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字旁起名(土字旁起名)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作为一个典型的符号,在古代,原本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在选择「名」和「字」时,都注意些什么?如何通过名字分辨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作为一个典型的符号,在古代,原本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在选择「名」和「字」时,都注意些什么?如何通过名字分辨人物的辈分和排名?除了“名”和“字”,为什么古人还有“数”?你知道小学的名字吗?

火字旁起名(土字旁起名)插图

古人的名字和文字有关。

“名”起源于氏族社会,《说文解字》说:“名是自称。从口到夕,夕,鬼,鬼不相见,故以口命名。”意思是你晚上看不见。见面时,你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告诉我们你是谁。这就是“名”的由来,来自于生活中区分你我他的现实需要。

古人为什么要区分“名”和“字”?《礼记·论谭公》云:“幼名,冠字。”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起名字,长辈或尊者可直呼其名。当男孩到了20岁,女孩到了15岁,就要举行成人礼,也就是加冕仪式和礼物。因为长大了要当父母,朋友之间不能直呼其名。因此,在成人礼上,长辈们要给他们另一个“词”,让他们的同龄人或后辈使用。

一般来说,单词和名字之间有一种有意义的联系。《白虎传名》云:“名之时,知其言,闻之时,知其名。”古人一般是用词义相近、互补、反义词等方法,根据名字来选词。以《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人物为例,如诸葛亮,字,义与明同义;魏延,字长,引申接近长的意思;鲁肃,字,苏与关系密切;黄盖,字公夫等。互补,如:孙权,字钟谋,权与谋相辅相成;周瑜,字,玉、金皆美玉;盘张、文爵、张爵、张爵为玉器、礼器;陈公、公台、公台、太台都是建筑。反之如:曹休,字文烈,休与烈相反。

在古代,名字和人物也可以表示辈分。先秦时期一般加“伯(孟)”、“中”、“蜀”、“吉”来表示兄弟子女。例如,以和钟为人物的孔子名列第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姓名或文字中使用相同的字或相同的偏旁部首,以表示同辈关系。比如明朝皇室,贵族不仅中间字一样,名字里基本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比如朱标和朱迪是“木”字,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和朱迪的儿子朱高炽是“火”字,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金”字,等等。《红楼梦》里贾宝玉这一代的名字基本都在玉字旁边,写的是斜王,比如竺稼、贾珍、贾琏、贾环、贾瑞等比贾宝玉年轻一辈的都是草书人物,比如贾蔷、贾芸、贾兰等。

中国第一套姓氏邮票于2004年在北京发行。新华社

古人过去常常在他们的名字是禁忌的时候开玩笑。

关于名字,中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禁忌。比如给孩子起名,《礼记·内则》说:“凡名,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士大夫之子,不敢与太子同姓。”这些都是违背圣洁的禁忌。但在封建社会,遇到与君主或长辈姓名相同的字或读音时,不能直呼其名,只好用一些方法来回避。这叫“忌讳”。

每当遇到需要避讳的词语时,可以使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兰亭集序》中“之所以每次访古都使人心情愉悦”中的“兰”字,写为“兰”是因为王羲之的曾祖父叫“王兰”,所以加了一个偏旁,以避忌讳;为了避免刘邦的忌讳,《汉书》中所有提到“国家”的地方都换成了“国家”。《诗经》中的“国体”原称先秦时期的“国体”。

秦汉以前的避讳制度比较粗糙,礼仪制度明确规定是耻辱。所谓不敬名,是指避免不了与君主或长辈的名字相近音的字。六朝以后,避讳制度逐渐严格,连不敬的名字也要避讳。比如东晋的姓于,就把“渔阳县”改成了“云阳县”。唐宋清时期禁忌极为盛行,禁忌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皇帝的名字,连先人、先贤如孔子、老子,还有个别长辈,都不得不忌讳。

其中,回避长辈的名字被称为家庭禁忌。“诗鬼”李贺害怕参加进士考试,因为他的父亲名叫金素,“金”的发音与“金”相同。尽管他才华横溢,却一无是处。“诗圣”杜甫一生创作了近3000首题材广泛的诗歌。但据说因为他母亲的名字叫海棠,他虽然在海棠闻名的四川生活了很多年,却从来没有写过海棠诗。在家庭禁忌中,晚辈不能直接说出与长辈同名的词,比如“讲道理”的“道”字。如果有长辈在场,他的名字恰好有“道”字,那么为了避免忌讳,就要谦虚地说:我不敢说。因为古人的这个忌讳,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有个叫冯导的人,他的公客讲《道德经》第一章,“道可说,然极真。”公客见陶如此多言,读之曰:“不敢言,甚不敢言。”一时的谣言。

学者们喜欢用“户主”作为他们的头衔。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给儿子取个好名字,不如给他女儿。”可见人们对命名的重视。除了名字和文字,与称呼有关的符号还有“好”、“发好”、“道好”。

“号”,又名谥号,生于东汉末年前后。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史称卧龙居士,这大概是最早的绰号。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喜欢给自己起名字,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或者表达某种情感。比如陶渊明在《五六先生传》里说他叫“五六先生”。唐朝以前,不流行“不”。唐宋以后,“不”之风越来越盛。

古人取名字,有的是按居住地来的。比如李白小时候住在四川青莲乡,所以取名青莲居士。苏轼,湖北黄州人,在东坡建有一室,取名东坡居士。北宋画家李,晚年隐居龙眠山,名龙眠居士;蒲松龄常去柳泉边采风,在柳泉居士。有的以志向命名,如“万卷书,千卷古铭,一琴一棋,一壶酒一老人”的“六十一岁俗人”欧阳修。

古代自称德才兼备,不做官不做官隐居的人,就是居士。文人雅士以这样的“居士”为名,可见他们对世俗社会的蔑视。在古代,除了地点、兴趣和“居士”之外,还有读书、志向、生日年龄、文学意境、形态特征、斋戒、尼姑庵、山人、儿子、道士、老人、老人等等。比如北宋黄庭坚的《山谷道士》,南宋陆游的《翁芳》,南宋杨万里的《成斋》等等。有的则没有后缀,如清代王夫之的《船山》、顾的《林挺》。

“法名”一般是佛教高僧取的名字。例如,弘毅大师的“弘毅”是一个法名。模仿道教佛教,还有一个道教的名字。《西游记》中提到的甄元子是道士的名字,虎力大仙、鹿力大仙、李阳大仙也是道士的名字。

一套以“百家姓”为主题的茶壶和玉瓶在上海诞生。张春海摄

“名”文化涉及很多学科。

除了用名字、字符、数字等称呼人之外。,历史上也有以地名(地名)敬称的人,如河东的柳宗元,世称刘合东;用官衔称呼别人。比如杜甫,以前是左拾遗,所以叫杜拾遗。其他人称,如范仲淹谥号,龚人称;等一下。这些往往是后人死后的尊称。

名字、文字、数字都是古代指代人的符号,其中最早出现的是“名”。“名”和宝宝名字、昵称、别名不一样。是正式的名字,做官或者入户口都要用“名”。“子”出现在成年礼中,是步入社会的标志。

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上,人的一生都是先有名气再有文字的。他们给自己起名字是为了表示谦虚,表示和对方比起来他们还没有经验。用言语相称称呼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暗示对方比自己见多识广。出身名门,身强体壮,有文字,但中年以后,就有数字了。“不”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作为代词,一般与人的生活环境、场所、兴趣爱好、志向以及对政治等事物的态度有关。是一个人在经历了一定的生活后,内心的表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语文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姓名文化所不具备的。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系主任)

主编:龚文字编辑:

来源:作者:赵云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671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