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u809(中兴u880为什么叫神机)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自汉代建市以来,随着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昌逐渐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成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到南昌的历史地位,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自汉代建市以来,随着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昌逐渐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成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到南昌的历史地位,南昌似乎也不容小觑:东晋苏君、祖岳之乱后,文桥曾主张迁都张羽,南朝江州府迁至此。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都城更是迁到这里...但南昌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并不稳固,东晋文桥的主张最终因为王导的阻挠而流产,而江州府则统治在张羽和旬阳之间的南朝。南唐定都南昌的影响力是历史上洛阳、开封、南京等古都无法相比的。这不禁让人觉得,南昌在今天是出类拔萃的,但为什么在历史上只与皇权精神半道?为什么南昌占尽地利,却不能迎来人和?回顾南唐都城南昌的始末,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中兴u809(中兴u880为什么叫神机)插图

张羽山上白杨的秋月来得早。

南昌城虽然始建于西汉初年,但考古调查发现,在今天的南昌市区内,还有许多类似樟树吴城遗址(江西省商代中晚期大型都城遗址)的商周遗迹。这些遗迹表明,商周时期的南昌并不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在今天南昌的青山湖和青云谱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弧形地带,曾经有过密集的居民区。

商周南昌古代居民集中分布图(作者系统,底图来自Google Maps)

春秋时期的江西是“楚吴伟头”之地。根据《史记》、《通典》、《文献通考》和考古证据等文献资料,今天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在西周时期属于越国。直到春秋中期,楚国的势力才逐渐扩展到鄱阳湖流域,南昌成为楚国的东部边陲。1976年,考古人员在南昌新建的赤岸山战国遗址中发现了铁斧扇,证明了南昌的生产力在战国时期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了铁器时代。

秦统一六国后,江西虽无郡,但自公元前219年起,秦对百越地区(今广东、广西等南岭以南地区)展开军事行动,使南昌一度成为秦军队调动集结的重要地区之一。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初平邑之战后,设张羽郡,郡址在南昌县。汉景帝三年(前155年),南昌成为当时吴楚七国平定后张羽十八郡之首。

南昌城是谁建的,当时由张钧郡管辖,现在众说纷纭。据说关颖城是流传最广的故事。据说关颖曾奉汉高祖之命驻南昌,所建“关颖城”在《史记·关颖列传》和雷慈宗《豫章集》中都有记载。

然而,在《史记》、《高祖英雄榜》、《唐后主陈英》、《汉书》、《高会高厚孝文侯榜》、《唐后主陈英》中,都记载了陈英是“定”的人。赵在宋代《宾推录·章公之》中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考证,“陈应造城论”再度流行。

另外,(雍正)《江西通志》引用《南昌老人旧志》说,关英的部下张文负责汉代南昌城的建设。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洛珠赵霁张羽罗氏考证》等文献提出了“洛珠建城”说,而南昌城的修建则是另一种学说。各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无法达成一致。但是,它们恰恰反映了南昌城的建立,聚集了当时各方的力量。关英、陈英可能因为军事原因,没有时间建城。实际施工要由张文和罗柱主持。

“南昌”地名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建市时,建设者取“昌达南疆”、“南方繁荣”之意,将新城命名为“南昌”,作为张羽县的所在地。但随着对南昌出土西汉墓葬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南昌之名可能与海昏侯刘贺有关。根据最近对南昌西汉侯海印墓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在出土的灯具和漆器上发现了最早的“南昌”二字。据判断,侯海印刘贺很可能把以前在山东昌邑的封地称为“北昌邑”,把废帝的新封地称为“南昌城”。但《水镜注》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关英奉命在南昌县设张瑜。”《民国二十四年南昌县志》也记载,汉景帝平定吴楚之乱后,“张羽为汉郡,领十八郡,初南昌,隶扬州”。虽然“南昌”二字出现在两份文件中的时间早于海王刘贺生活的时间,但两份文件公布的时间实际上晚于海王墓出土文物的时间。“南昌”这个地名的由来至今存疑。但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南昌”这个地名出现在西汉时期。

汉代的南昌城比较小,有六个城门:南面是南门和松阳门,西面是高门和长门,东北面是东门和北门。整个城市方圆只有10里81步,市区也只有4平方公里左右。就连连接六个大门的墙壁也是用夯土建造的。

汉代南昌城示意图(作者系统,底图来自Google Maps)

汉代南昌城的位置,目前一般说是位于南昌城东的南湖坊镇皇城庙。彭、陆兴等老一辈学者都持这种观点。

但近年来《南昌古城遗址考证》(应宗强)和《明清南昌城复原研究》(陆方琦)均考证,汉代南昌城位于南昌城老城区,大致为东至东湖,西至抚河,北至叠山路、墩子塘,南至孺子亭公园。这些学者认为:一方面,汉代南昌城门的数量和命名模式与近代一致,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从南昌周边汉墓所在的景观情况来看,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对应关系在这种观点下更为合理。根据《水镜准》和《豫章集》的记载,笔者还认为南昌古城应该是汉代以来一体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新址所建。

经过汉代和吴栋500多年的发展,张羽城在东晋时已具有相当规模。东晋太原时期(371-372),张羽巡抚范宁进一步扩大了张羽城的规模,开了东北、西北两个城门,形成了八门朝高门、松阳门的城市格局。当时南昌人口不断增加,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平原成为当时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隋书的《史记》曾记载,豫章仓位于南昌,当时梁潇(梁超南部)是中国最大的粮库之一。

隋文帝九年(589),隋文帝灭陈后,县改为原陈统治的江州地区的洪州县(607年改称县),南昌定名为“洪州”、“洪城”。此后,在唐代,该市于武德五年(622年)和甘源元年(758年)两次由张羽更名为洪州。

洪说,这座宅邸名叫西安。

自唐代以来,南昌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

首先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唐朝贞观十年(637年),南昌城开始了唐朝的第一次扩张。在这次扩建中,墙体材料由土石方改为青天砖。之后历代南昌城都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垂公元年(公元685年),洪州刺史李景嘉继续修建洪州城。城的周围有八个门,门上的题词是当时的书法家徐浩写的。元四年(公元809年),单薇作为洪都的观察使者,认为城内百姓房屋均为竹制结构,容易发生火灾,于是重修瓦房,开辟了石楠、北市等三个市场,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建。据明万历年间新修的南昌府志记载,单薇还恢复了南昌城的东北角。当时南昌城开放城门多达16座,方圆达20余里,比汉初南昌城大4倍。对于老南昌人来说,单薇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今南昌老城英雄桥以东的赣江堤坝——达夫右堤,是魏建南昌城时修建的。出于感激和纪念,人们曾称这段河堤为“龚伟堤”,直到解放后才改为现在的名字。

其次,南昌的工商业在这一时期逐渐繁荣起来。唐代洪州市是江西乃至长江中游的商业中心,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越条件。这里不仅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商业和制造业水平极高。如青瓷、漆器、青铜器制造、纺织、造船、金银器生产,都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洪州地处长江中游,水陆四通,具有“接巴控越”、“引欧出荆楚”的地缘优势。特别是自开元张九龄大渔岭开埠以来,海外及岭南货物大多从广州越大渔岭经南昌,再从南昌转运至外地,南昌由此成为国内外贸易的商埠。

唐末,经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建立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地方割据政权杨行密。两年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天佑二年(906),杨行密的继任者杨沃攻陷洪州,南昌纳入杨(吴、南唐的前身)统治。

937年,吴政权被李扁的南唐政权所取代(李扁随养父徐闻改名为徐智的专利)。公元93年,李傕死后,他的儿子李靖继位为元宗,被称为南唐的君主。李靖统治前期,南唐疆域达到鼎盛,但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原北部的后周政权迅速崛起,从宝大十一年到交泰元年(955-958年)数次进攻南唐。宝大十二年(956),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也沦陷于后周。1958年,南唐不得不把长江以北的土地奉献出来,并把后周王朝命名为正朔,用它来定年,去掉国号。李靖改名为“江南之主”。面对这种危急形势,李靖不得不考虑迁都。他曾以群论请教,认为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周朝军队一河之隔,在长江下游。如果周朝的军队顺流而下攻打金陵,即使闭关锁国,在南唐也撑不了多久。如果邀请其他诸侯前来救援,又怕这些诸侯退敌之后,妄自尊大,变成刘裕(南宋开国皇帝)、陈霸先(南陈开国皇帝)之类的。他认为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将首都迁到张羽,并保留上游地区。然而,除了唐高宗,所有的大臣都表示赞同,其他的都表示反对。在朝臣的压力下,李靖坚持实施迁都计划。1959年11月,改洪州为南昌府,专为杜南而设。南唐开国以来,一直维持着两京体系的政治中心格局。东江都府失陷前,与江宁府(金陵)合并为南唐东西都城。东都失陷后,南昌升为南都,江宁府都城未废。可见南唐有意维持东、南都的建制和格局。

如果老鹤充满了思想,它会记得老鹤。

李静为什么喜欢南昌?客观来说,洪州地处长江中游,南唐疆域腹地,军事地理形势相对优越。从金陵到洪州,你必须逆流而上,穿过李鹏湖(现在的鄱阳湖),进入赶水才能到达那里。相比金陵更安全,不仅有利于战略防御,还可以控制长江下游的润昌、常州等州。如果以南昌为基地,养精蓄锐,利用长江中游优势,发挥水军优势,徐图中兴将是最佳选择。主观上,李靖年轻时在庐山开仙寺读书,对庐山情有独钟。她把南昌作为自己的首都,这样游览庐山就方便了,这也是她心中的一种安慰。

庐山风景(作者摄)

北宋二年(961年)二月,李靖率领南唐朝臣迁都南昌,留太子李(后改名李煜)在金陵监国。南唐政府的主要机构虽然迁到了南昌,但掌管军事的枢密院仍留在金陵,掌管枢密院的左仆从也在金陵任职。军事防御方面,金陵仍是北宋防御罪犯渡江的军事重点。包括皇军在内的其他官员都迁到了南昌。在去南昌的途中,李靖还游览了庐山,北宋陈记载了庐山的名胜。

南唐时迁都南昌是李靖草率的决定。南唐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扩建南昌的城市和政府办公室。南昌当时的规模难以满足数百名官员和大臣的办公和生活需求。《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记载:“(南昌)城迫通,宫室惧之,十不准。苦役虽多,无巧不成书,诸侯日思夜想回家。唐朝悔怒,欲诛原同谋者。秘副使与唐浩死于事变。”可见,迁都南昌后,尴尬的现实加深了不赞成迁都的诸侯们的反抗,李靖自己也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唯一支持此举的唐议员唐高因病去世。忧心忡忡、苦不堪言的李靖常常望北叹息。她曾写过一首诗,感慨地说:“精神浩荡,老鹤记得。”

北宋剑龙二年(961年)六月底,郁郁寡欢的李靖在长春堂病逝,享年46岁。至于长春寺的位置,学者章启宇认为是位于中山路东段,东至八一大道西,西至东湖,南至中山路,北至上营房,即现在的南昌育幼院,很可能是当时长春寺的所在地。

南唐南昌城和长春寺大概位置示意图(作者系统,底图来自Google Maps)

李靖死的时候,已经“写了一本书留下来,埋在西山(今南昌新建西山),积了几尺土作坟”。他的儿子李煜在李靖死后位于金陵。这年7月,李煜不忍将父亲葬在异乡南昌西山,于是迎其遗体,几个月后葬在金陵附近的顺陵。之后南昌政府不再是南唐政府的永久首都,文武官员和政府机构迁回金陵。但南唐后期,南昌府仍是南都,与金陵比肩。

青山遮不住。毕竟向东流。

南唐迁都南昌不到半年,就因为人去政治化而草草收场。据史书记载,南昌城小,宫室简陋,气候湿热,南唐统治者和大臣们因此对金陵恋家。但据明万历《新修南昌府志》记载,当时南昌城的规模与南唐历史上的金陵城不相上下,但也小不了多少。唐朝末年,金陵屡毁于藩镇间的混战。虽然恢复了,但已经不像唐朝时那么繁华了。

南昌不能有效地承担起作为南唐都城的重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其地理影响、经济实力和交通辐射的局限性。

自古以来,长江上游很少在军阀混战中占据优势。三国时期,蜀汉被孙吴打败,东晋时期,到了王敦,到了吴恙时期,住在金陵、全副武装的徐志勋,终于受制于掌管扬州的许。这些都说明所谓的上游随波逐流的优势是不存在的。原因是长江下游和太湖平原的影响区是南方较早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上游。六朝以来,金陵一直是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再加上东晋以来,中原士绅和江东地方士绅不断南迁,在金陵建立起盘根错节的关系,产生了庞大的门阀集团,使得江东地区在政治、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占有优势。隋唐以后的门阀政治虽受到科举制度的冲击,但当时科举制度的录取规模有限,地方宗族势力仍能左右地方政治。南唐大臣反对迁都,不仅是因为不想离开金陵,更是因为不想被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连根拔起。

滕王戈(作者摄)

从交通辐射的角度来看,王波的《王腾亭序》曾以“三河五湖,制夷引瓯越”的名句赞美南昌优越的地理位置。隋代大运河开通后,南昌交通的优越性进一步凸显。大运河与长江干流相连,经鄱阳湖进入赣江水系,沿赣江溯流而上至漳水上游的打鱼岭,过梅关至广东南雄,再进入珠江水系,而南昌当时在“京广通道”上。唐、元、明时期,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与长安、北京等政治中心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南昌曾是这条南北黄金水道密不可分的节点,也分享了贸易繁荣带来的红利。但南唐时期,南昌水路中转枢纽和商业中心的优势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各地更依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贸易需求不大。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这条南北水道被不同政权分割,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唐五代时沿海港口与内地的贸易规模还十分有限。从南唐的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其境内的黄金物流交通线并不依赖于连接广州和海洋的大运河——赣江的南北通道,而是在长江中下游的东西主航道上。

南昌短暂的南天随着南唐的覆灭而沉入历史的长河。短暂的南巡时代如过眼云烟,并没有给南昌的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带来实质性的增长。95年,北宋军队攻陷金陵,南唐之后,李煜投降,南唐崩溃。南昌划归北宋管辖,成为北宋江南西路首府。后来宋代民间商业的繁荣,文教科举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的营销,使南昌逐渐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

先主李煜写道:“你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千里之外的南昌正等待着它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资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2.(唐)方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3.(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4.(北魏)李道元著,陈巧仪校证:《水镜注释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

5.(唐)等著:,中华书局,1973年。

6.(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7.(北宋)薛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8.(北宋)欧阳修:《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9.(北宋)司马光:《资同治鉴》,中华书局,2011年。

10.马陵(北宋)、陆游(南宋),注:南唐书(两种),南京出版社,2010年。

11.(南宋)赵·《宾推录》,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2.(南宋)李导《资治通鉴续》,中华书局,2004年。

13.(南宋)朱穆:郁芳圣兰,中华书局,2016年。

14.(袁)马端临:《文学统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5.江西省影印/万历新编南昌县志,树木文献出版社,1990年。

16.《江西南昌县志影印》(民国24年),(台北)文成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17.邹金凤:《南唐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卢星、许、温乐平:《江西通史·秦汉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陈金凤:《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彭:《南昌古城变迁与发展概述》,《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1期。

21.彭::“再论南昌古城的变迁与发展”,《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

22.胡·:《上层阶级打地基:南唐迁都南昌研究》,《中国古都研究》(丛书28),2015年。

23.周庆章:《五代南方政权地理》,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4.陆方琦:《明清南昌城复原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5.应宗强:《南昌古城遗址考证》(原《南昌城迁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807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