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代表作(林徽因的代表作品)

林(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知乎搜索林,弹出的第一个话题是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林(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知乎搜索林,弹出的第一个话题是什么?

难道是讨论林的文学作品?或者评价她在建筑领域的成就?都不是。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话题。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讨厌》,《恶心》,1.5万关注,近1500万浏览量,一个民国才女。最吸引大众眼球的不是才华,而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她。

再往下滑动页面,可以看到很多人似乎给林贴上了“渣男”的标签。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以下话题涉及“玩弄民国男神”、“林真的是绿茶吗”、“林是绿茶鼻祖吗”等等。原来,“渣男”和“绿茶”是广受欢迎的黑森林银辉的两大焦点。

这样的网友黑林,无非是执着于林和金、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他以吃瓜的心态,津津乐道于民国女神与民国大才子之间的恩怨。

就像提到萧红一样。大众最喜欢谈论的不是她的文采,而是她被一个又一个男人抛弃的悲惨人生。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今天,我们不谈林的爱情生活,而是来看看这位才女在建筑理论上的成就。林的第一篇建筑理论论文《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点》,不仅在事实上影响了梁思成结构理性主义建筑思想的形成,而且被后世建筑史家誉为整个“中国建筑史论的奠基之作”。

那么,本文所体现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这一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在其专著《跨文化艺术史:图像及其幽灵》中给出了答案:林的天性和艺术趣味,艺术史对她的启发,徐志摩对她的影响,都与她结构理性主义的形成密切相关。

一,林的自然与艺术趣味

在诗歌中。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于1931年开始发表新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林的诗歌仍处于新月派诗歌的顶峰。

1934年,胡适的学生徐方指出,徐志摩、林等诗人的诗歌,用白话文代表了“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他们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真挚、内外统一。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在小说方面,林于1934年发表了她的第二部小说《在99度》。这是一部完全现代主义的小说,可谓中国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成果。

至于散文,1934年9月出版的《窗外》,具有哲学散文的本质。林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开始讨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在戏剧方面,1937年抗战爆发前,林发表了她唯一的一部戏剧《梅珍他们》的前三幕。作为林的第一部戏剧,《梅珍他们》的叙事表现了戏剧大师曹禺的冷静与大度。

最后,我们回到她的建筑设计。1935年,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由建筑师梁思成和林设计。在这次梁与林的合作作品中,无疑留下了林亲手设计的鲜明痕迹。这座建筑被现代建筑史家认为是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应该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林夫妇摄于东北大学。

林的本性是纯洁的,清澈的,内外统一的;她的心智模式是现象学的,强调主体先天的知觉框架在见证世界和世界的真理中起着建设性的作用;她的艺术兴趣倾向于现代主义。这一切与他的结构理性主义建筑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艺术史对她建筑思想的启示

林结构理性主义建筑思想的形成,既要考虑其个性和艺术趣味的原因,也要从其所处的专业语境中去探究。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一九二七年六月,林戴着学士帽

林对中国建筑本质的理解,可能得益于从维奥莱特-勒-杜克到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构理性主义建筑美学。

然而,在林看来,结构理性主义不仅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西方建筑美学观,更是一种审视自身文化传统的方法和视野。

那么,林如何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发现结构理性主义的原则,从而建构中国建筑史的基本叙事模式?

我们需要注意两个事实。首先,在林之前,大多数外国建筑史家在谈论中国建筑时,并没有注意到中国建筑的结构理性主义。

其次,在林做出这一发现之前,他还没有开始对中国建筑进行实地考察。这意味着对中国建筑史发展演变规律的把握,很可能是观念进步的产物。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

同时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候选人只有一个——提出对中国建筑的结构理性主义观点,同时对林有实际影响的:奥斯瓦尔德·龙任(Osvald Long Ren,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这使我们追溯建筑史,转移到艺术史领域。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瑞典艺术史学家Xi·龙任

1929年,Xi·龙人在伦敦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国早期艺术史》,第四卷是《建筑》。龙仁将中国建筑视为中国艺术史的一部分。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任熙在伦敦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早期艺术史》第四卷《建筑》。

龙任的其他作品,尤其是四卷本的代表作《中国雕塑》(1925),是林非常熟悉的。Xi·龙仁在其著作中不仅专门辟出一章来论述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而且完全按照结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展开这一论述。

与林以后的一样,所谓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指唐、宋或辽)”与“明代建筑”及其处理斗拱等结构的不同技术方法,通过一系列二元对立关键词的具体运用,在戏剧性对比的前提下蕴含着鲜明的结构理性主义的历史意识。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1937年,林在山西五台山北柯基调查唐代典籍。

第三,和徐志摩的经历启发了她。

那么,是什么样的历史契机促使林借助西方结构理性主义的建筑美学来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呢?

从1930年到1932年,林最大的变化是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成为新月派诗人,而徐志摩自始至终是新月派的灵魂。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徐志摩

据说“新月”这个名字是由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1903)得来的。1924年,泰戈尔应梁启超和(林之父)的邀请,在徐志摩和林的陪同下访华,成为新月派早期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泰戈尔、徐志摩、林的“冷年三友”

这幅图景可以称之为新月派诗歌命运的象征性地图,新月派诗歌的精神之父泰戈尔居中,灵魂人物徐志摩与后来的代表诗人林相分离,形成了新月派诗歌神圣谱系的“三位一体”。

当然,照片中的林是时尚诗人,而徐志摩在诗歌上还是年轻的。但他们之间的历史命运,已经被中间的老诗人(作为诗神)必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徐志摩成为诗人是因为失恋,是因为当年(1921)追求林失败;而林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徐志摩在十年后又一次追寻了林的兴奋点——换句话说,他们的精神与诗歌是相互生成的。

然而,1931年底,出现了空的困难,与其说是自然空的困难,不如说是诗歌和艺术的悲剧。为了履行事先的约定,参加林的中国建筑艺术讲座,徐志摩从上海飞到北平。可惜飞机中途坠毁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一代新月派诗人就此烟消云散。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徐志摩墓位于海宁市西山公园。

如此精彩和谐的一首诗的故事,被一个意外的意外打断了。林真是的耻辱!

1935年,也就是林写第二篇纪念徐志摩的文章(纪念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的同一年,在小说《钟路》中,她写到了被叙事女主人公(“我”)称为“记忆中的第一美人”的钟路。

钟是美国人,是艺术家,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我”和钟璐只有一次近距离接触,“我”邀请钟璐来中国玩帆船,但钟璐有一天真的死在帆船上,这是预言。

钟的形象与徐志摩笔下深受两人喜爱的英国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形象明显地混杂在一起。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舒曼·菲儿

在伦敦,徐志摩曾经遇见过曼斯菲尔德一次;而且,生活中的曼斯菲尔德早在小说人物钟路去世。但在这部小说中,钟路死在帆船上的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四年前死于空难的徐志摩。

林在《悼念》中写了几乎同样的宿命论: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所谓“诗性信仰”,就是相信个人与宇宙之间存在某种注定的联系或逻辑;但这种逻辑是诗意的,也就是说,它只通过诗意的想象和敏锐敏感的灵魂起作用。徐志摩和钟路的命运证明,他们是供奉在这诗性真理祭坛上最美的祭品。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徐志摩的诗碑安放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碑上刻着“永别康桥”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

因此,根据这种“诗性的信念”,也就是说,根据诗性的逻辑,我们可以肯定林作品中的钟绿只是对徐志摩的一种隐喻。

最后,除了上面提到的诗性隐喻,我们注意到同样的诗性逻辑可以以物化的形式进一步揭示。在某个地方,林谈到了徐志摩对建筑的态度: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林在这里强烈地暗示:既然一个诗人可以从一朵花里看到整个世界,那么有什么能阻止他从某个“古建筑遗迹”或“石刻”里看到那个时代的完整艺术呢?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1937年,林考察陕西省耀县寺。

维奥勒-勒-杜克的结构理性主义认为,中世纪的建筑是一个理性的演绎系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某个场地的某个角落来还原整个建筑。

同样,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采取了和恋物癖诗人一模一样的方式:她让梁思成从坠机现场捡一块木制的飞机残骸,挂在卧室里日夜陪伴;在这里,飞机残骸和佛祖舍利有着相同的含义。它们是个性和真理的直接体现。

几个月后,林写出了中国近代第一篇建筑理论论文——论中国建筑的几个特点。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林在徐志摩出事那天所作的建筑艺术讲座的一种文字版,但它无疑是一个大大扩展和深化了的版本。

在这篇文章中,林系统地表达了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理性主义的看法,特别是对建筑结构与个性的关系的关注。

当所有这些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一个诗意的逻辑就像一条红线,导致林将建筑等同于个性,进而看到个性在中国建筑结构中的揭示。也正是基于这种诗性逻辑,林形成了他对中国建筑结构理性主义的看法。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今日话题:你喜欢林吗?她的结构理性主义的形成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留言区和大家聊聊吧。

别再黑林徽因了,她的天赋惊艳了那个时代

编辑:芮林·黄宏

参考:跨文化艺术史:图像及其幽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19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