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海南黎族人口)

中新社海口6月10日电题:海南黎族传统聚落申遗引关注“船屋”能否再“启航”?中新社记者黄易走进海南东方市边江乡白茶村,椰林环绕,茅草搭建的倒挂船形低矮房屋,是黎

中新社海口6月10日电题:海南黎族传统聚落申遗引关注“船屋”能否再“启航”?

海南黎族(海南黎族人口)插图

中新社记者黄易

走进海南东方市边江乡白茶村,椰林环绕,茅草搭建的倒挂船形低矮房屋,是黎族人的船屋。

今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类型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海南黎族传统聚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图为海南省东方市边江乡白茶村的船屋。(图片)中新社记者尹海明摄

黎族传统智慧的“精神家园”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传统聚落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海南仅有两处具有古老特色的黎族传统聚落。

清代张的《李奇》,记载黎族人的“客厅形似船,用毛制成,或盖葵花叶或藤叶”。今天,在白茶村,仍然可以看到古籍中的黎族船屋。

"船形屋是黎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东方文化中心主任陈荣川介绍,房屋由树木、梁柱、竹屋架构成,用藤条固定,墙壁用草泥抹灰,屋顶用茅草,没有窗户。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种材料简单,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房子,体现了黎族先民的建筑智慧。

位于五指山西麓的毛杨镇初保村,至今保留着46间黎族干栏茅草房,四壁木板,屋顶茅草。

图为海南省东方市边江乡白茶村的船屋。(图片)中新社记者尹海明摄

村子依山而建,茅草屋呈阶梯状分布,溪水潺潺,村前是梯田。海南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高和喜说,村子的位置符合黎族先民的想法,离山麓、河流、田野都很近,适合狩猎、捕鱼、农耕。

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宝当认为,黎族传统聚落是黎族文明的见证,体现了黎族人在海岛、山地、雨林中的生存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极具应用价值。

正在消失的草堂急需紧急修复。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茅草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010年底,海南近百万少数民族同胞彻底告别茅草屋。从那以后,无人居住的茅草屋迅速衰落。

“茅草容易受潮腐烂,如果长期无人照管或照料,两三年后就会腐烂。”高希说。

近日,记者走访了距离白岔村不远的奥岔村,了解到大约10年前,村里还有上百间茅草房,现在只剩下3间,没有一间被茅草覆盖。

不再住茅草屋,人们不再种植或上山寻找茅草;茅草需要焚烧才能茂盛,不符合环保的要求。五指山市毛阳镇镇委书记陈说,在褚宝村,由于很难找到新的茅草,一些屋顶只能用铁皮覆盖。

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部主任陈佩介绍,没有了茅草屋,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活文化习俗逐渐衰落,以船屋为代表的黎族传统民居亟待抢救和修复。

船形房屋还能再“航行”吗?

如何解决黎族传统聚落的传承困境?陈佩说,关键在于解决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探索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陈荣川告诉记者,为了保持白茶村的原生态面貌,当地政府多次投入资金进行村庄改造。这种保护模式存在主体单一、造血能力不足、村里“空心”等问题。东方市计划引进文化旅游公司,以生态旅游的形式对白茶村进行“生产性保护”。

高希建议,旅游配套设施不要破坏村庄的周边景观和原始风貌,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展示他们在村庄的原始生产和生活方式。

世界遗产的价值有三大支柱,即价值标准、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保护和管理刘宝当说,世界遗产从来没有拒绝旅游,但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世界遗产申报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和生态智慧。”刘宝当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与申遗专家对接,就遗产地的价值认定、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达成共识,对照申遗标准,对黎族传统聚落进行抢救性修复和干预。

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遗的海南省政协常委康说,黎族传统聚落分散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遗产”一旦申报成功,将提升海南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加速海南的国际化进程,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又一张“金名片”。(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266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