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衣出水(曹衣出水形容什么)

作者/生日愿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理论系博士、教授说到“一草出水”,人们说是指北齐的曹仲达,其实不然。唐朝的张彦远写道:“曹,曹人,是北齐最有技术的工人。他会

作者/生日愿望

曹衣出水(曹衣出水形容什么)插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理论系博士、教授

说到“一草出水”,人们说是指北齐的曹仲达,其实不然。

唐朝的张彦远写道:“曹,曹人,是北齐最有技术的工人。他会画佛像,是朝三的官医。僧(颜)云:‘曹元(南朝刘宋画家,陆探微学生),冰比水冷,外国佛像及时死。’“它表明,曹仲达,北齐(550-577,6世纪中叶)的画家,来自曹国,现在的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他擅长画外国佛像,应该是中亚的犍陀罗佛像。

曹是的学生,是的学生,而“师法而不创新”。他的画一般,而和曹的师徒都不是一流的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不大。曹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无法欣赏。当时的一级大师是“六朝四大家”,即曹步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

当时大批中亚曹国的艺术家来到北齐,不仅有画家,还有乐师、舞蹈家。历史上有记载,北齐朝廷喜好中亚乐舞,中亚曹国、安国的乐师甚至称王开府。可见北朝时期中亚文化艺术盛行。当时中亚的佛像主要是后犍陀罗佛像(4-7世纪)。

犍陀罗位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犍陀罗的佛像出现在公元1世纪。大约在同一时间或更晚,佛像出现在印度次大陆的马图拉(北印度)和阿马拉瓦提(南印度)。这三尊佛像相互影响,同步发展,迎来了印度佛教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犍陀罗佛陀坐像 公元2世纪公元2世纪的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陀立像,2-3世纪犍陀罗佛像,2-3世纪

先简单梳理一下印度佛教艺术的历史,释迦牟尼在公元前5或6世纪创立佛教。印度佛教艺术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但此时佛像尚未出现。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出现佛像,形成第一次高潮,即上述三尊佛像的出现。

到了7世纪,笈多王朝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以马图拉(后期,即后来的马图拉)和罗库亚翁(萨纳特)为代表,两者都在恒河流域。笈多佛像处于鼎盛时期,出现在黄金时代,影响很大,远达南亚、中亚、东南亚、东亚。此时犍陀罗(后犍陀罗)艺术已经衰落,影响力缩小,只能影响中亚、新疆、甘肃等地。很明显这个(犍陀罗)已经变得比马图拉更强大了。

笈多马图拉风格佛像笈多·马图拉风格的佛像

4-7世纪,印度教及其艺术兴起,佛教衰落,8-12世纪,巴拉王朝密宗艺术是印度佛教艺术历史的终结,随着印度佛教和佛教艺术的衰落,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兴起,出现了黄金时代(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期)。这又是两个“取舍”。

于是,犍陀罗佛教艺术流行于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和中亚地区,形成于公元1世纪,3世纪随着贵爽帝国的灭亡而衰落,4至7世纪演变为后犍陀罗。

犍陀罗原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传入印度。公元1世纪,犍陀罗成为贵爽帝国(1-3世纪)的首都。犍陀罗位于中亚,是东、西、南、北亚的交通枢纽,与各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著名的贝格。

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进行十字军东征,他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印度河流域,将古希腊文化带到犍陀罗。后来犍陀罗被希腊和希腊化的夏(巴克特里亚,土霍罗,公元前2、3世纪)长期统治,希腊文化根深蒂固,影响很大。

希腊文化与当地中亚文化融合,用古希腊写实手法表现佛教题材。犍陀罗佛像创作于公元1世纪。犍陀罗佛教艺术兼具中亚和希腊风格,故又称“希腊佛教艺术”。

犍陀罗菩萨立像,2-3世纪犍陀罗菩萨雕像,2-3世纪

几乎同时出现的犍陀罗佛像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佛教艺术(马图拉佛像),相互影响,同步发展。

犍陀罗艺术最大的贡献是佛像的创造。公元前5世纪佛教兴起后,早期佛教反对偶像崇拜,几百年没有佛像。每当需要一尊佛像时,就用它的脚印、王座、菩提树、佛塔和法轮功来象征。公元1世纪,随着大乘佛教的流行和古希腊偶像崇拜的影响,佛教徒开始崇拜偶像,于是佛像应运而生。

犍陀罗佛像是希腊人模仿的,很像古希腊诸神。佛像的身材、脸型、头发、衣服都有希腊人的特点,但佛头有灵气,显示其神圣、慈悲、庄严,以及印度佛教精神。三世纪是犍陀罗佛像制造的成熟期。此时中亚和希腊风格成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弥勒菩萨交脚坐像,2-3世纪犍陀罗弥勒佛盘腿坐像,2-3世纪

犍陀罗佛鹅蛋脸,端庄的眉毛,大眼睛,薄嘴唇,高而长的鼻梁,从额头到鼻子是一条直线(希腊式鼻子),鬈发,发髻,有时留胡子。佛陀穿着希腊斗篷和凉鞋。这是在犍陀罗(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和奶油帝国首都瓦查希拉(巴基斯坦塔克西拉,离伊斯兰堡不远)出土的佛像和浮雕的脸。犍陀罗佛像是中亚人画的,属于中亚佛像。

弥勒菩萨立像,2-3世纪弥勒佛雕像,2-3世纪

犍陀罗佛的衣服写实、厚重、下垂,有时衣服随风飘动,不贴身,不透体,不“出水”。这是因为中亚的犍陀罗位于北纬30度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沙漠多,昼夜温差大。人穿的多,衣服厚,下垂,不贴身,不透明。

不像印度的马图拉是北纬20度左右的热带气候,一年四季都很热。人穿得少,衣薄如水。所以我们常说的“一草出水”并非出自中亚犍陀罗,与中亚的曹仲达也没有关系。而应该是来自南亚印度的马图拉佛像。

3世纪以后,犍陀罗艺术随着贵爽帝国的灭亡而衰落,逐渐发展到阿富汗(东方)和中亚。阿富汗佛教艺术兴盛至6世纪,是后犍陀罗艺术,即巴米扬艺术,巴彦艺术直接继承犍陀罗艺术,也受到印度马图拉艺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中亚艺术的本土化改造,巴彦艺术不像犍陀罗艺术那样写实,具有中亚艺术的宝贵装饰性。

后来犍陀罗艺术传到中国的新疆、甘肃,对西北的佛教艺术也有很大影响,再从西北传到中原北部(如5世纪初云冈时期的“谭瑶五窟佛像”),但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之后宗犍陀罗对中国影响不大,只在新疆和甘肃有影响。

再来说说马图拉的佛像。马图拉的佛教艺术是贵双帝国(1-3世纪)三大佛教艺术之一(除犍陀罗艺术和阿玛拉瓦蒂艺术)。马图拉,位于印度新德里南部,是贵爽帝国的夏都。自古以来,在连接北印度和西北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商业繁荣,宗教发达。在马图拉经历了波斯帝国、孔雀王朝、大夏(巴克特里亚)、贵爽帝国、笈多王朝的统治,文化积淀丰厚,交流广泛,艺术发达。

5世纪 佛陀立像 印度国立博物馆藏这座5世纪的佛像收藏在印度国家博物馆。

马图拉的艺术受西北犍陀罗的影响,1世纪就出现了佛像。东南部受山崎、巴鲁等印度传统艺术影响,富有印度地方风格,尤其是丰满优美的人体。马图拉佛像把犍陀罗希腊佛像改造成了马图拉印度佛像,马图拉佛像画的是南亚人种,属于南亚佛像。马图拉的佛像浑厚浑圆,古朴热烈,不像犍陀罗那样沉静肃穆。马图拉佛衣薄而透明,就像从水里流出来的一样。其服装图案呈U型,富有节奏感和节奏感,装饰性强。

笈多时代典型的马图拉样式“湿衣佛像笈多时代典型的马图拉风格的“湿衣佛像”

贵爽帝国的两个首都犍陀罗和马图拉相距约1000公里,交通便利,相互影响。前期(1世纪)犍陀罗影响马图拉,后期马图拉影响犍陀罗。相互借鉴,同步发展,共同将印度佛教艺术推向高潮。

马图拉的艺术直接影响了笈多王朝(4-7世纪)的艺术,即上述的笈多两大艺术(后马图拉和Rokuyaon)。后马图拉的佛像更加成熟完善,衣纹如水。Rokuyaon (Sarnath)的佛像更简洁,衣服薄,身体裸露。

佛立像 鹿野苑风格 约公元5世纪Rokuyaon风格的佛像大约是公元5世纪。

马图拉(1-3世纪)和笈多(4-7世纪)的佛像都在恒河流域,顺流而下至出海口(加尔各答地区),经东南亚和海道东南部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在六朝都城南京和山东、江苏沿海。大护法沿着这条海路回到中国,最迟与西汉(公元前1世纪和2世纪)武帝开辟的这两条商路有关。

“一带一路”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中亚的犍陀罗艺术和南亚的马图拉艺术。这两大艺术来自于贵霜帝国的两个首都,首都的犍陀罗艺术传入新疆和甘肃,影响了大陆的北方中原。如前所述,对云冈早期(北魏初期,5世纪)有影响,但影响有限,“强弩之末不能穿鲁剑”。冬季,马图拉艺术沿恒河出海,绕过东南亚,沿东南海路到达六朝都城南京,影响了南京的佛像,其影响一直持续到隋唐(初唐)。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

南京佛像在吸收南亚印度佛像的基础上,加以汉化改造,创造了中国佛像,广泛影响了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游,甚至远至朝鲜、日本。可以称为东亚佛像。南京佛像是唐代以前中国佛像最重要的来源(我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六四朝(曹步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都活跃在南靖,都受到南亚印度佛像的影响。他们把南亚的印度佛像改造成华南的中国(东亚)佛像,把印度人的衣服做得又薄又透,让中国文人对他们的衣服赞不绝口。然而,衣服就像水一样,有同样的节奏感,更具装饰性,更具中国特色,这就是所谓的“一草出水”。可见,“一草出水”源于北印度的马图拉,而非中亚的犍陀罗,与曹仲达也没有关系。既然《一草出水》中的“曹”不是指曹,那应该是指谁呢?我想应该是指曹步星吧。

曹步兴,三国时期吴栋著名画家,生于吴兴(浙江湖州),师从印度佛教高僧协会。曹步兴擅长画佛教人物。他画壁画和佛像,得心应手。他用笔立起来,人体各部分相互配合,不失比例。此外,他还画龙和马。曹步星画的佛像,应该是中国的“佛教绘画始祖”,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影响深远。

陆探微惊叹其美,谢赫称赞其名不虚传,名列第一(第一品共5人,除曹步兴外,均为其弟子(陆探微、张默、荀懋),张彦远大体认同这一评价。在美术史上,曹步兴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六朝四杰”(除张僧繇外,曹步兴及其弟子(顾恺之、陆探微)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秘密作画)。可惜曹步星的画没有流传下来。总之,在3世纪,曹步星,吴栋,三国,开创了中国佛像(曹家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中国佛教艺术

曹步星的老师康僧慧是印度高僧。他的祖籍虽是康居(中亚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却生活在天竺(印度,南亚次大陆)。因为父亲的生意,他搬到了交趾(越南北部的河内)。康僧慧在交趾出家,后来到东吴首都南京弘法,并带来了越南的佛经。当时越南佛像是印度马图拉的南亚佛像。可惜今天我们看不到这一切。

从印度,通过东南亚,到中国,佛教僧侣协会采取了东南海上路线。三国十年(247,3世纪),佛教僧团来到都城建业(南靖),“立像沿街行走”,受到吴主孙权的礼遇。他向孙权宣传佛教,孙权为其修建了初寺,这是江南佛寺的开端。除了翻译佛经,佛教僧侣协会还将印度佛教绘画引入中国。如前所述,3世纪南亚和东南亚流行的佛教艺术是恒河流域的马图拉艺术。

曹步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就是这种马图拉的佛像。它薄而透明,就像从水里流出来的一样,呈“U”形,富有节奏感,节奏感强,装饰性强,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模仿它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被称为“一草出水”。作为吴栋的新典范,“一草出水”佛像直接影响了南朝六朝,甚至陶瓷和铜镜也被广泛使用。

青州市龙兴寺佛像青州龙兴寺佛像

南方六朝文化作为汉族人民的正统文化,对北方有着广泛的影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陆探微(5世纪末)才建立起真正的中国佛像,用北方(尤其是西北)流行的希腊人和中亚人的面孔取代了犍陀罗佛像。

“一草出水”影响深远,被称为“曹家洋”,与后世的张僧繇、吴道子、周舫并称“中国佛像四大格局”。曹步兴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画家,是中国佛教绘画的鼻祖。他的弟子和孙辈都是六朝一等大师,一脉相承300多年(3-6世纪),影响深远。北齐的曹灿仲达跟他比?可见,“一草出水”指的是曹步兴,而不是曹仲达。

曹仲达是钱媛的学生,钱媛是陆探微的学生,属于陆探微体系,陆探微是曹步星的徒弟(曹步星的学生是谢威,谢威的学生是顾恺之,顾恺之的学生是吕谭维)。可见曹是曹步星(陆探微)的徒弟。曹仲达比曹步兴晚了300多年。

佛教及其艺术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一直通过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和东南海路(瓷器之路)两条传统贸易路线不断传入中国。

犍陀罗艺术通过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新疆、甘肃进入中原。主要表现在西北佛教艺术上,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以汉文改革,借鉴南朝文化制度,6世纪逐渐汉化(汉化)。佛像渐渐露出了骨骼和清晰的形象,称赞他们的衣服和宽大的腰带,优雅而神秘的微笑。

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佛像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佛像

马图拉和后来的笈多佛教艺术通过东南海道(瓷器之路)传入中国,然后通过东南亚传到中国东南沿海、山东等地。它主要表现在南京、华南和山东的佛教艺术中。受马图拉佛教艺术的影响,“一草出水”佛像出现在吴栋,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这比北齐的曹仲达早了300多年。可见,在曹之前,“一草出水”佛像就已广泛流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东晋高僧法显(4-5世纪)是我国最早走过两条路的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4世纪末,他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北之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犍陀罗),到了印度的恒河流域(马图拉和罗库亚翁),顺流而下,到了恒河的入海口塔姆鲁克(西孟加拉邦米德纳布尔,离加尔各答不远)。然后我们从塔姆鲁克出发,经东南海、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南海、东海、黄海,在山东崂山(青岛、崂山地区)登陆。

笈多风格佛立像笈多风格佛像

第二年,他去了东晋都城南京,他带来的印度佛像影响了南京,并通过南京影响了大江南北。他参观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几个圣地犍陀罗、马图拉和罗库扬。这个时候印度盛行很多佛像(后来的马图拉和罗库扬)。他在塔姆鲁克临摹的佛像自然也是很多佛像,都是全身披挂,或似水或裸体。他带回的印度佛像广泛影响了中国南北的佛教艺术,而这个时间(5世纪)比北齐曹仲达(6世纪)早了100多年。

甘肃临夏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释迦牟尼佛立像甘肃临夏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释迦牟尼佛像

汉朝的文化中心在北方(长安、洛阳),北方影响南方;六朝文化中心在南方(南京),南方影响北方。北方中原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积淀,文化艺术的消化转化能力很强。它迅速改造了来自东西方的印度佛教艺术,并在不断民族化、本土化后逐渐消解了异域情调。

目前,我国佛教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土地佛教艺术研究上,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海道东南佛教艺术的研究还不够,对南朝佛教艺术和鲁东佛教艺术的研究都不够。这两种佛教艺术自成体系,影响广泛。

南朝的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那里的平原寺庙多,石窟少,只有南京的栖霞山石窟和浙江的新昌石窟,这两个石窟都是齐梁(5、6世纪,早于曹)所建。此前,东晋(4、5世纪)伟大的雕塑家戴奎父子也活跃在这两个地方(南靖和新昌),他们开始将马图拉的印度佛像中国化。

现在平原上的寺庙大多被夷为平地,山中石窟后人不断修改,面目全非。(目前这种自以为是的所谓“修复”正在全国蔓延,对中华民族的文物古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关领导应紧急制止)。今天,我们只能依靠佛教徒家中供奉的小佛像来研究南朝的佛教艺术,但是很少,非常少。由于南朝的佛教艺术影响了北朝,我们也可以从北朝的佛教艺术,尤其是6世纪北魏汉化改革以后,推测南朝佛教艺术的出现。总之,南朝的佛教艺术一直是个谜。

山东佛教艺术的情况和南朝差不多。平原上的寺庙全毁,山上石窟只剩下青州和济南。近年来新发现的青州龙兴寺佛像非常重要,为我们研究山东佛教艺术提供了新的资料。山东佛教艺术在齐鲁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借鉴了南朝(通过南靖吸收马图拉艺术)和北朝(通过洛阳吸收犍陀罗艺术)的佛教艺术,另一方面可能通过东南海道直接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马图拉艺术和笈多艺术),融合创造了山东佛教艺术,影响了冀鲁豫。

青州市龙兴寺佛立像青州龙兴寺的佛像

四川佛教艺术也自成体系。由于蜀道难行,交通不便,与内地交流困难。一方面可以在六朝古都南京学习佛教艺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川滇缅印古道直接吸收印度佛教艺术(恒河流域的马图拉艺术)。二战期间,印度是美国在亚洲战场的后方基地。美国通过川滇缅印公路向中国抗日前线运送物资,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补给线。四川的佛像早就汉化了,很少受到西北犍陀罗的影响。

通过上述对《一草从水里出来》的辩证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出在我们的研究方法上。我们的研究方法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收集信息,辨别真伪,平行分析,找出结论,也就是所谓的“理论来源于历史”。而是从某个理论出发,从一些权威的书出发,从书到书,重复别人说的话。

另外,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一定要有全球视野。我们应该站在世界艺术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艺术史。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只认识中国,不看世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定是“蛙的看法”。

(本文为作者授权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27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