称中的“保税

1992年4月24日,一家名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解放日报》的“广告版”刊登了一则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登记的公告。公告上,公司名称中的“保税区”二字被翻译为“自由贸易区”,字面意思是自由贸易区。

但当时的保税区并不等于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词,其背后的内涵是当时中央政府给出的“三大自由”政策:贸易自由、货币自由、货物进出口自由。当时市领导说:“保税区,世界上没有这个名字,只有保税仓库。如果用保税区,那就是保税区,外国人看不懂。”

所以在当年所有与外高桥有关的文件和新闻中,中文名是“保税区”,英文名是“上海外高桥自由贸易区”。

直到21年后的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自由贸易区”的译法仍在使用,但其本质在历史演变中发生了根本变化。

用一句话概括这种变化,那就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在开放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插图开放导致体积倍增。

今天,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庆祝成立9周年。相对于这两年浦东先行区的建设和香港附近的新区,这是一片创业的热土,上海自贸区显得有点低调。外界也有疑问:FTZ在干什么?FTZ做了什么?

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时期放到更长的历史中,答案就揭晓了。

1990年外高桥保税区成立后,迅速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自由贸易功能最强的地区。在“大增长”的逻辑下,保税区一路充分享受了开放红利。从1990年到2000年,浦东新区GDP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直到FTZ成立前夕,这一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的高水平。

“没有之前的开放基础,2013年可能不会有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融入世界的具体载体应运而生。”上海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坚说。

进入自贸区时代,中国打开了通往全球繁荣市场的大门。很快,上海自贸区内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相继涌现,新业态、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短短5年,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立企业超过5.5万家,是此前20年同区域设立企业数量的1.5倍。上海自贸区面积占上海的1/50,创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量。在全球贸易回暖的2017年,上海以自贸区建设为牵引,在开放中迈向经济总量新台阶。

“可以说,从那时起,FTZ不仅是一个开放的载体,更是一个以开放促发展的品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徐坚认为。

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插图(1)发展的逻辑逐渐转向。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开幕式上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自此,FTZ的发展进入了“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和“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新阶段。

这种“新”不仅仅体现在新开空房间上,还承载着新的使命。回顾上海过去五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在2018年,上海提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随着新区的落地,上海自贸区实现了从“大增长”到“增强功能”的核心发展逻辑转变。

2018年后,我们很少用“增加了多少市场主体”、“放开了多少行业”等硬指标来评价自贸区的成效。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强化功能,聚集辐射效应”上。

GOI,全称是浦东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自去年浦东启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以来,迄今已有巴斯夫、联想、诺基亚贝尔等47家重量级企业加入,为2000多家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和资源。

生物医药研究开放创新平台ATLATL首先在张江完成了从早期药物发现到临床前研究的全流程生态建设,然后在临港布局了从药物发现到临床研究的转化平台,大大降低了生物医药创新的成本。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像靠近了一块磁铁,选择在张江和临港发展。这就是城市功能的乘数效应。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泰格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国际化,城市功能很难做好。”新加坡走了一条建设世界一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海自贸区,在城市功能不断补充、城市能级不断跃升的过程中,真正步入了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现代化实践

它是开放的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事实上,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一套遵循市场逻辑、与全球经贸规则紧密对接的对外开放措施一直在稳步推进。

自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区重点关注贸易便利化,如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等...改革旨在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架构,让全球企业和资本在中国自贸区安营扎寨。

特别是随着负面清单的出台,在当时国内外商投资无一例外都需要事先审批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率先采用负面清单规则,让清单之外的外国投资者享受与中国投资者同等的待遇。9年来,这份名单越来越短,从最早的190多家到去年的30多家,区内设立外资企业12000多家。与此同时,这一重大改革也从上海的试点写入了中国的外商投资法。

在开放的路上,上海逐渐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问题,以自贸区为苗圃,以改革为契机,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5年,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做出“先照后证”的改变。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在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取得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设立难的问题。

后来“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解决了企业拿证难、准入难的问题。后来“一业一证”出台,将一个行业准入所需的多个证照整合为一个行业综合证照,解决了行政成本问题。

去年《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意见》出台后,第一部浦东新区条例正式通过,提出了综合许可单轨制和行业综合许可统一有效期,直击前期“一业一证”试点痛点,进一步推进改革。

一张照片、一张执照、两张小纸片,投射出上海自贸区的基本理念:让世界各地的企业和实体在中国做生意变得简单、高效、自由。外界从FTZ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如今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片区已经不再完全依赖贸易物流等传统产业。浦东新区六大“硬核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在这里形成全产业链的服务供给;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保税仓库的布局,使外高桥成为艺术品出入境的又一枢纽。未来,上海自贸区将有望在“先行区”框架和制度开放探索中,进一步融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发展新格局。

主编:唐晔

来源:作者: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798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