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的博客(方舟子微博账号被注销)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会有超越一个时代的人。他们可能行为怪异,在人群中玩游戏,或者力挽狂澜回到过去或者乱世继续,等等。从今天开始,让肖鑫带你去欣赏这个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会有超越一个时代的人。他们可能行为怪异,在人群中玩游戏,或者力挽狂澜回到过去或者乱世继续,等等。从今天开始,让肖鑫带你去欣赏这个世界上出现的许多奇迹。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有争议的神器——地震仪。说到地动仪,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动仪的发明者。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东汉的张衡。张衡是个伟人,不仅是因为我们后世神灵的需要,更是因为在古代。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有一本叶凡写的专门记录张衡生平的张衡传。历史上有名,在二十四中,足以说明张衡的历史地位。

张衡,东汉人,生于南阳Xi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从小来到京师,学商道,学五经六艺,文武双全,却又从容淡定。他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名人。听到他的名声后,政府多次聘请他就职,但他都拒绝了。因为不喜欢当时的奢靡之风,所以模仿班固的《两京赋》,写了一首《两京赋》,讽刺和劝诫世人。

除了读书,张衡还非常擅长巧造,尤其是在阴阳五行、天文星象等方面。安帝听说后,用礼物招张衡为大夫,然后提拔他求教。之后,张衡苦心钻研阴阳之妙,终于创造了浑天仪,留下了《灵仙》、《转壶论》等著作。杨家元年,张衡创造了我们今天的主角——侯丰地动仪。

据历史记载:

它由纯铜制成,直径八英尺,覆盖并凸起,形状像一个酒雕像,并装饰有山龟,鸟类和野兽的印章字符。中间全是列,边上八车道,发动机熄火。外有八龙,首有青铜丸,下有蛤蟆,口中有蛤蟆。其齿巧制,皆藏于尊中,覆盖透彻无边。地动则尊撼龙,机吐丸,蟾取之。声音很激动,服务员也察觉到了。虽然易龙开始了,但七歌没有动,寻找它的方面是地震在哪里。考东西真是巧了。从书上看,里面什么都没有。尝一龙之机而不觉,京师学者怪其不在。过了几天,帖子到了,陇西地震,大家都拿了。从那时起,它就是史馆记录地震的地方。

地动仪是纯铜做的,直径八尺,也就是184cm-192cm。顶部有盖子,像酒桶一样,外面装饰有龟、鸟、兽,里面有象鼻和八根辅助杆,与机械装置配合。外面有八个龙头,嘴里衔着铜珠。每一个龙头下,都有一只张着嘴抓珠子的蛤蟆。仪器所有的技术设计都藏在里面,外面看起来透彻无缝。如果有地震,它会摇龙的头,龙嘴里的珠子会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响声。提醒旁边的服务员。一颗龙珠的掉落不会牵扯到其他七颗龙头。只要看清楚龙头的位置就能知道地震的位置。检查后没有错误。

有一次,一个龙头掉了一颗珠子,周围的人都没感觉到地震。北京的官员感到惊讶的是,它没有任何预警就下跌了。但是过了几天,陇西快马新闻,陇西地震,让大家觉得真的很神秘,很准确。从那以后,官员们被允许观察它的动向。

但就是这样一个古人智慧的结晶。东汉末年,董卓在北京大乱。

1952年《人民画报》发表了一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地动仪的结构和原理。从此,这一古老智慧的结晶被人们所重视。次年,邮电部发行了“伟大祖国”系列邮票,地动仪的形象随信件出海,为世人所熟知。

地震学之父米尔恩在著作中高度赞扬了张衡的地动仪。人们认为它启发了现代地震仪器,它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并在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举行了一次庄严的展览。旁边的玻璃柜里是美国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

地动仪是当时中国人的骄傲,国家地震局将其视为局徽。教育部将其编入中小学教材。"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人们沉浸在文明的光辉中。

但是好景不长。

1988年,地震仪应邀在日本奈良展出。巧的是,有人问他能不能演示一下仪器。更巧的是,当时的工作人员用木棍将龙口的珠子拔了出来。从此,对地动仪的怀疑开始在各国学术界蔓延。

2005年,方在其博客中质疑地动仪的真实性。很快,争议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出现了。很多人突然发现地动仪是假的。这个环游世界的地动仪确实是现代仿制的。历史上的地动仪去哪了?

这要追溯到我们熟悉的一段历史。东汉末年,董卓焚毁千年古城洛阳,放火烧城。而地动仪所在的灵台也不能幸免,连皇帝大臣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府邸。谁会在乎一个测量地震的仪器?

1951年,学者王振铎设计了以“立杆”为核心的地动仪模型。地震发生时,中间的立柱会倒下,导致龙珠掉落。

方舟子的博客(方舟子微博账号被注销)插图

但是这个机器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排除其他震动的影响。简单来说,它不能像书中记载的那样确定来源的方向。甚至有学者说“一块肉从梁上掉下来,比它还有用。”除了王振铎,世界各国的其他科学家也研究过“竖杆”地动仪,可惜都克服不了种种难题。

这也加重了人们对他的怀疑。“以今天的技术,为什么不能重现当时的实物?”

(题外话,这也不是不可能。除了这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至今仍不能完美再现。)

方的博客最后写道,“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只是复原模型一样的摆设。”

有好几年,学者冯瑞站在灵台的废墟上,环顾着废墟,想起了他学生时代美国导师的一句话,“中国人都爱喝酒吗?难怪你的地震仪像个酒桶”。2003年,再次进行了地动仪的修复工作。冯锐接受了学界普遍认为“竖杆”无法实现书中地动仪功能的观点,于是将目光投向了“钟摆原理”

方舟子的博客(方舟子微博账号被注销)插图(1)

简单来说,就是觉得本来竖立在地上的东西就应该挂起来,这是不相似的。汉代也出现了类似的装置,但当时的人们把它们当作乐器,也就是编钟。

2005年,冯锐带着他的团队设计了一套基于“钟摆”原理的地震仪,在7天时间里,在强干扰的条件下,零误差通过测试。2009年,这台地震仪在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重新展出。

然而,5年后,地动仪的内容被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经过推测,应该是钟摆的设计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质疑的人认为所有的柱子都不应该是下垂的。(没想到搞科研设计的都去钻历史人文的空子了)。

但就在最近,国家天文台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研究所胡宁生研制了一种垂直柱地动仪。专家组也认可了胡宁生的设计,从力学原理上肯定了他设计的正确性,解决了来源无法确定的问题。

说说你的感受。

认真搞科研没错,但为什么来得这么快?看一看时间和人。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不惜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是最讽刺的事。我们这边把地动仪从课本上删掉了,否定了。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国韩国将地动仪印在了他们的硬币上。

我们的教科书是可以接受的。哥白尼说日心说被烧死了(其实烧死的是他的学生)。爱迪生用镜子帮助女性分娩(现实中不可行)。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故意忘记晚年,沉迷于炼金术和神学)却无法接受一个张衡或者一个地动仪。

中国人要自信。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自信?借用辜鸿铭先生的一句话,“我的辫子是有形的,我戴在头上。你的辫子是看不见的,藏在我心里。”什么时候才能剪掉心中的辫子?希望在未来,我们的下一代,心里也能有这根看不见的辫子。面对外界的质疑你可以昂首挺胸。再次大放光彩。

我是肖鑫,一个喜欢历史,偶尔会讲故事的人。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一下,以后更新的时候会有提醒。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帮我点亮我的爱,分享转发他们。谢谢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167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