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案件(湄公河后不敢惹中国)

来源:领事直通车湄公河“10.5”案件的余波2011年10月5日,中国13名船员在湄公河流域遭到不明武装分子袭击,全部遇难。由于事发地位于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

来源:领事直通车

湄公河“10.5”案件的余波

2011年10月5日,中国13名船员在湄公河流域遭到不明武装分子袭击,全部遇难。由于事发地位于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处的湄公河金三角地区,信息良莠不齐,事发几天后才最终确认这起惨案。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迅速作出指示,要求查明事件真相。位于北京东二环、朝阳桥的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迅速进入高速运转,各种信息汇集,纷繁复杂,真假难辨。除了查明真相,还有一个更紧迫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尽快找到被凶手抛入水中的遇难船员的尸体,并埋在地下。大家很快意识到,在北京每隔空打一拳远远不够。以最快的速度深入一线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10月13日,以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主任郭为首的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工作组应运而生,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开始了为期15天、令我终生难忘、困难重重的旅行。

到达清盛后,简单寒暄后,公安部同事开始与泰国同行交换案情,并约定对当晚打捞上来的12具尸体进行联合尸检。我对公安部同事的敬业精神深感敬佩,对驻泰使馆两位年轻领事官员的奉献和坚持充满敬意。那天晚上,他们虽然吐了几次,但没有退缩,依然参与了尸检,尽职尽责地完成了翻译。结果,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几乎没吃上一顿好饭。

10月16日,工作组进行了第一次现场勘察。登上停靠在河边的两艘遇袭船只,走进黑暗狭小的船舱。他们周围的光线瞬间变暗,舱外的阳光似乎被未知的力量挡住了。虽然我们尽力了,但还是很难照进去。残存的血迹在地板上顽强地扭曲着,墙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弹孔,无声地提醒着人们当时的惨烈。

湄公河案件(湄公河后不敢惹中国)插图下午,我们与泰国的第一次正式会谈进展顺利。由于中泰两国长期友好的双边关系,泰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愿意提供一切协助。

两天后,搜救(13名船员中仍有1人下落不明)、调查、遇难者遗体善后等工作紧张有序进行。然而,事情的真相仍有争议,袭击者的身份和动机仍隐藏在迷雾中,各种复杂的地方利益也给后续调查增添了更多障碍。

还有一名船员下落不明,但船上又有一具尸体莫名其妙。由于机体受损严重,船员身份暂时无法确定。可能是袭击者,也可能是机组成员。另一方面,已确认的12名海难船员的遗体因在水中浸泡多日,急需下葬,当地遗体保存条件较差。但是,遇难船员家属出于对案件调查和赔偿的担忧,不愿同意,这让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按理说,既然袭击者为了掩盖真相把12名船员的尸体扔进了河里,那就没有理由只留一具尸体在船上,那么船上发现的尸体是谁呢?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调查方向,必须解决。经过多次尸检和实地调查,公安部同事提出了一个观点:根据生物特征初步判断,船上发现的尸体很可能是第13名下落不明的船员。但是,要最终确认答案,必须依靠DNA比对的结果。问题来了。一方面,可供比对的DNA样本还在国内;另一方面,泰国当地的DNA检测水平与国内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派人把遗体上取的DNA样本带回国内进行检测。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和公安部的DNA专家身上。

10月18日下午,我和公安部的DNA专家前往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那里存放着遇难船员的遗体。在清迈的一所医学院,我们看到了第13具尸体,见证了法医从尸体上分离出少量肌肉组织和骨骼进行DNA检测。

当晚,我们带着DNA样本从清迈飞到昆明,在昆明机场把DNA样本交给了等候已久的云南警方。第二天一早,我从红着眼睛的云南警方工作人员处得知,船上发现的尸体确实是第13名下落不明的船员。至此,13名海难船员的遗体全部得到最终确认。

两个月后,也就是2012年春节前不久,事件的善后工作告一段落,13名遇难者的遗体全部入土为安。7个月后,在中、泰、老、缅四国警方的配合下,湄公河惨案的幕后主使被押回中国。

从曼谷飞往北京的那天晚上,我坐在夜航飞机上,脑子里思绪万千。正如我的领导所说,从事领事保护的外交官必须“进得了大厅,出得了牢房”,“进得了宴会厅,看得了停尸房”。对我来说,这次工作组之旅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但还远没有结束,未来我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本文节选自《外交官在行动》。

[原作者]:梅豪时任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干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817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