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

是印章机构、组织或个人出具官方签名或鉴定的工具。在中国,篆刻曾经是一门高度发达的艺术,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为四大传统艺术。在中国古代,公章都是方的,而今天,无

是印章机构、组织或个人出具官方签名或鉴定的工具。在中国,篆刻曾经是一门高度发达的艺术,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为四大传统艺术。在中国古代,公章都是方的,而今天,无论中国的党政机关还是企业社会组织,印章都是圆的。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

在1931年中国出现第一枚圆形公章之前,方形印章是最佳选择。与中国国玺设计传统相似的日本和韩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方形印章图案。然而,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现在只存在于一个地方——人民币背面的“行长印章”和“副行长印章”。相反,圆形公章已经风靡全球。

为什么中国的公章从方形变成圆形?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用于封土。《李周地官实录》中有记载“一切钱物贿赂出入,皆随印节”。《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参加楚康王的葬礼。从楚国回到鲁国,到了方城,鲁国的官员齐物子占领了边邑,然后派人去见襄公。“苏夕追着他。”当时,无论是公印还是私印,都可以称之为“印”。规定秦始皇的印章是皇帝专用的,臣民的印章只能叫“印”。

秦始皇曾命李斯将著名的何石碧刻成国玺。这是一块中间有洞的圆形玉石,但当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他的姑姑小源皇后索要国玺时,王太后愤怒地将它扔在地上,“损坏了它的一角”。可见国玺此时已经变得方方正正。不知道是把原来的圆形玉磨成了方形,还是李四又找了一块玉来做国玺。

据史书记载,何石壁在失踪,后被赵宦官苗贤购得。秦始皇游览洞庭湖时,也将国玺抛入水中平息风波。八年后,有人把印章赠送给了路边。

可见国玺本身的早期传承历史也是混乱的,很可能前后指的不是同一块玉玺。

[方形中国印]

中国印章图案完全由文字组成,文字的造型美决定了印章版式的美。最常见的篆书,如大篆、小篆、汉篆,也是从宋元开始在篆书中出现的。因为汉字的结构,无论印什么样的字,汉字的整体形状都是方的。为了体现对称之美,从秦朝到明清,皇帝、王公、衙门的官印都是方形的。

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在明清两代的立法中都有规定。皇帝、皇后、皇后、公主和王子的印章被称为“珍宝”或“印章”,由玉和黄金制成。印章是盘龙,角龙,蹲龙或龟。正品至九品官的印章是用银或铜制成的。密封件的边长范围从3.4英寸到1.9英寸,厚度范围从1英寸到2.2%。文官的扣子都是直扣,只有御史的扣子上有齿孔,便于随身携带,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扣子都是虎扣。明清时期授予朝鲜、安南、琉球等国国王,以及蒙藏部落王公的印章,都是镀金银印或银印(朝鲜国王为金印),纽扣为龟或骆驼。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1)

朝鲜国王的印章

虽然蓝宝石的价格低于白玉和碧玉。但是,蓝宝石在古代玉玺中的地位要高于白玉。在明初六的印章中,高档的田字宝、田字新宝、田字星宝是用蓝宝石制成,二级的帝宝、帝新宝、帝星宝是用白玉制成。金的下层主要是供皇后、太后和太子使用。北宋灭亡时,从宫中带走了两枚玉玺(国宝、托宝)、14枚白玉玺和9枚金Xi玺。

没有进入明清时期的官衙印章叫做“条记”,是用铜制成的长条形印章。用于印刷非正式文件的印章称为“图”和“书”,清朝领导人、八旗助理员、省协的印章也称为“图”。清朝临时派遣的官印呈长方形,称“关防”。这一传统始于明朝初年。发现明太祖诸主簿使用的空白钱粮文书盖有户部印章,于是发生了大狱,史称“空印章案”。后来为了防止官员作弊,就用了半印,这样就可以整理核对了。后来,它发展成一个长方形的“海关”。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2)

和硕之太子宝(南京博物院藏)

《明史》中记载的明代国宝共有二十四件,其中明初造十七件,嘉靖年间造七件。这些珍贵的印章被用在不同的场合,如献帝宝祭天、发布诏令、祭万神、调兵征伐、调兵遣将、以帝宝赏劳、以帝宝授诸侯国等。

到了乾隆年间,清朝的国玺终于完成,大致仿照明朝的国玺,但加了一个“大清继承人宝”,变成了25方印章,存放在交泰殿。另外,乾隆皇帝把皇位传给嘉庆后,用蓝宝石做了一个“皇帝宝玺”,用来任命三品以上的官员,但这个宝玺只用了一代。

清朝皇帝制作的印章,如古帝之宝、完人之宝、嘉庆御访之宝、御赏之宝等,大多属于书画用的闲置印章,所以不限于方形。但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寿终正寝时,将“御赏”和“同道堂”(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交给了牛虎炉皇后和载淳亲王(同治皇帝),成为颁发圣旨的凭证。因为载淳年幼,同道堂的印章由他的生母慈禧太后控制,作为听政的印章使用。一直用到同治十二年前。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设立总统府铸印局,制作了五枚印章:中华民国印、丰策印、荣殿印、大总统印、陆海军元帅印。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还制作了一套玉玺,包括中华帝国玺和黄金制成的皇帝玺,以及“天注定、无尽历”的专用印章。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3)

长江水师提督印

【日韩印章】

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后,销毁旧印一角,开始制作五枚新国玺,设计尺寸都比袁世凯时期的大。但由于缺少合适的玉料,只制作了两枚国玺,即从缅甸购买的蓝宝石制成的“中华民国国玺”和新疆大总统金赠送的和田羊脂玉制成的“荣典国玺”。

前者用于印刷国书、批准书、接受书、全权证书、领事证书等官方文件;后者致力于颁发勋章和荣誉。至于其他三方玉玺,至今没有发现制作记录。1940年,汪伪政府还用铜伪造了一枚中华民国印章。

东亚国家传统上将印章视为权力的象征。即使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对公印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民国时期,所有公章均由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铸印局制作发行。旧印章被剪下封存,然后交由印铸局统一销毁。明清时期也有类似的规定。制作和销毁公章的衙门是礼部的铸印局。

明朝颁给朝鲜、琉球、安南的印章在清朝全部销毁,由清朝礼部另行发行满文和汉文的新印章。近代日本吞并琉球和朝鲜后,还销毁了清朝赠送给两国的金质“朝鲜王印”和镀银的“琉球王印”。清朝对越发行的“安南国玺”在20世纪初被法属印度支那当局销毁。

在日本和韩国,公印和私印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必须妥善保管。在日本和韩国用于密封重要文件的印章需要在专门的政府机构登记,然后出具“印章证明”,称为实际印章(日本)或印章(韩国);未注册的个人印章被称为“印章识别”或“图章”,只能在非正式场合使用。至于两国国玺——大日本印和大韩民国印,也是传统的方印。

韩国使用的国玺是第五代。第一代朝鲜国玺为玉玺和龙扣,印章为汉字“大韩民国国玺”。1962年朴正熙“军事革命”后下落不明。第二代韩国国玺是银龟扣,一直使用到1998年。第三代韩国国玺是丰牛,2008年因为发现裂痕而废弃。第四代国玺于2007年铸造,但因铸造工匠贪污黄金丑闻而废弃。然后2011年又伪造了一枚新国玺,重3.38公斤(含金2.6公斤)。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4)

韩国国玺

旧式公文加盖印章时,印章顶部应加盖年份的第一个数字(如“咸丰六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二十三年”),或者印章底部应加盖月份,称为“同年盖月”。明清的玉玺往往有几公斤重,民国的印章也有3.2公斤重。由于尺寸和重量过大,印章印制时通常采用“反印”的方法:将印章倒置固定,刷上印泥(一般为朱砂,但遇国丧时为蓝色),然后将公文正面朝下盖在印章上,用小象牙尺印制。明清皇宫用玉玺后,用蜂蜜、熟艾叶、白芨、皂角熬制药水,在黄济门(太和门)处“洗宝”,以防止朱砂印泥长期渗入玉石。

1949年以前,除了圆形邮政印章(邮戳)和中国海关日戳之外,方形公章在中国广泛使用。后者用于海关文件。这个日期戳是一个双线圆圈,上面是英文的“中国海关”,中间是年、月、日,下面是地名。民国时期,海关总署和北京、汉口、镇江、大沽湖、牛庄等地的海关日戳共有30余种。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类似于今天的亲笔签名的法定签名方式,叫做花押。南宋周觅在《归心杂识》中写道:“古人言‘花印’略花以其名,如魏徵五云”。至于这个“古”到底有多古,宋代有人考证是北齐南梁,也有人推给战国时的田婴。

花卉在宋代被广泛使用,出现在纸币和公共器皿上。宋徽宗的画中也有一个类似于拉长的“天”字的花承诺,意思是“世界上有一个人”。宋太祖即位前的献花誓词是“广”字中的一个阿拉伯数字“5”,底部有一个十字;宋太宗即位前的花典是带十字的“仁”,宋哲宗的花典是毛巾,宋宁宗的花典是去掉最后一笔的“五月”。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有一个类似于“油煎”的花押。恭亲王溥仪之子于贤回忆,伪满时期,溥仪每次派人到天津的银行取存款和字画,都要在凭据上签上自己的钱。1840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在最后一页,你不仅可以看到西式的蜡封和签名,还可以看到清朝的满族习俗和缝纫印章,以及中国签约部长高级公民、伊里布等人的花卉签名。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5)

《南京条约》既有东方和西方的印章,也有西方的签名和东方的花朵。

[从正方形到圆形]

目前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章,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圆形公章。这枚印章是从1931年到1937年使用的,它是由从苏区收集的银制成的。印章钮为木柄,印章上下呈弧形排列两行隶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两端各有一颗五角星。印章中间是土和镰刀锤子图案,两边是麦穗,顶部是五角星。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章(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印章是典型的西方印章,类似于苏联和共产国际同时使用的公文印章。它与中国传统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在印章上增加了徽符号,打破了中国印章过去只有文字没有徽符号的结构。为了追求对称和镰刀锤子图案必须放在中央,只能选择圆形。这也是西方国家的印章多为圆形的原因。

但在网上很容易看到文物鉴定或拍卖机构展示的各种更早的圆形公章。这些“中华民国”的公章时间跨度从1912年到1949年。如果细究细节,不难发现几乎都是使用了计算机出现后才出现的字体,机构名称也使用了1957年以后出现的现代汉语拼音,所以基本可以判定为伪造。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7)

网上“中华民国南京政府财政部调令”

这种西式印章的前身是一种用于加盖蜡印的印章,早期是用蜂蜡和树脂混合而成,中世纪后期加入了松节油、虫胶、白垩和石膏,还有龙涎香或麝香香水。

蜡封不仅用于密封重要信件,而且还附在条约、合同、契约、证书、文凭、遗嘱等法律文件上。做法通常是在羊皮纸文件的末端剪一个洞,穿过丝绸或羊皮纸胶带,将两端系好,用蜡粘在一起,然后密封。如果伪造者试图移除文件上的漆封,漆就会破裂。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1919年签订凡尔赛条约。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8)

凡尔赛和约文本上的蜡封

印章在西方也被视为王权和主权的象征之一。君主颁布的圣旨,用印金加封,称为“金诏”或“金玺诏书”。历代教皇都有特殊的密封环,上面有耶稣的门徒圣彼得(被认为是第一任教皇)钓鱼的图案和教皇的头衔。在每一位教皇死后,这个密封环必须由罗马教廷的总司库当着红衣主教的面用凿子销毁。当新教皇登上王位时,他赠送了一枚新的戒指。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蜡封和密封圈已不适合日常需要,于是出现了一种柄部为金属或橡胶的圆形印章,蘸墨后盖在文件上。

如今,在英美国家,个人签名被视为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但在中东欧国家,签署文件和合同时,印章的法律效力仍然高于签名,或者至少与其等同。这和今天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情况差不多。在今天的中国,个人(自然人)的签字也被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场合只承认私章,比如银行存取款,或者单位发工资的时候。

由于西方国家的官印除了文字之外,通常还含有徽记,所以印章布局以徽记为中心,文字分上下两排,从左到右环绕徽记,所以其印章为圆形。西方印章的圆形布局影响了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日本、韩国和台湾省是少数例外。

[政府公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请北京琉璃厂、古塘张月成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1949年10月31日使用。是一枚直扣铜印,边长9厘米。用于加盖国家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各种法令和公文。与以往使用的篆书不同,这枚印章使用的是宋体字。1954年宪法颁布后,这枚印章停止使用,移交国务院。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实际上,在50年代上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形印章,但1955年以后,都改成了圆形公章。195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的公章为圆形,省级以上的公章中心为国徽,其他机关的公章中心为五角星,并规定了各级印章的大小。

其中等级最高的是国玺,直径七厘米。中央部分为国徽,国徽外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国务院在使用时,应当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其次,国务院、国防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印章直径都是六厘米。这个文件还规定了其他各级政府和机关的印章样式,全国的公章全部改为圆形。

公章的标准尺寸(个人印章尺寸)插图(9)

圆形国玺

之后,规范印章格式的类似文件还有1971年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各级党组织印章的规定》,1979年、1993年、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这些文件规定,各级党组织印章的中心是镰刀和斧头;国务院各部委、驻外使馆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省、自治区、市、县政府的公章,中央为国徽;地区行政公署和乡镇政府,无行政职能的机关、企业、公司和社会团体,中心各有一枚红色五星公章。用简体宋体字(自治地方加民族文字)印刷,从左至右。

此外,这些公文还规定了各级单位公章的直径和边宽。

党章直径4.2厘米,圆边宽度0.1厘米..国务院印章直径6厘米。国务院各部、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印章直径为5厘米。国务院直属机构、自治州、市、县、区政府印章直径4.5厘米。国务院、局、驻外使馆、乡镇政府的印章直径4.2厘米。机关、厂矿、学校、商店等企事业单位的印章,直径不得大于4.5厘米..有限责任公司印章直径4厘米,圆边宽0.1厘米;工商合同印章直径5.8厘米,圆边宽度0.15厘米…

1955年,官印由方形改为圆形,主要是为了配合1954年新宪法的颁布,使官印的文字环绕在国徽、党徽或五角星周围,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美观的印章构图,并与苏联这样的“先进国家”接轨。如今在中国,能看到仅存的方形公章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行长印”和“副行长印”。而且目前流通的第五版人民币已经取消了“副总统印”,背面右下角只保留了“总统印”的印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539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