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大全(中国最美山水意境诗句)

作者:蔡阿聪(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清代吴起对谢灵运诗歌的评价是“有许多字要写,但没有对字的解释,也没有对意义的解释”(《诗选》卷十四)。批评者也大多指责谢石

作者:蔡阿聪(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清代吴起对谢灵运诗歌的评价是“有许多字要写,但没有对字的解释,也没有对意义的解释”(《诗选》卷十四)。批评者也大多指责谢石的雕琢骈文的风格和景、情、理不相容的弊病。而谢诗歌意境空阔悠远,风格雄浑豪放,为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所推崇。白居易的诗“大天海必关不住,草树不留”(《读谢灵运诗》),就是说谢的诗是宽、深、深、美的境界的统一。谢灵运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时融入了完整而遥远的时间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如《暮光之城》,开拓了诗歌的意境。比如《石壁还湖》中的云说“日暮气候变,山川含清辉”,“离谷尚早,入舟已晚”,浓缩了一天的缠绵,把气候变化、山川清明的细节描写变成了一个大的意境,也把表达出来的“物是轻的”、“物是合理的”。又如永嘉途中的“七里濑”,云:“心积秋晨,晨积展观光。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死于动荡的时代,但他以痛苦的方式旅行。浅水潺潺,夕阳照山色。林中尽废,鸟啼。”时间也是从秋晨写到日落,从而给寄寓诗人悲凉的秋色以开阔的意境,既渲染了悲凉的情怀,又使诗的境界不致狭窄,与后世借用历代先贤阐释自己的“大时间空意识相一致。比如《夜出西射堂》的其余部分是这样的:“晨霜枫叶红,夕雾阴。“《宿石门岩》云:“到园中歇,恐霜。我呆在云里,上个月得到了这块石头。“同理,简洁省时的文字,写出了朝夕的观光和风景,使诗人精细的趣味和隐秘的发挥,有了博大精深的意境。诗人对这一瞬间空的意识甚至延伸到很多天,甚至一年四季。如《夜石关亭》:“随山千里,浮流十日。“《读书学习》:“春已停,池塘幽。红被过隧道,绿被初浅深...春天太晚了,夏天也太晚了。”“登上庐山之巅,遥望群山”:“不能长时间不登山。但是,如果你想隐藏你的模糊,你会回到完整的圈子...昼夜会遮挡日月,冬夏会有霜雪。“不只是夜晚,甚至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到头。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物空的扩大,使诗的意境更广更远,情感更深。

其次,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方位词的频繁使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比如诗人在《登永嘉绿山》中,写的是绿山幽静秀丽的景色,其中说“近西为月初,疑东为落日”,指身处深山密林,没有明确的方向,误以为初升月在西,夕阳在东;西方和东方意象的出现,无疑为精细的景物描写注入了一个大的轮廓。《江中孤岛》开篇就说“江南倦,江北飘零”,为江中孤岛风光的描写提供了大背景,注入了宏大感。《天南树园激流种树》中的景物是铺陈罗列出来的,但“布施倚北丘,开南河之门”这两句话,却让诗人对隐居的天南树园的景物有了广阔而悠远的视野;它不仅使诗人的隐居变得有趣,而且与物我合一、超越生死的大境界的最终表达融为一体。《登高树石谷山》中的“左宽,右窄”,《泛舟仙岩》中的“远岚疑秃鹫岭,浪近鲸河”等也是如此。无论是对诗歌景观的发展,还是对深层情感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诗人对景观的细致描写就不会狭隘。

第三,量词的有意使用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具有瑰丽境界和深刻情感内涵的主要原因。比如《新安至桐庐口第一程》这首诗,写在去永嘉县城的路上,写景之前就说:“不出千里,便有百代之意。“意思是说,不行千里,就不能理解古人的远游之意。这句话赋予了沿途的景物崇高的英气。”游岭门山》:“千山不同,诸山不同。“形容灵门山,非常壮观。《石狮山》中的诗人对索琪的风景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千年徒然,千年辉煌”这两句话,意思是水之辽阔,山之高远,千年如是。不是一天,充满了诗人的无限遐想和深情!再如“千顷远堤,千里长流泻”(《白石下走田》),“渡海陵三山,游湘历九角”(《第一石城》)等。,都是大小品,为诗中哪怕是琐碎的描写和“生活写作”这种停滞不前的语言注入了伟大的气息,并带动它们共同形成。

最后,超越时间空乃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的引入,也增添了谢灵运山水诗的深刻境界和情感内涵。比如《携红石游航海海》,写于靖平元年(423)初夏。前半段描写了红石美景和诗人的东海之行,接着说:“钟廉轻于齐群,子谋近于魏阙。缺乏名与德,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忽略不计。请附上官方声明,最后谢谢。”游历东海的诗人,想起了陆忠廉的功勋,躲进了大海,想起了“江海之上,唯阙之下”的孙中山公子,有褒有贬。他还称赞太公“先伐直树,先竭枯井”,“成者坠,成者败”(见《庄子·山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虽然诗的后半部分是抒情推理,但似乎与诗的前半部分的景物书写是割裂的。而古人的形象总是活跃在诗人的脑海中(或触及景物),自然影响了他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增加了他的主观情感色彩,从而既使诗意与景物相感,又使眼前的景物进入了超越时间空的伟大境界。再比如《初上郡》,写于靖平元年(423年)秋。诗的开头就批评西汉的彭宣、薛广德辞职太晚,西汉的龚宇辞职不坚决。然后,诗人写到了周仁,一个尽其所能的历史学家。他叫司马相如,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不崇尚官阶,东汉隐居,喜游名山,历史悠久。诗人找到了圣贤的归属感。也正是在这种心境下,诗人随后在挂冠、隐退、畅游山川的时候,极力渲染那美丽非凡的景色。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抒情和后半部分的风景是分不开的。没有前半句的理性思考,就没有诗后半句的美。他在《东方之路》中说:“处处有古,心赞赏高。”典型地表现出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时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氛围。他的游览和山水是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相互交融,也是眼前的山水,从而使他的山水诗意境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空的、宏大而悠远的艺术特征。不像后世很多山水诗,而是眼前景物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批评他的山水诗、景物、情与理是相互割裂、不融合的,是不准确的。

与此相关,谢灵运在归隐中对灵异现象和神话故事的渲染,也赋予了他的山水以神秘的魅力和悠远的境界。比如《石室山》写的是春天的一个清晨,诗人乘船去石室山。描述完石狮山泉的奇景,他有一种千年的遐想,说:“没什么远的,但我一直很佩服乔的提升。精神境界藏久了,比如用心付出。合欢不可说,采香作寒带。”美丽的风景引发了诗人早期对神仙或童话的崇拜,这驱使他寻求并享受美丽的风景。两者密不可分。传说仙人赋予了山水一种超越时间空的虚幻色彩,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再比如《爬江心孤岛》《入栗鹏湖口》。前者写到“云与日同辉,水与清鲜同辉”的美景后,诗中云:“精神的东西是无法欣赏的,但谁又能说真话呢?”想象一下昆山,缅甸的中间边缘。新安时期刚开始,你要养生一年。”后晋诗人在去临川的途中,从长江进入栗鹏湖的入海口,沿途奇遇和美景。最后,他说:“鬼神是稀有而奇特的,鬼神是秘密的。为了这天翻地覆、并非一无所知的一切,我演奏了《千》曲。作千里曲。永远不要错过内森。“两首诗还写的是山水风光,触动了诗人对灵物和神仙的幻想,从而将沿途的旅行和眼前的风景引向了一个无限想象的时间空。这也是谢灵运山水诗中典型的表现模式。

另外,谢灵运在诗歌中对老庄佛学的善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过瞿溪山吃僧》、《诗比利养精舍诗》,前者描写了秃鹫净土与大乘智慧苦分三界,与开篇所写的瞿溪山幽雅意境和僧人简朴生活融为一体;后者的美景也与诗人开明的生活融为一体。因为老庄佛教中有很多灵异人物的故事和传说,谢灵运喜欢将其引入诗词中,这也为眼前的风景增添了一层灵异色彩。

谢灵运是武义之子,纵欲无度,行事多正道。深受玄佛思想的影响,加上乐山水情官场的失意,他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恢弘的气势,创作出瑰丽、深邃、厚重的山水诗,对自然山水的勾勒饶有兴趣,思想深刻,想象丰富。

光明日报(2022年08月29日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529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