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

王岳川教授王岳川教授《中庸》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王岳川中庸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实践标准。在中国古代,“中庸”被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至德”和“中和”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

王岳川教授王岳川教授

《中庸》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

王岳川

中庸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实践标准。在中国古代,“中庸”被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至德”和“中和”。但在近代中国,却被视为折中主义和自保主义,受到质疑和批判。当代学者以更加平和的学术姿态和全球化背景下东方文化身份重构的新视野,重新审视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1]正是基于这种辩证统一、多元开放的学术研究态度,使得当代中国学术界对中庸的研究更加科学理性。中庸的各个维度及其隐藏的深刻含义,逐渐得到中国学术界和国际汉学家的关注。[2]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1)

应该说《中庸》是四书中最难的一本书,它的三十三章各有精彩。在历史与纵横交错的结合上,通过探索个体身心修养的维度,将外物与天地大道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实践性。对此,朱总结说:“他的书以一个合理的陈述开始,把一切分散在中间,最后复合成一个合理的陈述。让它去,让它去;放手吧,放手吧。它的味道无穷无尽,而且都很实用。好的读者,如果他们玩绳子,将终身使用它们,而那些不能做到这一切的人。”[3]叶秀山认为:“以中庸为道,从自己(身、中)入手,对自己诚实,坚守自己的本性(平庸)。这个命运的本质已经和另一个有了关系。没有另一个,你的本性就会变成空洞。中和意味着还有另一个。我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所以有问题。中、中、中,还有中(去音)缺(去音)的问题。”[4]这些观点无疑具有相当的合法性。

中庸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他重要范畴形成了一个话语体系,如“固守中道”、[5]“走中道”、[6]“中道”、[7]“为中道”、“中和”第一,“天命指性,自发性指道,修道指教”。《中庸》开篇讨论性、命、道、教、和。从天地自然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应该落实到对人的教育上。人的教导就是要谨慎,谨慎会导致中和。【11】一旦达到中和,“天之位不善,万物育之”——天地万物自然各就其位,万物欣欣向荣。这种依自然而发展的秩序,既是古代的秩序,也是今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秩序的思想基础。等。,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体修养和中国文化和谐精神的延续。可以说,中庸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而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中庸》以《易经》为基础,强调天地开发教育的民本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为民”。扩展一下,中庸重视万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遵循天地规律,在适度、平衡、有序、中庸、规律、和谐中得到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扩张。第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坚持自己的想法,但行为中庸。“小人反对中庸”,但是小人很霸道,很偏激,很暴力,很极端,做的事情往往很有破坏性。在当今世界倡导的建设性、平等和公平的文化对话中,不难看到节制、宽容和平衡的精神。纵观《中庸》一书,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论述,代表了《中庸》思想的精神和历史穿透力及当代意义。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2)[8]

[9]

[10]

第三,“天下各国皆可平等,爵位可辞,刀刃可打,中庸之道不可无”。治理好国家很难,被贵族排斥,被强者对义人宽宏大量,但相对于中庸之道还不是最难的。人可以一下子举起几百斤,但是要水平举起一个玻璃杯半天都很难。由此可见,不偏不倚、持之以恒的中庸之道是最难的。难点在于日常坚持,终身坚持,永恒坚持。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3)

第四,“君子常乐”。君子“不怨天地,不等人”。绅士从问自己问题开始。他不推委,也不把自己的缺点错误推给别人。于是他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巨大乐趣和心灵的成长。

第五,君子不拒小物,所以“行远者必从之”,“爬得高者必自卑”。微小恰好是人上云最重要的过程,没有微小,人最终还是会停留在原地。而且《易经》中的双鱼图已经表明,小势力诞生于对立最强大的时刻,在小中庸平衡的发展中,必然有广阔的未来境界。

第六,君子重视知行合一。“博学多闻,仔细提问,仔细思考,明辨是非”,还要加上“忠信”。前面的学习、质疑、思考、辨析都属于认识论,只有实践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践。

第七,君子通过对立互补获得新的精神维度。“君子敬德而求知,广而精微,极明而中庸。故知新事暖,敬礼诚。”君子既从内在发扬自己的美德,又从外在发扬自己求知探索的精神;不仅做了最广泛最崇高的探究,也做了最精细的探索;这样的人,如果既做到了最高明的思维,又做到了最中庸的待人之道,就可以称之为君子。

第八,君子不愚忠。“国有路,其言足矣;国家没有办法,沉默就够了。”君子守己,让知识代代相传,有益于后代。

第九,君子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因为孔子说,夏商周三代“我随周朝”,“随周朝”不是复古,而是符合时代的规范和原则。

第十,坚持得到“诚”,因为“君子之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教化天下。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4)

中庸强调要用中庸之道来治理一切国家,以达到和平与和谐。中庸的主要原则是自学、忠诚、宽容和真诚。虽然学究气的话很多,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剥去这些话和制度的局限,其文化精神的内核还是相当合理的。换句话说,透过历史的云雾,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化精神的深层共鸣。

进一步考察中国儒学的历史命运,无疑对理解《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儒家思想传播了2500多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考察《中庸》在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需要考察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和问题,包括《中庸》在内;

在时代的发展中修正和改变儒学的谱系。在儒学诞生之时,儒学从一个专业的礼仪团体转变为一个学术教育团体,在学术背景下创造了一个私人的局面。孔子全力以赴推广儒家思想,却处境艰难——他满世界跑,饿了蔡晨十三年,但孔子真正在政治上得到重用,推行自己学说的机会却很少。孔子背后的儒学分为八个部分。

战国时期的荀子并没有把儒家视为铁板一块。相反,他把“儒生”按性格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类。人们相信“如果人们用俗人做他们的主人,国家就会灭亡;若用俗儒,则国必存尽;以儒雅,国安千倍;如果你用一个大学者,将会花费你一百英里。未来三年,天下一家,诸侯为臣。如果你用一万次国家,你会做出错误的决定。”[12]这种区分超越了孔子和《中庸》中的君子小人二分法,在儒家内部把儒生从低到高分为四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在过去就有了长久的稳定性,儒家思想也没有永远成为中国的中心意识形态。事实上,“独尊”儒学在政治主张和理论形态上都偏离了孔子儒学的本来面目。更何况,对儒家的唯一尊崇,只是大体上确定了儒家成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的基础,其他学派并没有被废除。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5)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武帝宣帝召开经学会,讨论“五经”的异同。最后,梁丘的《易经》、夏侯惇的《尚书》和谷亮的《春秋》都被纳入了官方的学术体系。后来,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就如何治理国家向他的父亲宣帝提出建议:“陛下应该使用儒生,因为他的惩罚太深了。”汉高祖宣帝当即斥责道:“汉家有自己的制度,本来就夹杂着霸王学说,但纯粹是道德教育,是周政的!而且俗儒不时兴,故古而不今,使人眼花缭乱,名实不符,不知所守,何以任用!”[13]司马光说:“儒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他是一个庸俗的儒家,但他又不能诚实到治理自己,所以他不能独求真理和儒家。......都说王权不可行,儒家不可用。那岂不是太过分了!”[14]

秦法家,汉儒,魏晋唐,中原佛教,老庄也受到关注。真正确立儒家的绝对地位是在宋明时期。但不可忽视的是,南宋只占半壁江山,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明朝中叶,海上完全封闭,使中国封海400年。[15]中国失去了对外开放的重要历史机遇,儒学从儒学的神化、儒学的哲学化走向了儒学的腐朽和祛魅。[16]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在三个层面上一步步遭遇了困难:

首先,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失败了。无论是治国方略,还是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都随着西方现代性的进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此,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已经丧失,事实上也不可能恢复“独尊儒术”的荣耀。可以说,从汉唐十三经注制到宋元明清四书五经注制的变化,伴随着中庸和大学地位的上升,反映了中国思想史上前[/k0/]对人的内在品格的重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儒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衰落,但作为一个人的[17]

第二,儒家思想在刚刚可见和培养个体心智的过程中,必须放弃其思想诉求。不难看出,知识分子对“世界”精神的追求,无论是《中庸》中的“自然之命”,还是作为道的自然任意性,以及作为教的修道性。如果你是道士,你一刻也离不开道士,但你可以离开道士一会儿。也正是大学里所谓的“大学之道,以清德、亲民、至善为本”,都对知识分子个体的修身养性、担当天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的知识分子会一直坚持这个高标准。但我还是有些担忧地问: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还有“学人,天下公器”的精神吗?你心里还有“世界”吗?你手里有“公器”吗?

再次,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思想,受到了西方“竞争哲学”和“丛林法则”的挑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处于弱势。坚持宽厚中庸的儒家思想,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遭遇了危机。[18]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孔融的“让梨”是儒家美德的体现,但在当代社会,“孔融为什么让梨”却成了一个问题。西方教育制度实行的全球竞争教育,构成了对“孔融让位于梨”的批判。对美国人来说,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能“屈服”,只能“抗争”。事实上,今天的教育全球化追求的恰恰是“争梨”的教育模式,而不是“让梨”的培养模式。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6)

面对当代儒学的三重困境,我意识到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将逐渐淡出历史,而作为个体心性修养第二层次的儒学,以及作为强调精神与生态平衡的第三层次的儒学,可能具有更广泛、更大的国际意义和复兴东方文化的意义。[19]

就积极价值而言,中庸在大学中发扬了孔子的“忠恕”和“忠义”,坚持平衡自我欲望,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人的心理和谐都是有价值的。人在实践中庸之道的时候,就会达到各得其所,不怨天尤人,真诚待人,中庸平和的境界。在坚持真诚的和谐中,当代人放弃“自我决定”,才有可能激发自身善良的本性,尊重自然界万物的本性,参与天地万物的修炼,找到人类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

在现代性的困境和现代性的恶果中,中庸会由自己的公正极端的思维方式和中庸的价值构成。它将抵制感性欲望和理性偏见的放纵,坚持辩证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剖析人性的弱点,使人类重新审视东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避免现代性的误解,将人类引入“技术的午夜”和“发展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重温中庸,也是通过回忆来唤起东方思想文化曾经被遗忘的经验,开启面对更高存在形式的可能性。[20]在我看来,今天的许多重要思想和政治主张或多或少都与“中庸”有关。如:自强不息以安他人,自强不息以安天下,自我成就,过度行为,变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我决定,居安思危,多难兴邦,小康社会,与时俱进,和谐世界,互惠互利。

就历史局限性而言,《中庸》中有许多过时的词语、陈腐的词语和过时的句子,需要进行整理和批判。中庸之道的局限性无疑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和思想僵化所决定的。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中庸在处理矛盾时过分强调保持中立和稳定,而忽视了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它未能理解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质的飞跃,过多的统治者和大臣主导了它,导致了一些哲学上的诱导和政治上的缺陷。但我仍然认为《中庸》这本书的合理性大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的光辉和崇高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今天,它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智慧,显示出它的精神魅力,值得阐释和发扬。

我坚持认为,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当西方人用西方的理念主导世界,想要全球同质化为一,东方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21]东方应该清理自己的精神遗产,让世界既有西方的法律精神,又有东方的道德教育精神。[22]人类的未来不是由西方自己决定的,而应该由东西南北各国有智慧有诚意的人来讨论和推动。这样,人类和平、世界和谐、世界和平终将到来。

养竹记翻译(养竹记赞美了君子哪些品质)插图(7)

注意事项:

[1]参见王岳川《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

[2]就相关著作本身而言,近代著作甚多,依笔者之见,最主要的大致如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伦纳德·a·莱尔与金钱坤标题:忠勇;或者,中心,公共,出版商:伦敦,纽约(等。)朗曼·格林公司,1927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蜀志书店,1929年;杨,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吕振宇《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中国思想史通史》,侯外庐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任《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吴仪《中庸诚信研究》,台湾华钢书店,1974年;宋天正注译,杨良工修订《中庸注译》,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77年;陈曼明《中庸之道研究》,台湾省金文出版社,1980年;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张岂之《中国思想史》,Xi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0年;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店,1982年;罗广《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秦篇》,台湾省学生出版社,1983年;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康有为、楼玉烈主编《孟子·李玮云中庸诠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金、陆绍刚主编《易经》,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张岂之《中国儒学史》,Xi: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钱逊主编《先秦儒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徐进译本及何柏华英译本“《中庸》:中英对照版”,载《孔子文化大全》,济南:山东友谊书店,1992年;赵顺孙、黄慎编《中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杨向奎《周宗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谭玉泉,《中庸哲学研究》,台湾省金文出版社,1995年;赵丽生《赵丽生历史著作选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金著:《新编详解》,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吴龙辉,《原始儒学考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葛《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刘周堂,《早期儒家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杜维明、段德智译,《儒家宗教观:中庸的现代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沈《周宗礼乐文明考辨》,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邹长林,《中国仪式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陈,儒家中庸思想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丁四新思想研究》,上海郭店楚墓竹简,东方出版社,2000年;戴维l .霍尔和安乐哲:聚焦熟悉的事物:对《钟勇》的翻译和哲学解读。出版商: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1年。刘《中庸之道》.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学通论》,济南:齐鲁书店,2001年;郭毅《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杨祖翰,《中庸之道的解脱》,台北:鹅湖出版社,2002年;姜广辉主编,《中国儒家经典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江青《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征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陈明《儒生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徐如宗《中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朱著《四书章句注·中庸章句与子曰》,700种2集王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4]叶秀山著:《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此外,张岂之在演讲《文化的意义》中也说:“佛教有佛性,那么儒家有什么呢?儒家有中庸、中银、中正之说。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些东西,讲了一个道理,就是真心,真心,真心。诚者知天之道,诚者知人之道。什么是真诚?按自然规律运行,人按规则办事,不能为所欲为。我会强调这一点。人要诚实,自尊,自信,自爱。人不仅要爱别人,也要爱一切。

【5】“持中”即不偏不倚。《论语·尧曰》:“允许自己昏迷。”((清)阮元校注十三经,第2535页)刘保南正义:“持中道者,为持中道者。”((清)阮元校注十三经,第2535页)《礼记·中庸》:“藏恶扬善,持其两端,用其为民。”(《礼记·中庸》,(清)阮元编《十三经注》第1626页)郑玄注:“两端,是多也,是少也。其中,能为民所用,贤腐皆可为之。”(《礼记·中庸》,(清)阮元注《十三经》第1626页)

[6]“中行”指行为符合中庸之道的人。《论语·鲁兹》:“不能与中行同行,必是疯了!”(《论语·鲁兹·十三经注》,阮元(清)编,第2508页)姚鼐(清)方士禄先生墓志铭:“方士禄先生默,独守中行。”

【7】“中节”即守节,坚持义,不变,合乎礼义。《周易·简》:“项”曰:“大简,友来,中节。”((清)阮元校对《十三经注》第52页)孔英达书:“中不易,故友来,故云在中。”((清)阮元校对《十三经注》第52页)《后汉书·于延川》:“(傅总)纵欲奢淫,衣器常不得体。”(中华书局,1965年,第1151页)(明)黄宛《明道》卷一:“所为即所为,无可厚非。”

[8]“在用”就是既有用又有用。《诗·潇雅·百花》《百花侃·Xi》韩正轩写道:“百花已死于野,谓之侃,故易为汉语所用。”(韩)《盐铁论·散虚》:“古人之衣,非中国所制,器械无用,市上不粥。”

[9]“中立”就是积极独立的意思。《礼记·中庸》:“中和而不倚,刚强而正。”(《礼记·中庸》,(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第1626页)孔英达书:“中正独立,不偏不倚,志强,貌正。”(《礼记·中庸》,(清)阮元编《十三经注》,第1626页)(唐)白居易《竹养》:“竹直,所以立。君子见其性,思其性也。”(《古今故事文学总集》卷二十四《文远葛斯Ku全书本)》(明)《绣注·济国·流心》:“李二之志德白,其中道之行,多难,尤难他人。”(《六十种歌评》,长春:吉林人民2001年版,第274页)

[10]李宗贵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中和”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庸”的内在表征。只有“中和”天地万物,才能各有生机,才能处于和平和谐的状态。《荀子·知望》:“公道自在人心,平衡本分;中和剂,听绳。”杨舒注:“中和即宽猛。”(《儒林外史集成》第2卷第96页)(唐代)权德舆《圣上制和中春林德堂新乐》:“大乐为天地,和为人伦之序。”

[12]《荀子儒学》,《诸子百家的整合》第2卷,第79-80页。

[13]《汉·元帝集》,第277页。

[14](宋)司马光编著《子广曰》,(元)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81页。

[15]参见郝夏君主编《中西五百年比较》,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16]参见(英文)安东尼·佩吉登著《西方帝国简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沈大明、秦鸿增著《中国文化精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中国文化简史》,纪云华杨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19]《中庸》在三百多年前被翻译到西方,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667年至1669年完成了《中庸》的中拉译本,书名为Sinarum Scientia政治-Moralis,译者署名尹多泽。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白英礼编辑并在巴黎《孔子哲学报》上发表。这本书翻译了《大学》、《中庸》和《论语》,它的中文书名是对西方四本书的直接解读。

[20]参见雅克·布罗斯著(法国)《发现中国》,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21]参见赛义德《东方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22]参见许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693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