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听室(电测听室标准)

武警上海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做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解放军报记者钱宗阳通讯员王晓磊冯来来夏日申城满眼绿色。站在武警上海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营房的顶楼,一座红

武警上海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做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解放军报记者钱宗阳通讯员王晓磊冯来来

夏日申城满眼绿色。站在武警上海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营房的顶楼,一座红色调的石库门建筑在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中鹤立鸡群。那里,是党的一个大聚会场所。

自1998年以来,中队官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毗邻驻地的党的大会场义务讲解党的历史,累计讲座76000余场,听众450余万人。中队全面建设好。202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党史、建设忠诚模范中队”。

今年春天,习主席给十中队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巩固和扩大党的历史学习教育成果,自觉弘扬伟大的党建精神,做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收到习主席的回复后,中队的官兵们沸腾了."中队指导员杨泽南说,看了习主席的回信,大家深深感受到总司令的亲切关怀和沉甸甸的期望。做新时期“霓虹灯下的哨兵”,成为中队官兵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坚守岗位,坚守信仰高地——

重读习主席的回信,列兵罗子昂深受感动。他在部队的快速成长,与中队对党史的不断学习教育密切相关。

2020学季,正在同济大学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罗子昂带着一支笔参军了。自我介绍时,他的发言真诚坦率:“我是来体验军营生活的。当兵只是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

带着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参军的罗子昂,对党史缺乏深入了解。“以前对信仰的理解有些模糊,感觉党的历史离自己很远。”他说。

新兵训练结束后不久,罗子昂跟随中队战友踏上“寻根之旅”,先后到中共第一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参观学习。

“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看着展柜里泛黄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初版译本,罗子昂体会到了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年轻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执着。“以前总觉得理论没意思。研究了党史,用心感受,才发现真理的味道特别甜!”他说。

黄浦江畔,三根高耸的柱子连成一座纪念碑。基座上“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镀金,大字苍劲有力。纪念塔的一侧是昔日列强建造的现代西式建筑群;另一边是浦东新区一排排摩天大楼。在这里巡逻时,班长给罗子昂讲了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

当历史照进现实,带给罗子昂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有思想上的震撼。过去的苦难和今天的辉煌的反差,让他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材料里没有‘小我’,只有‘小我’。”

此后,罗子昂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义务党史讲解员,他很快就背下了一个党会场的解说词。坚持学习和讲述党的历史,使罗子昂深刻认识到人民军队是谁创建的,是谁指挥的,是为谁而战的。他坚定了爱党报国的志向,更加投入训练和执勤。

“你们发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传统,坚持学习党的历史,建立忠诚,连续20多年在党的一个主要会议地点义务讲解党的历史,传播党的理论,效果很好。我为你的成就感到高兴。”习主席回信中的话鼓舞了第十中队的官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红色的。”杨泽南告诉记者,在繁忙的城市时,中队坚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规课,引导大家学好党史,坚守信仰高地。

霓虹灯下,一开始我的心像石头一样。收到习主席的回信后,官兵们从党史中学习树立忠诚,为中队巩固和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言献策。

坐磁悬浮列车感受中国速度,去上海中心大厦感受中国高度,参观国产大飞机R&D基地感受中国精准...中队把学习党史、看变化、悟思想结合起来。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震撼着年轻官兵。00后列兵张在经历中写道:“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会有这么多‘春天的故事’。”

“网代”官兵熟悉互联网,思维活跃。十中队发动大家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鼓励官兵自主创作“兵哥说党史”系列短视频,为驻地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守护平安坚守择业——

凌晨时分,城内灯火通明,战士陈和战友们走上哨位。

不到4平方米的哨位,是十中队官兵常年坚守的战位。

“做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陈在回信中记起了的嘱托。他知道《霓虹灯下的哨兵》不仅仅是赞美,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个小小的岗哨,隐藏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街道中。营区外,城市生活多姿多彩,陈和一帮官兵选择在平淡和孤独中坚持。

入伍之初,陈因为站岗执勤而迷茫了很久: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你有没有想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陈被指导员的话深深打动:“没有哨兵的守卫,城市的安宁可能会被打破。多姿多彩的生活背后,离不开每个人的默默努力。”

又一次上了陈的岗哨,的内心平静了。他立志做“霓虹灯下的哨兵”,守护这份和平。陈鹏训练刻苦,他的训练成绩在中队里名列前茅。前段时间他荣幸的入党了。

在十中队,官兵们都有一种自觉意识: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发出光和热。

国旗班是十中队的一张“名片”。清晨的人民广场,迎着第一缕阳光,身着礼仪制服的升旗手们会准时升起五星红旗。

尽管王晓林是国旗班的一员,但他从未作为旗手站在国旗上。他的战位在9平米的地下控制室。一旦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王晓林在没有看到国旗的情况下,凭借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每秒都会升起国旗。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王晓林认真的背。

“你委屈吗?”王晓林的回答朴实无华:“有遗憾,但没有委屈。我们守护国旗,不是为了站在聚光灯下。”

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耐得住寂寞,坚守着最初的自然——

“好公司,世界。为什么?坚强的意志。为了人民,几十年来。拒绝腐蚀,永不沾……”当时,伴随着这首八连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传遍了全国。1982年,十中队接管了“南京路好八连”的勤务。杨泽南告诉记者,中队官兵牢记习主席的嘱托,继承了“霓虹灯下哨兵”的优良传统作风,赢得了驻地群众的好评。

热爱人民,帮助人民,不忘自己的根。从1982年开始,十中队官兵坚持定期到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在习主席回信的鼓舞下,官兵们不仅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形式,还带动驻地许多志愿者加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来。

春风得意,永不懈怠。驻扎在中心城区,中队训练场地有限,官兵发挥主观能动性。中队楼顶上,已经搭建了一个集格斗馆、装备场、健身房为一体的“空中训练场”。十中队的官兵经常在上级组织比武时获得金银。

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很多“摄影师”和“广播员”都把镜头对准了中队的执勤官兵。执勤时,战士何军的照片被群众发布到网上。185米的个头,帅气的脸庞,挺拔的军姿,让何军迅速登上热搜。

说起当时的情景,年轻士兵的脸“刷”的一下红了:“网友‘围观’都是因为这身打扮。”意外的“走红”让何军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每次训练,他都给自己“开小灶”;每次执勤前,他都反复检查自己的衣服;当群众求助时,他和他的同志们总是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

深夜,城市安然入眠,路灯下点缀着岗哨上的士兵。从空俯瞰,巨大建筑之间的岗哨只是一个微小的光点。但微光是温暖的,守护着和平与宁静。看着执勤官兵的站姿,记者坚信,新时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永远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来源:解放军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553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