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酒等于多少斤(53度白酒一升等于多少斤)

原标题:对酒唱戏的人生几何:盘点三国时期的酒酒是中国文化的传统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酿酒了。汉末三国时期,酒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无论是罗贯中

原标题:对酒唱戏的人生几何:盘点三国时期的酒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统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酿酒了。汉末三国时期,酒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新旧版本的《三国》电视剧;无论是温酒杀华雄,还是沸酒论英雄,酒都是三国英雄故事中的重要道具。

禁酒和好酒

古代生产力不高,酿酒意味着粮食消耗,所以官方不鼓励酿酒。相传商朝末年,因为纣王的“酒池肉林”,酒受到了非议。虽然这很可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污蔑,但禁酒却成了周代以后的政府行为。到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大量人口逃亡死亡,生产力无法得到保障。粮荒一直困扰着各路豪杰,禁酒成为维护政权、节省军费的权宜之计。

在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前,就有人开始禁酒,先是汉中的张鲁,然后是徐州的吕布。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后,禁酒被他提上了法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北方平定袁绍父子及其余部。面对黄巾起义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他颁布了禁酒令。《后汉书·孔融传》云:“年饥时,兵昌,禁操表酿酒。”显然,尽管当时曹操已经采取了开荒等方法增产,但征战多年的曹骏依然饥肠辘辘,不得不靠禁酒来保证粮草供应。

曹操很清楚,酿酒不仅消耗粮食,而且如果饮酒盛行,必然耽误军机,所以他不怎么喝酒。但由于曹操文人形象和艺术渲染的需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第十六回《曹孟德被清水打败》,打了败仗的曹操有一天“喝醉”了,想到城里嫖娼,心腹们又让他和在张绣的姑姑邹氏搞暧昧,于是曹操天天和邹氏喝酒玩得很开心。这一事件被揭露后,引起了张绣的不满,曹操失去了他的军队。

曹操不一定喝好酒,但也不能阻止身边的人偏爱。他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之一。据说石是“任性、没有上进心、酒量不正”。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困于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并征鲁将军,准备派他去救援曹仁。结果曹植“醉得不可命”。就像我们更愿意相信曹操的好酒,人们同情曹植后来的境遇。曹丕即位后,曹植遭到严厉镇压。虽然有曹丕“太急炸对方”的政治手腕,也有曹植因饮酒而自毁前程,坏到不能重用。

酒和酒器

三国里喝酒有闯劲的人不少,张飞是最典型的一个。《三国演义》第二次是他“鞭笞杜佑醉”,以“醉”开始整部小说。张飞喝醉后总是有事可做,比如醉酒殴打吕布的岳父曹豹,丢了徐州,丢了刘备的妻儿。后来为了给二哥关羽报仇,心急却无处下手的张飞喝醉了酒,打了范姜和张达。最后被报复死了。

曹丕在《典论酒汇》中给出了关于酒的容量和三国时酒的风格的答案。他写道:“荆州在刘牧,标在南方,有好酒。他是三骑士,名字叫伯牙,名字叫仲牙,名字叫姬牙。伯牙得七,仲牙得六,姬牙得五。”也就是说,荆州的喜欢喝酒,特意让人制成大、中、小酒杯。大玻璃杯名为“博雅”,能装七升酒;中间的酒杯名为“仲雅”,可装六升酒;小酒杯名为“吉雅”,可装五升酒。

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这本书,汉末三国时期的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博雅”可以装二斤八两,“中亚”可以装二斤四两,“吉亚”正好装两斤。

汉代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酿造方法粗放。《三国演义》开篇是“一壶浊酒喜相逢”。蒸馏酒是罗贯中明朝才出现的,所以“浊酒”符合汉魏的情况。所谓“浊酒”,就是未经过滤的酒混有酒糟,所以显得浑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于三国的影视剧里,所有的冷饮都是糊里糊涂的。

山东诸城梁台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上有一幅烹饪的画面,其中一部分描绘了酿酒的情况,展示了当时酿酒的全过程。它包括10道工序:原料共酿、蒸煮、冷却、糖化后加入曲汁、浸曲过滤、大缸发酵、提取酒醪、继续发酵、装瓶。这种酿酒工艺可以说是汉魏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方法。

在四协北部的《齐书》中也有8例制曲和40余例酿酒。酿酒的技术路线与汉代大致相同。《齐书·姚敏》还载有曹操酿酒的故事。有一年,他发现家乡亳州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运春酒法)新颖独特,酿出的酒极其醇厚,于是将此法献给汉献帝。从现代发酵工程的角度将其归类为“补料分批发酵”,在我国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来中国黄酒酿造最重要的加料方式。

在这种方法中,水和大米的比例是一比一或更低。即使经过二次发酵,成品酒一般也不会超过10度,很像江浙的糯米甜酒。即使是这样的低度酒,一般人也不按斤喝,但刘彪一口气喝完了三大杯,将近七斤酒进了肚子。

和张飞强劝不喝的曹豹一样,刘表自己喝,请客人喝。他敦促任何不喝酒的人。曹丕在《典论九会》中也是这样写的:“(刘表)在杖尾也有一根大针。客人睡得醉了,就要用针灸。”如果你喝醉了,我会叫醒你,让你再喝。和张飞相比,刘表的喝酒风格相当狂野。

至于当时的酒器,之前有学者指出,旧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用爵饮酒是不对的。爵虽在商周时期用于礼器和酒器,但汉代以后才出现在祭祀中。回头看新版《三国志》也有这个破绽,关羽和华雄喝酒的特写有用。不过有意思的是,关羽被杀的时候,一直视他为英雄的曹操给了他一个隆重的葬礼。剧中曹操用绝生酒祭奠关羽,是个错误。但考虑到当时的工艺,三国时期的骑士应该是漆器而不是青铜,道具的应用也不完善。

那么三个人喝酒都用什么器皿呢?除了张飞这样的野人,稍微优雅一点的人一般都用尚。离三国不远的东晋,会稽内史王羲之,邀亲朋好友在兰亭“曲水行云”聚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酒精饮料在溪流中流淌。如果它在某人面前旋转或停止,请那个人写一首诗。如果他写不出一首诗,就一次罚三次。说明那个时期以饮器和饮器为主。但酒器比爵器更扁平、更开阔,这也符合庄严的酒器作为“第二种祭祀和荣誉的仪式”向易于进入普通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英雄和酒

《三国志》是写英雄的,三国志中的英雄和酒的故事也是多姿多彩,为后人讴歌。

《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三国大败吕布”,这一回的高潮无疑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当然,这个情节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而是《三国演义》作者精心安排的。罗贯中想让读者对第一次走进大场面的关羽留下深刻的印象。

袁绍和曹操束手无策时,关羽回答说:“他身长九尺,胡须二尺,丹凤眼,蚕眉,脸重如枣,声大如巨钟。”后来,关公的这一英雄形象在《三国演义》后来的篇章中反复出现,甚至在几千年后也难以磨灭。新版《三国志》中,这一幕也是开场以来的重头戏。关羽,一个不知名的弓箭手,脖子上挂着华雄的人头,凯旋回营。曹操大吃一惊,没有忘记战前的承诺。他亲自拿了一爵酒,送给关玉清。曹操有意在剧中拜访爵温,手伸一缩,突出了《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他酒尚温”的情节,体现了关羽的绝世武功。

其实关羽砍头华雄跟喝不喝酒没关系,跟温酒也没关系。除了作者有意的铺垫,还有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写照。东晋的左思在《杜薇赋》中写道:“冰冻的洪流,温暖的洪流(zhòu)跳跃着波浪。”温酒是指温酒。古代人总是喜欢喝温热的酒,考古发现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文物。不仅有暖酒炉出土,铜暖酒瓶也在现世。可见,喝温酒在汉魏晋时期也是一种时尚。

此前,曹操因饮酒而尴尬。当然,他也是酒后兴高采烈。颁布禁酒令那年七月,曹操喝马长江,与孙权作战。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长江宴与曹操诗”,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风平浪静,曹操在船上摆酒款待百姓。席间,曹操觉得自己半辈子的军旅生涯和不谙世事的成就即将结束,写了一首诗: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本就难多了。慷慨时,忧难忘。如何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只有杜康。

这短短的一句宋词,成了曹操的不朽名篇。其实短宋行虽然是曹操写的,但《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作为《赤壁之战》的战前动员,它属于小说家。800多年后,另一位真正的好酒作家苏东坡在他的《前红墙赋》中写道,曹操“在河边饮酒,横作诗,成了天下英雄”。曹操作为诗人和酒作家的形象在后世越来越巩固。

钱穆曾在《国史大纲》中说,三国就像一个小春秋,君主与臣民的忠诚与友谊,在政治与社会的大动荡中也没有失去光彩。可以说,这样的英雄故事在中国以前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在中国以后的历史上也不会再发生。曹的《料酒英雄》正是这种精神气质的终极体现。

《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但在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江山;刘备的恩重如山,谦让隐忍,为《三国演义》的后续发展做了铺垫。还原小说中的场景,曹流一问一答,“酒至半酣,忽云茫茫,雨至”,既是坏天气的前奏,也是三国英雄的前奏。

长江滚滚东流,啤酒花皆英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382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