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钱等于多少克(10钱等于多少克)

刘备是《三国演义》的主角。传统小说、戏曲和现代影视作品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政治上致力于扶汉,经济上体贴各地百姓疾苦的君主形象。但民间也有传言,刘备入川后靠铸币发了

刘备是《三国演义》的主角。传统小说、戏曲和现代影视作品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政治上致力于扶汉,经济上体贴各地百姓疾苦的君主形象。但民间也有传言,刘备入川后靠铸币发了财。哪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历史?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以下节选自出版社授权的《中国钱币史》。从货币史的角度,考察刘备入蜀后铸造的“直百五铢”货币,以及曹魏、孙吴对蜀汉货币攻击的反应,以揭示三国以货币为武器进行的战争。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中国钱币史》(共三卷),王永生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

直五铢:刘备的货币武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枚刘备铸造的150铢硬币。正面铸有四个汉字,上下为“直百”,左右为“五铢”,背面无字。五铢钱你可能不陌生,要知道它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一直流通到唐初。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直五铢钱,不知道它和普通的五铢钱有什么区别。

其实直百泰铢和普通的五泰铢是完全不同的。硬币版《三国演义》是由刘备铸百铢引发的。这枚小小的硬币在三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给了刘备渡过难关的巨大帮助,也让尝到甜头的刘备乐此不疲,继续大量铸造。这对吴栋和曹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对当时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是哪种硬币?刘备是在什么背景下铸造的?

刘备铸造100铢的事实在《三国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都没有提及,所以普通读者和观众可能并不清楚。不过这件事在三国志上有明确的记载,一本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书:

攻刘璋之初,与士约曰:“事已定,则国库皆有,不可有远见。”成都一拔,诸子皆弃战,去储,争宝。军力不足,所以我很担心。巴曰:“虽易闻,但百元直作,皆价平,官为官市。”从那里开始,几个月后,国库就满了。——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引自《零陵圣贤传》。

据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采用军事家庞统的策略,在刘璋危难之际,发兵从刘璋手中夺取成都。当时刘备为了激励士兵,和他们约定,攻下成都后,刘璋的财宝里有什么就可以拿什么。在利益的刺激下,兵临城下,一举攻占成都。刘备也信守诺言,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所有的士兵都满载而归,只有刘备没有收获战利品。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当时军阀自己负责部队的补给,主要靠战利品筹集。现在成都在手,刘备的军需没有得到补充,后续管理成都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财物。怎么解决?这让刘备很为难。就在刘备担心军需不足的时候,一个叫刘巴的部下向他建议,要他一百块钱。一百美元是什么?铸造一百块钱怎么解决军需不足的问题?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三国演义剧照。

在这里,我需要给大家做一些解释,普及一些货币金融知识。

一百美元其实是一种面值很大的钱。当时成都使用的五铢比梁武帝时期的五铢小了将近一半,重量只有2克左右,直径约21毫米。它叫做“蜀五铢”,意思是在蜀中流通的五铢钱。

有人建议刘让备一百元,一百元相当于蜀五铢。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舒五铢。

可能有人会想,这不就相当于在1元纸币的基础上,再发行一张100元面值的纸币吗?反而更方便人们交易和携带。好像没什么毛病啊!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现在用的是纸币,纸币本身几乎一文不值。无论其面值在1元还是100元,都是由政府信誉担保的,属于信用货币。虽然与面值无关,但纸币发行总量必须与社会财富总量相匹配,否则容易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古代用的铜钱和纸币不一样,因为铜钱本身是有价值的。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硬币虽然面值是蜀五铢的100倍,但实际重量不到100倍,只有3倍多,重约6.4克,直径约25毫米。这意味着刘备依靠手中的力量,在自己控制的市场上用100铢进行买卖。他要用6.4克铜来换取老百姓手中原来的200克铜,相当于为老百姓多交换了30到40倍的物资和劳务。难怪《三国志》记载刘备发150铢后,“几个月内,国库充实”,军队补给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让刘备第一次尝到了铸大钱的好处。

说到直百五铢,它的正面钱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直百五铢四个大字风格不同。竖字“直百”为隶书,横字“五铢”为小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同一枚硬币上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字体?

其实这是因为刘备急着决定铸100铢。由于时间紧迫,我从前蜀流通的旧五铢钱中选了较厚的一张,在上面刻上“直百”二字,开始赚钱。所以原来的五铢字,分别戴在嘴上的,还是原来的小篆,而新刻的直百字,上下戴在嘴上的,是当时流行的隶书。这导致了在同一枚硬币上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字,但这在中国货币史上开创了钱文使用隶书的先例。另外,一枚硬币上同时使用两种字体,是从刘备铸造的这枚直150铢硬币开始的,这是一个先例。

除了字体不同,直百泰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颜色多样。颜色不同说明它们的铜含量不同。这是怎么造成的?

据民间传说,刘备为了赚钱,四处寻找铜材,甚至从民间人家收集挂蚊帐的铜钩。然后把这种铜,甚至铁破坏掉之后,他直接赚钱了。所以,直百泰铢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刘备兵力不足的困境。

夷陵之战中的军费问题

建安十九年,在刘巴的建议下,刘备通过铸造100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尝到甜头的刘备看到后并没有接受,而是在几年后加大了铸造的规模和数量。他为什么这么做?

这时刘备遇到了更大的问题,他想用150泰铢再帮忙解决一次。刘备这次遇到了什么问题?

赤壁之战后,吴栋为了与刘备共同对付曹操,将荆州借给了刘备。但是战争结束后,刘备放我鸽子,不想把荆州还给吴栋,派关羽驻扎在荆州。将军梦露,吴栋,然后设计杀死关羽,夺回荆州。刘备大怒,为了给关羽报仇,决定发兵攻打吴栋。

战争需要资金,刘备自然想到了上次帮他渡过难关的150铢钱,于是又开始大规模铸造。《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其实也反映了这段历史。然而,这本书只是表明了刘备如何重视感情和正义,明知蜀汉的国力不如东吴。但为了给结拜兄弟报仇,他还是因为生病坚持亲征。但书中并没有向读者说明,刘备远征是为了通过白铸重金,大规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来筹集军费。与上一次相比,这次铸造的百铢数量更大,对蜀国、和曹魏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清楚。蜀军不仅被将军鲁迅烧了,而且惨败。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诸葛亮在危急关头被托付孤儿。这时,南方少数民族趁机发动叛乱。身在国内外的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用“危急存亡之秋”来形容当时的艰难处境。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三国演义剧照。

刘备遗孤诸葛亮,不敢懈怠。一面遣人与吴栋讲和,重修旧好,一面率军南渡泸水,平定叛乱,稳定后方。然而此时蜀国已经耗尽了财力,如何解决南征的费用呢?诸葛亮无奈,只能学刘备,再铸直百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就反映了这段历史。当然,我们不会在书中看到诸葛亮为了降服叛逆的孟获,除了七捕七盼之外,还采用了白白铸钱的手段来筹集资金。

诸葛亮这次铸钱和刘备铸钱100铢讨伐孙权有两点不同。第一,直径27 mm左右,重7克,尺寸和重量应该比较厚,略大;刘备铸件直径约25mm,重约6.4g这可能是因为诸葛亮认为这是用在蜀中的钱,应该不同于用来对付吴的钱。第二,钱币背面铸有篆书“卫”,表示铸造于犍为。那个前卫在哪里?这种钱为什么是诸葛亮铸造的?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直五铢(背“是”)

犍为是蜀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威远县。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直105铢硬币,背面有“魏”字,当年诸葛亮就驻扎在那里。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钱币可能是当年诸葛亮伪造的。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100泰铢是我在1992年初在威远县博物馆分配的。这里曾是四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商业发达,贸易繁荣。诸葛亮选择在那里铸钱,就是为了方便筹集军需。钱币背面加“卫”字,可能是为了与刘备为孙权讨伐而铸造的钱币相区别。相传此篆书“魏”是诸葛武侯所写。这也是古代方孔币最早的两面铸有文字的钱币,因此成为钱币收藏者争相追逐的珍品。

三国货币贬值竞争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通过主动求和缓和了与的关系,使吴、蜀两国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结盟,共同对抗北方强敌曹魏的局面。而刘备为了筹集军费,大量发行150铢的虚拟币,实际上却掀起了一场魏、蜀、吴之间无形的货币贬值竞赛,其惨烈程度和杀伤力不亚于夷陵之战火烧连营,或者赤壁之战火烧连环船。

你可能会问,刘灿贝为什么要铸造150泰铢来掀起如此激烈的货币贬值竞赛?

对于下面的描述,这里我需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货币金融的知识。

所谓货币战,顾名思义就是货币的问题,即以货币为武器,攻击敌方的货币,套利其战略物资。目标是在经济上打击和削弱对方,同时加强和壮大自己的力量。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货币战属于经济战的范畴。它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发行的货币能够流通到对方国家;第二,发行的货币可以在对方市场上替代对方的货币。可能刘备主观上没有发动货币战的想法,但客观上确实有这样的连锁反应。

第一点是钱流通到对方国家,其实很容易做到。当时魏蜀吴三国虽然政治上是分裂的,但经济上都是一体化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金属货币,也就是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五铢钱,所以可以无障碍地流通和互相使用。重点是第二点,涉及到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它说当市场上同时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流通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会被迫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刘备大量的直105铢钱,这些钱不仅可以聚敛本国人民的财富,而且在这些假想的钱流出国界后,对东吴、曹魏各国的货币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刘备的直百铢相当于100铢,所以用原来的五铢的人会损失惨重,他们会把自己的五铢藏起来而不去用。或者把原来的5泰铢钱销毁,换成100泰铢钱。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总之,不管怎样,最后的结果都是,直百铢钱把原来市场上的五铢钱都赶走了。这样,刘备通过大量发行自己想象中的货币,客观上达到了替换对方货币,套取对方物资,最终摧毁对方经济的目的。

曹的对策

面对刘备咄咄逼人的货币贬值政策,魏、吴是如何应对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魏的情况。

魏位于北方。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来,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货币经济日渐衰落。后来在董卓减肥小钱的冲击下,货币经济被彻底摧毁,基本回到了实体经济的状态。无论是公众还是私人都很少使用货币,而是使用大米和丝绸作为交换媒介。

曹操统一北方后,借鉴了“秦人渴望农业与天下,萧武渴望屯田以安定西域”的经验。为了增加粮食收入,保证军需供应,他大力提倡屯田,使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曹操最初定居北方后,建安元年(196年)迁都许昌,被封为东汉丞相,至今名存实亡。于是,他率军南下,征服刘表和孙权,希望实现统一。结果在赤壁被周瑜率领的孙权刘备联军打败。这是《三国演义》中我们熟悉的火烧赤壁的部分。当时曹操为了筹集粮草,在北方恢复使用五铢钱,但又恢复使用旧币或者铸造新币。正史没有记载,私账自相矛盾。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三国演义剧照。

经过考证,我们发现曹操确实在洛阳铸过钱。他本来是想整顿货币制度,把董卓留下的劣币换掉,恢复货币的使用,以稳定社会,提振人心,方便他调配社会资源,加强管理。但汉代洛阳和长安两个造币中心被战争摧毁,汉代积累的造币技术也随之失传。由于缺乏技术支持,曹操铸造的五铢虽然重三铢,但铸造工人低劣,比董卓的邪钱好不了多少,但价格甚至比董卓的邪钱还高,所以不受欢迎,只能封存在国库里。

公元221年,刘备讨伐孙吴的那一年,曹丕也下令在三月恢复使用五铢。这是因为他要征服吴栋,恢复货币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方便向社会征集所需的军需物资。曹丕投入社会的钱,就是当年曹操存入国库的钱。后来因为吴蜀之间爆发夷陵之战,曹丕希望两者互相消耗,所以没有出兵攻吴。此时蜀的直百铢钱开始流入魏国境内,导致曹魏的五铢钱被驱逐出市场。市面上流通的蜀国虚拟价值变成了百元,粮价开始大幅上涨,被蜀国商人大量运走。曹丕一见形势不妙,便“交五铢于顾桂”,继续“以顾帛为市”。意味着废除铜币,恢复实物货币的使用,理由是粮价太贵。然而,用谷物和丝绸作为交换手段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人们为了贪图小利,在大米中加水或者把丝做得很薄,以此谋利。犯法者虽以砍头重罚,但不能禁止。因此,主管经济的首席农业官马志曾在朝廷讨论时建议恢复使用五铢钱。他说,“用钱不是国家的恩惠,所以省了惩罚。”意思是用钱不仅可以增加国库收入,还可以减少犯罪。于是在泰和元年(227),曹决定恢复使用铜钱,并重新铸造了一种新的货币,称为“曹铸”。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曹武竹。

曹武竹虽仍以武竹命名,但其重量不足四铢,为1.4~2.5克。这种减肥是曹丕时期百元时蜀国冲击的结果。即使是如此少量的减肥钱,在重新投入使用后,仍然吸引了大量蜀钱流入魏国,推高了物价,同时也从魏国套利走了大量物资。无奈的曹操只好再次废除铜钱,恢复使用谷物、丝绸等实物货币。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魏用米或布支付大臣们的薪水,尤其是在农村。史书记载:“晋代用之,不可闻而改之。”意思是直到西晋,北方都没有铸造货币。

曹操这样做,使实体经济像防火墙一样,既切断了刘备一百五十铢对魏国的渗透,又阻挡了蜀、吴推行的通货膨胀政策带来的巨大冲击,保持了魏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文/王永生

节选,编辑/李永波

校对/茜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160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