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

1917年8月23日,一个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年轻人写了一本书,用书信与好友黎锦熙沟通救国救民的道路和道理。他泼墨,在稿纸上倾吐心声,思绪从身边的大小地方飞到了

1917年8月23日,一个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年轻人写了一本书,用书信与好友黎锦熙沟通救国救民的道路和道理。

他泼墨,在稿纸上倾吐心声,思绪从身边的大小地方飞到了神州大地。

辛亥革命爆发以来,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民主共和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爱国志士走上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

想到新中国的辉煌未来,回忆起同治中兴第一任大臣曾国藩,这位给挚友写信的年轻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信笺上写道:

“愚居邻,唯奉曾文正”。

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他和曾国藩都是著名的湖南人。

奇怪的是,毛主席早年表示过对曾国藩的认可,称赞过,但晚年态度有所转变,很少提到曾国藩。为什么?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

曾国藩画像曾国藩画像

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就要从曾国藩和毛泽东这两位湖南名人说起。

同为湖南人,青年毛泽东推崇曾国藩

在湖南历史上,有两位人物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他们是清末封建统治的维护者曾国藩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曾国藩生于清末。他从政的时候,官场风气又脏又烂。道光年间考中科举的曾国藩,原名曾子澄,入翰林院后改名“郭范”。

所谓“国臣”,隐藏着“报国为屏障”、报效祖国的意思。入朝为官的曾国藩雄心勃勃,拉开了自己官场的序幕。

进入清廷后,曾国藩在朝中勤政,官位不断升迁。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官职“由四级升至两级,超过四级”。

曾国藩做官的时候,在朝中积累了不少人脉。但他心里还是有一种挫败感,官场的污浊氛围让他心生怨恨。这种心态可以从他的诗中看出:

“设阁非吉安之日,无张瑜人才媚天下”。

曾国藩在诗中自称既没有西汉名臣汲黯那样敢言敢谏的气节,也没有西汉名臣张瑜那样的阿谀奉承。

清朝也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封建剥削的压迫使人民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掀起了反清起义的高潮。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1)

清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清末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

起义的火焰在全国各地燃起,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清朝还面临着外敌入侵,帝国列强觊觎的旧中国正在争夺清朝的疆土。清朝不仅陷入平定义军的困境,还面临列强侵占中国的危机。

1840年,英国用一枚大炮弹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战败的清政府支付了征地补偿费,签订了《南京条约》等条约。

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逐渐被削弱,也给旧中国带来耻辱,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正是在晚清为官的曾国藩面临无数内忧外患和危机的时代。清朝处于风雨飘摇的环境中,农民起义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在这种环境下,曾国藩立志报国,投身于力挽狂澜的事业。

作为一个官员,为皇帝服务,为人民服务,曾国藩认为做官要有五样东西:“身、心、眼、手、口”。

他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治国内涵,并务实地向世界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他被任命为副团练部长。

太平天国军入湘,他在湖南捧团练,带出一批忠臣。

在曾国藩的统治下,他培养的湘军勤于练兵,严守军规,湘军逐渐崛起。这支队伍确立了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外敌入侵时,曾国藩亲眼目睹了外敌船只和枪炮的威力。他重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军事和技术,把旧中国推向了自救之路。

在内忧外患重重的清朝背景下,曾国藩以天下为己任,名留青史,在家乡湖南德高望重。

毛泽东十几岁时,就沉浸在崇拜和学习曾国藩的风气中。近代很多名人都推崇曾国藩,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就是其中之一。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2)

梁启超梁启超

梁启超号召梁启超国民以曾国藩为楷模,发动“新民”运动,主张以曾国藩的言行教育学生。

毛泽东在湘求学时,他的老师杨昌济曾对曾国藩的著述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主张人们以曾国藩为榜样,学习他艰苦朴素的学风。

在杨昌济的日记《大华斋日记》中,他对毛泽东大加赞赏,称毛泽东的“优秀资历极为难得”。为了鼓励毛泽东,杨昌济用曾国藩等人来教育他:“以曾盛迪、梁任公为榜样,鼓励他”。

在老师的指导下,年轻的毛泽东阅读了曾国藩家书等著作,从曾国藩的实践知识中汲取营养。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3)

杨昌济杨昌济

在毛泽东早期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引用了曾国藩的观点,如“自省内求”。

曾国藩的影子也出现在毛泽东早期写给别人的信中。如他在1915年8月给萧子升的信中说:“尝程子之谚,读曾巩之书,溯孔子、周公之教……”这些名人的思想启发了毛泽东。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4)

求学时期的毛泽东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毛泽东对曾国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国藩作为清朝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立志报国保家,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扶大厦于死地。

在曾国藩的青年时代,毛泽东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一封信中写道:“愚公作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只为曾文正效力,看着他收拾洪阳之战,就完满了。让今天的人换个位置,能像他们一样完美吗?”

曾国藩的治国形象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毛泽东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在特定的视角下,毛泽东看到了曾国藩的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年轻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晚年,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视野的开阔,毛泽东对曾国藩的感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时代发展中,毛泽东对曾国藩感情的变化

外敌入侵激起了人们血液中流淌的爱国情怀。面对外国列强的傲慢,面对清朝的妥协,面对自己领土和主权的破坏,爱国者不甘沉沦,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保家卫国的浪潮汹涌而来。

1911年夏,湖南、湖北等省爆发护路运动,拉开了清朝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抗的序幕。十月爆发的武昌起义以武装暴动的形式将革命推向高潮,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看到毛泽东“才华横溢”的杨昌济,以梁启超、曾国藩为榜样鼓励他,希望毛泽东能效法前辈,积极入世。

毛泽东于1914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充满热情。

正如他在《沁园春·长沙》诗中所说:“指点江山,勉励文笔,化泥土为万户侯”,他和许多青年才俊一起,走上了改造旧中国的道路。

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布推翻俄国临时政府。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5)

列宁列宁

推翻临时政府后,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传播到中国,给毛泽东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与政治接轨之前,曾国藩的观点影响了毛泽东的成长,曾国藩的一些思想被毛泽东挖掘出来。

传统儒家中,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修身、治国、平天下”。积极做学问和研究是“修身”之本。

毛泽东曾说,“第一,如果你选择了一本书,你的书就会孕育一群人,拥抱一切。摇一摇就放在枝头,唱一唱就跳舞。如果是书的话,曾的‘杂钞’还是挺常见的。”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6)

《经史百家杂钞》经典史上的百种杂钞

所谓曾家的《杂注》,指的是曾国藩篡写的《经史杂注百则》。毛泽东不仅肯定了此书,还借鉴了曾国藩的学术经验。

然而,毛泽东对曾国藩的钦佩并没有完全被接受。他“取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学术研究上肯定了曾国藩,但在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上却“抛弃”了曾国藩。

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尽管曾国藩的思想和行为激励着毛泽东,但毛泽东对曾国藩的感情却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曾国藩作为封建统治下的臣子,继承了传统文化,他的生活和境遇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统治权力落入一家之手,臣子听命于皇帝,所以他的行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曾国藩在仕途上除了练兵湘军、开展洋务运动外,还遭遇了“天津教案”的冲击。

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提拔曾国藩为直隶总督。在任期间,曾国藩奉命赴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7)

“天津教案”原发地,天津望海楼教堂“天津教案”起源于天津望海楼教会。

事件发生在1870年5月,当时“天津舆论哗然,侵略势力横行,政府政见摇摆不定”。对曾国藩来说,这件事非常棘手。

最终,曾国藩处死多名天津市民,放逐25人,罢免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赔偿洋人损失40.2万余元。

曾国藩的处理引起舆论轩然大波。同僚的冷嘲热讽,百姓的声讨,让曾国藩名誉扫地。

那时,旧中国在实力上不如外国列强。曾国藩权衡国家利益,杜绝叛乱以确保国家稳定,不得已而为之。

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曾国藩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有保家卫国的光辉,也有忍辱求和平的污点。因此,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曾国藩的思想和行动,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泽东投身革命,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抗击外敌和解放民族的事业奔走呼号。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少提及曾国藩的事迹。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学时,提到了曾国藩和洪秀全。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8)

洪秀全塑像洪秀全雕像

洪秀全是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将洪秀全与曾国藩相提并论: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儒家,提倡天主教,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用这种方法放他出来,洪秀全的方法是错误的”。

曾国藩更了解国情和民心。作为清朝统治的捍卫者,他率领湘军打败了农民军。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对曾国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曾国藩维护封建统治,跑在挽救清朝统治的道路上。他无疑是捍卫封建统治的“中流砥柱”。

在这次广州讲学中,毛泽东把农村阶级分为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和自耕农,而曾国藩是“湖南地主代表”。

经过多年的锤炼,毛泽东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阐述了曾国藩,展示了他令人钦佩的地方,也指出了曾国藩的政治立场和行动与历史进步背道而驰的事实。

毛泽东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的政治立场和行动自然是站在历史进步的对立面,但他毕竟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复杂人物……”。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9)

毛泽东还指出,“近代中国人,尤其是湖南人,从达官贵人、仁人志士到青年学生,大都钦佩曾国藩这位学者兼带兵做事”。

与年轻时对曾国藩相对纯粹的敬仰不同,晚年的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认知更加广泛,感情也更加复杂。

他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鼓舞,知识渊博,学识渊博。他不再局限于赞美曾国藩。

其实党内同志对曾国藩也有辩证的看法。

辩证看待,认为曾国藩有可取之处

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在回忆刘伯承元帅时,谈到了刘伯承对曾国藩书信的看法。曾国藩从青年时代到去世,留下了许多书信,反映了自己对为人父母、为人处世的看法。

他的家书反映了曾国藩的学术造诣和人格品质。比如曾国藩讲毅力的时候,曾经说过“只不过是磨练出一个英雄,你就成功如玉了。”

刘伯承有一次问薄一波有没有看过曾国藩的家书。刘帅还表达了对曾国藩及其家书的看法:“这种‘曾郑文功’虽不可取,但不要因为别人而浪费文字。他的家书也不全是腐败学者的观点,我觉得其中有些还是可以借鉴的。”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10)

刘伯承对曾国藩及其家书保持着辩证的观点,他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共产党高级干部对曾国藩的普遍认知。

在领导国家走出动荡局面的过程中,毛泽东也批判地继承了曾国藩的思想。

曾国藩的一大功绩就是湘军的团训。在时局大变的历史背景下,他保持了对先进武器的认可和敬畏,但在他的军事思想中,先进武器并不是影响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曾国藩曾说:“虽然炸船有利可图,军队必胜,但负责的是人,不是器”(出自《曾郑文全集》)。曾国藩没有忽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

参军的时候,好的将军和勇敢的人是同一个敌人,在战场上和敌人一起战斗。将军们的军事谋略和士兵们顽强的战斗精神会对战争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11)

毛泽东也有类似的观点。所谓“兵民是胜利之本”,肯定了人民在革命和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人民可以创造历史,影响历史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讲话中提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这个观点和曾国藩“人不是物”的观点是一致的。

受恩师教诲和民族精神影响的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曾国藩的思想,认同曾国藩的军事战略观和为人处世观。

尤其是年轻的毛泽东,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吸收了曾国藩的思想精华,早年对曾国藩赞誉有加。

那为什么毛泽东对曾国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感情变得更加复杂呢?

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有着守旧的一面。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他肩负着捍卫封建统治的历史使命,站在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是时代的引领者。他们顺应时代发展,与曾国藩背道而驰。他们的政治立场和行动与曾国藩明显不同。

曾国藩为清朝的统治辩护。在清朝统治逐渐衰落的晚清,他恪守本分,挽救了性命攸关的清朝,甚至做出了与外敌媾和的举动。他并不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因此,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全盘接受曾国藩的言行举止,而是选择了批判地、有选择地继承,吸收其行为和思想的精华,从中提取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有利因素。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12)

与年轻时读书求知不同,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肩负着领导人民抗击外敌、建设新中国的重任。他的视角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而是需要解决长期革命斗争中在革命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挑战。

曾国藩的形象不再是清朝的伟人,也不再是提供思想启发的湖南名人。毛泽东对曾国藩的看法已经从曾国藩的学识和品行扩展到他的政治立场和行为。

毛泽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远见,总能理性地分析问题的本质。他没有抛弃所谓“小人”的优点,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加以运用。

从政治和阶级立场来看,曾国藩最终"扑灭"了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封建地主的地位和利益,而毛泽东等人却想创建一个新中国,把人民从泥淖中拯救出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曾国藩是一个有一定复杂性的人。一方面,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阶级是直接剥削农民的最强大的特殊阶级。曾国藩固守封建传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是阻挡中国近代史前进的关键人物。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人物)插图(13)

列阵陈兵、举着旗帜的湘军士兵陈冰、湘军士兵举着旗帜。

另一方面,曾国藩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能够审时度势,在外敌入侵时看到外军尖兵和尖枪的威力,主张变革,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思想上寻求变革,为中国传统注入新的因素。

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曾国藩并没有完全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仍然忠于封建君主,囿于封建制度,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

对于曾国藩这个“复杂”的人,毛泽东一方面借鉴和学习他的思想,并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灵活运用,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另一方面,毛泽东对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既不接受曾国藩这个人,也不简单地片面肯定或否定曾国藩。

与曾国藩相比,毛泽东等人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潮流。随着清朝的覆灭,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封建制度的枷锁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政治立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从整体上看,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认识有青年时期和晚年的差异,这源于其思想和经历的变化。曾国藩在做人读书、带兵做事方面有一些可取之处,使他在“近代中国人,尤其是湖南人”中备受推崇。

然而,曾国藩所捍卫的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曾国藩救清、镇压农民起义的做法,已经成为违背历史进步的事实。

晚年的毛主席并没有像年轻时那样经常提到曾国藩,而是给了他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价。

从曾国藩的“复杂性”出发,毛泽东肯定了他的能力,但也指出他的政治立场和行动站在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31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