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怎么发文章(苹果手机微博怎么发文章)

特约评论员刘早很多人可能都有被语文考试支配的“恐惧”。尤其是在阅读理解中,比如“概括主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色彩”、“作者想说明什么原因”,我总是猜错,不知

特约评论员刘早

很多人可能都有被语文考试支配的“恐惧”。尤其是在阅读理解中,比如“概括主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色彩”、“作者想说明什么原因”,我总是猜错,不知道作者在想什么。

当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标准答案是不管它是什么,不管它是不是充满了问号。但谁能想到,现在通讯技术提高了,学生也可以亲自找作者求证。

马上评|作家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其实很正常马上评|作家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其实很正常

这两天,北京东城初三期末语文考试,有一道阅读题节选自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少年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要求补写其中一位角色的内心活动。学生纷纷表示题目太难,于是到微博上向作者求助。这两天,在北京东城初三语文期末考试中,有一道阅读题,节选自作家巴尔盖·袁野的少年小说《乌兰齐木骑的孩子》,要求补充其中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说题目太难了,就去微博找作者帮忙。

作者也很搞笑。他直接拍下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这是他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是标准答案。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表达什么隐晦的意思,只是作者省略了这部分。

类似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7年高考浙江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问鱼的眼睛里有什么“奇怪的光”。同学们也很疑惑,纷纷向作者提问。作者也很疑惑,只好放了个鱼表情包,摊牌:这就是那盏奇怪的灯。

这是语文考试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想法的不是作者,而是认为作者有想法的提问者;作者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只有看完试卷,他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

说我也有进入考题的文章,有点“凡尔赛”。我自己也尝试过,不迷茫,但内心的戏没话题多是真的。比如某处突然转折,题目会问“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转折?”标准答案会很冠冕堂皇,但事实是,我在这里不拐弯抹角是编不出1200字的。

但是,我们不必怀疑语文考试的含金量。毕竟考试不同于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可以做到莫名其妙,但是考题需要量化考核,锻炼能力。你得找到文章中的标题,给学生制造一些“困难”,形成答案的统一解读。不然怎么考?

而且出题人引导学生“想太多”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作者来说,写作的地点往往是唾手可得的,但背后也有一些潜意识、文化背景、社会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的无意识,对于不熟悉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值得灵光一闪的地方。

比如赛义德的学术巨著《东方主义》,出发点就是作者在那些文学作品中不自觉地使用东方元素。这些作者大概没有什么刻意的意思,只是不自觉地把东方塑造成了一个“异质背景板”。赛义德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揭露了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理解其实是对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训练。说白了就是锤炼基本功。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基本功不扎实,所谓深刻的文学鉴赏是无从谈起的。

想想鲁迅先生说的“一株是枣树,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什么意思?这与作者创作的背景、文字的意义、思想的倾向有关...如果他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笑话,只会暴露他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的不足。“语无伦次,意无穷”不就是文学的趣味吗?

编辑:李沁宇图片编辑:胡

校对:刘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005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