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拼音(脾胃的拼音)

​牡蒿拼音Mǔ Hāo别名油蒿,油蒿,柴胡[湖南,广东]艾蒿。菊科蒿属植物,入药。开花前采收,夏季晒干。苦、甜、性平。主治:清热、凉血、解暑。用于感冒发烧、中暑

艾草的拼音(脾胃的拼音)插图

牡蒿

拼音Mǔ Hāo

别名油蒿,油蒿,柴胡[湖南,广东]

艾蒿。菊科蒿属植物,入药。开花前采收,夏季晒干。

苦、甜、性平。

主治:清热、凉血、解暑。用于感冒发烧、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和高血压;外用,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疖肿。

用量3 ~ 5元;外用,把鲜草捣碎,敷在患处。

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艾草的拼音(脾胃的拼音)插图(1)

牡蒿

拼音Mǔ Hāo

别名魏(诗经)、木虎(毛诗传)、七头蒿(唐本草)、麻辣菜(救荒本草)、补菜、铁菜子(民间常用药材汇编)、柴胡(陆川本草)、鸡矢藤(江西民间药材)油蒿、油蒿、远志草、艾蒿、雪中六子、老鸦青、油蒿、麻仁柴、鹅草(浙江民间药材)、艾蒿(湖南民间药材)、牛尾蒿、藜蒿

资料来源:Bielu

它来源于菊科植物油蒿的全草。夏天和秋天的时候,把整个草都拿出来晒干。

原始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60 ~ 90厘米。叶互生;茎中部以下的叶,基部楔形,先端羽状3裂,宽中裂片,羽状3裂;叶中部以上线形,全缘;叶子两边都是绿色的,无毛。花头呈圆锥花序排列,每个花头呈球形,直径约1.5毫米;总苞球形,有3-4枚苞片,外苞片小而椭圆形,内苞片椭圆形,背面中部绿色,边缘膜质;花托球形,有两性花和雌花,花冠管状;雌花位于花托外围,花冠中心只有一个雌蕊,柱头2裂;中心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围绕柱头;一个雌蕊,位于中心,有头状柱头。瘦果椭圆形,无毛。九月至十月开花。

栖息地生长在山坡,路边或荒地的部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四川两省。

干燥全草,圆柱形茎,直径1 ~ 3毫米,暗褐色或褐色表面;坚硬、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果肉。其余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为折断、卷曲、易碎、易脱落。花序黄绿色,苞片内可见数粒长方形褐色种子。有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包括香豆烯、乙酸法呢酯、石竹烯、三环伞花烃、β-葎草烯、ε-、δ-和γ-荭草烯;此外,还含有α-和β-蒎烯、莰烯、柠檬烯、1,8-桉树脑、哌啶酮、α-侧柏、胡椒基和β-波旁香叶烯。

药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提取物具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苦,微甜,性寒。

①别录:“苦、温、无毒。”

②纲要:“苦而微甜,性温无毒。”

③医林纲要:“苦干,冷干。”

④四川中医:“性平,味淡,无毒。”

主治:解表、清热杀虫。治疗感冒和体热、劳损咳嗽、潮热、婴儿营养不良、疟疾、口疮、疥疮和湿疹。

①别录:“补肌肤,益气养人。”

(2)纲目:“以滚汁服之,治阴肿。”

③《医林简编》:“治口疮,除疳积,除虫。”

④药材分类:“治伤寒胸痹,热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精中毒,出血。”

⑤陆川本草:“祛风解表,清热。治感冒,治热,治头疼。”

⑥江西民间草药:“小儿消化不良,肿块发热。”

⑦四川中医记载:“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对于咳嗽,不能小便。”

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或者捣碎果汁。外用:煎服,洗净。

①疟疾感冒发热的复方治疗:艾蒿一根,芦根一根。上菜前,将酒搅拌一分钟;用我填满某人的嘴。(海上名方)

②治女子出血:艾叶一两,母鸡一只。炖好后去渣吃鸡和汁。(闽东本草)

③治喉蛾:艾蒿鲜全草一两。切碎,用水煎服。(浙江常见民间草药)

④疥疮、湿疹的治疗:用油蒿汤冲洗患处。(浙江常见民间草药)

注意另一种变种植物,草木樨,也被用作药物。与油蒿的主要区别是叶片羽状深裂,裂片线形,裂片前部略宽或有深裂齿。分布在四川各地。

本品在上海、江苏、四川等地作为青蒿使者使用。参见“黄花蒿”。

摘自《中医词典》

艾草的拼音(脾胃的拼音)插图(2)

化学成分黄花蒿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其成分有月桂烯、对伞花烃、柠檬烯、紫苏烯、α-蒎烯、β-蒎烯(β-蒎烯莰烯、炉甘石烯、科帕烯、甲基丁香酚、萘[1])。从地上部分还分离出β-香树苷、三十烷酸、β-谷甾醇和豆甾醇混合物(β-谷甾醇δ豆甾醇)、7,8-二甲氧基香豆素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蒿属滨蒿内酯、茵陈素、8,4-二羟基-3,7,2-三甲氧基黄酮(8,4-二羟基-3,7,2-三甲氧基黄酮)、3,5-二羟基。5-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肉桂酸、对甲氧基苯甲酸、阿魏酸[2]和芹菜素、东莨菪素、6-8-二甲氧基香豆素(6,8-二甲氧基香豆素,异秦皮啶)[3]、茵陈素、茵陈素[4]、芹菜素-7-O-葡萄糖苷(4)

药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提取物具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处理杂质、残根、清洗。

苦味;微甜;性冷淡

清热的指示;凉血;排毒。主夏寒;肺结核潮热;咯血;婴儿营养不良;鼻出血;便血;崩溃;向下;黄疸性肝炎;丹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新鲜度加倍。外用:适量,水煎;或者捣碎的新鲜产品。

注意那些体弱怕冷的人;孕妇慎用。

每次讨论1。《名医别录》:补肌肤,益气养人。

2.《本草纲目》:取汁治阴肿。

3.医林精要:治口疮,除疳积,除虫蛀。

4.《分类药》:治伤寒胸痹,发热癫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精中毒,出血。

5.陆川本草:祛风解表清热。治疗感冒、发烧和头痛。

6.《江西民间草药》:小儿积食,疖子发热。

7.四川中医记载: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咳嗽、排尿、排便受阻。

《中华本草》节选

艾草的拼音(脾胃的拼音)插图(3)

艾草的拼音(脾胃的拼音)插图(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164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