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什么结构(亭是什么结构)

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以下简称BESIII合作组)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异常光核耦合问题,还观测到了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

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以下简称BESIII合作组)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异常光核耦合问题,还观测到了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振荡结构。近日,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相关综述文章评价这一成果为“精确测量了电子-正电子对湮灭为中子-反中子对的过程,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子内部,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结构”。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是可见物质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关于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困扰科学家20多年的光子-原子核相互作用之谜。1998年,FENICE实验首次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光子-中子相互作用强于光子-质子相互作用,这与夸克模型的预期不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更精确地测量原子核的电磁形状因子。然而,由于电中性中子很难在探测器中被探测到,相关的实验测量一直很匮乏。

BESIII合作组通过能量扫描的方法,在2.0GeV(十亿电子伏)到3.08GeV的能量范围内,研究了正负电子对到中子-反中子对的湮灭过程,实验组综合利用不同子探测器中中子和反中子的信息,有效提高了信噪比,利用100亿J/ψ介子数据精确标定了探测器中中子和反中子的探测效率和触发效率,从而获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中子电磁形状因子测量结果

与FENICE实验结果相比,BESIII合作组的平均测量精度提高了约30倍。结合BESIII合作组此前获得的质子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获得了光子-质子(中子)相互作用截面的比值。结果清楚地表明,光子-质子相互作用更强,验证了夸克模型的预期。

同时,实验团队还在中子电磁形状因子分布中观察到一种周期性振荡结构,揭示了核内未知的动力学机制。可能的解释包括末态散射效应和共振态干涉。(记者倪思杰)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杂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85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