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2022年下半年进出口形势)

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需要新的思维和视角。当前,经济数字化、金融化趋势明显,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的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和理解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局

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需要新的思维和视角。当前,经济数字化、金融化趋势明显,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的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和理解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财政、金融乃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尤其是预期和风险的问题。

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经济运行的基础来看,当前,宏观经济正呈现出一些变化,尤其是经济数字化、经济金融化趋势明显。两者叠加,相互演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运行的原有实体状态转向虚拟状态。当然,这和过去的“虚拟经济”不是一回事。在这种趋势下,供求关系、定价机制、资产负债等。都有不同于传统教科书定义的新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用传统理论解释。比如,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的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和理解当前的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

货币是一种资产,既有“量”的变化,也有“态”的变化。按照我们传统的定义,货币是价值的衡量手段,是交易的媒介。随着某种意义上转向金融化,货币的功能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货币的持有者对货币的态度或认识实际上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不仅是一种流通手段,也是一种资产。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有“量”的概念而没有“态”的概念,这是基于一种确定性的、无条件的同质化假设。从量的角度来看,货币超发价格就会上涨,但从货币的状态来看,货币超发并不一定会发生所谓的通货膨胀。

如果与水相比,货币存量在不同的宏观条件下会呈现三种状态。总的来说,钱就像水一样,流动性很强;当经济过热时,货币就像蒸汽。当水变成蒸汽时,货币的运动就会加快。即使没有额外的货币,也会出现所谓的通货膨胀。但是当经济太冷的时候,就像气温下降,接近零摄氏度,货币变成一半水,一半冰,甚至是冰。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流动性到空就会消失,需要增发货币来维持经济运行。

过去我们假设宏观环境是相对确定的,或者说公共风险水平是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观察货币运动时,只能考虑货币量而不考虑货币状态。但是,当宏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货币量,还要考虑货币的状态。如果包括货币的状态,货币数量论只是一个特例。更多的钱会导致通货膨胀。这个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遍意义。货币作为短期无风险资产,可以用其他资产替代,形成与风险结构相匹配的资产结构。持有一定的货币资产也是防范风险的一种措施。出于资产配置的需要,资产结构的调整会使货币存量的扩张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债务与利率直接相关。当利率降到很低,甚至接近于零时,债务本身就直接变成了资产。我们知道,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部分资产是由债务转化而来的。如果利率为零,债务本身就是零收益资产,根本不需要转换;如果利率为负,债务就转化为盈利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债务本身已经资本化。当我们说高负债、高杠杆会导致金融风险时,这往往是忽略利率的逻辑推论,或者假设利率在任何条件下都大于零,不等于零或者为负。

利率下降或上升过去是根据供求关系来定义的,即资金的定价是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然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定价,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定价,主要是基于风险的。由此看来,在公共风险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资产负债、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用传统理论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很可能导致误判。

总的来说,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需要新的思维和视角。随着经济数字化、金融化趋势明显,原本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将成为发展的基础。工业还是很重要的,制造业还是很重要的。两者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要注意,经济增长潜力向数字化、金融化转移的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还需要注意的是,整体宏观政策的逻辑可能会转向公共风险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宏观政策的内在逻辑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传统的需求管理逻辑,即社会总供求平衡向公共风险平衡转变。这种逻辑转换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在短期内抑制经济运行的波动,也就是所谓的逆周期调整,现在更需要权衡风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以风险对冲风险。当通胀风险较小时,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跳出传统框架。如何认识和判断公共风险,如赤字债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是走出老套路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宏观政策,一些基本问题和宏观变量如赤字率、负债率、货币超发等。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需要新的规则。因此,要基于经济发展的新逻辑,研究新阶段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并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财政、金融乃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特别是预期和风险的问题。

(作者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作者:刘尚希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937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