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宣传语)

环城生态园是根据成都的地形建造的。在此基础上,也展现了现代成都的开放和包容:拥有专供市民和游客使用的步道系统,所有涉及的公园都没有围墙。理解和角度不同,但核心都

环城生态园是根据成都的地形建造的。在此基础上,也展现了现代成都的开放和包容:拥有专供市民和游客使用的步道系统,所有涉及的公园都没有围墙。

理解和角度不同,但核心都是殊途同归,就是“公”,以公为中心。"公园城市是以公众为中心的,而不仅仅是城市形态的表达."

成都公园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宣传语)插图

龙湖湖畔书店。(图片/天府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以慢节奏著称的成都,领先了别人一步。

当其他城市还在建设和改造环城绿化带的时候,成都已经实现了环城绿化带的完全连接。

成都环城生态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已于2021年底全面贯通。如果从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绿道,都可以回到原点。

100公里一级绿道,属于环城生态公园,是1.7万公里天府绿道中的区域性绿道。

从空俯瞰,一级绿道就像一条绿色链条,串联起周围的公园;从成都的大街小巷仰望,根据气象部门的《成都雪山景观预报》的指引,你将有机会眺望高海拔的雪山。“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新名片。

由成都率先提出的经营城市的概念——公园,正在掀起一场城市发展的革命。要让城市从产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到生活导向。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成都成为“公园城市示范区”。

这个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实验正在改变成都人的生活。

藏在社区里的公共空间理念

2017年12月,当成都人为地铁7号线开通兴奋不已时,三环与府河交界处的一座公园低调开工。

很难在网上搜索到该建筑的照片和手稿,因为一个117英亩的公园对一个大城市来说不算什么。2017年,成都生态建设聚焦天府绿道。更何况公园就在金牛区沙河园街道新桥社区,离欢乐谷游乐园不远。

社区党委书记张勇可能是最关心这个公园的人。这个土生土长的新桥人,见证了新桥自上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

他看着传统的批发市场一个接一个地落户,带来了各地的商人,也看着他们一个个迁出,土地又被平整了。这一次,建成了府河摄影公园。

“我们新桥的一大特色就是摄影。2003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摄影)之乡。当地人有很深的摄影文化情结。”张勇说。2021年11月,新桥社区所在的沙河园街道再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摄影)之乡。

于是社区顺势而为,围绕摄影主题建起了生态公园和生活家园。2019年,府河摄影公园正式开园,这是国内首家摄影主题公园。

从此,以福和摄影公园为起点,新桥社区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

如今,从空俯瞰,三角形的新桥社区被绿色景观包围:从南向北看,一边是熊猫绿道,另一边是府河与锦江绿道、公园带在府河摄影公园的顶端交汇。绿地占了小区一半的土地,与小区错落有致。

张勇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搬到了公园里。这座1200平方米的建筑,除了党建和政府服务的功能外,还有健身区、图书馆、剧院、儿童之家等。空,以及生活服务类业务。空闲置的会议室免费供住户使用。平均每月有6000多名居民前来参观。

61岁的王建平是该社区的“编外”居民。他住在新都区,但退休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栋楼里“工作”。“新桥社区(党委)书记听说我退休了,就叫我过来做志愿者。本来我把退休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突然有事做了。”王建平开玩笑说。

注意到王建平的摄影技术,张勇邀请他成为社区专家,并开设了摄影培训班。免费摄影课是周三周四白天开课,每年两个季度四节,都是满的。

与新桥社区、社工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了摄影课堂等30多个公益项目。开哪些项目,要听居民的意见,比如一个早教班300元,社区八个班。

“早教班是社区服务项目中少有的低收入服务。”新桥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我们已经向政府购买了早教机构的服务,要求他们每周在社区免费开设公益课程。社区早教班的收费虽然比外面低,但是足够支付一个老师留在社区的费用。在儿童之家上课,我们不收停课费。”

经研究,府河摄影公园周边各类摄影商家、企业为居民提供高端摄影展览、影楼体验、摄影公开课等社区服务。

同样在2019年,在公园的东端,由售楼处改建的成都当代艺术影像馆开业,馆内收藏了伯纳德·福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等多位国际摄影师的作品。在影像画廊旁边的金夫巷,一条集创作、拍卖、影印、展览、交易、推广、培训等摄影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一体的特色街逐渐成型。

2019年4月至12月,这条摄影创意产业链在形成之初,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餐饮业、服务业及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红杏餐厅、雅少、熊猫咖啡等综合配套服务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

上述做法是新桥社区探索出来的,但符合国际城市建设社区公共空的思路。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城市注重社区公共空及其社会功能的开放性、可达性和统一性。同时,多元化的公共空房间促进社区活力,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为居民提供高度舒适的社区环境。

新桥社区打造的集公共服务、社区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一站式”综合体,被视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社区高效治理、彰显公园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

新桥社区的探索得到了肯定。作为宜居宜业的“生活社区”案例,入选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编写的《公园城市成都实践》一书。

成都公园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宣传语)插图(1)

环城生态园内共有78座人行天桥,铺装各异,设计辉煌,造型装饰。(成都天府绿道吕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没有围墙的公园

如果说府河摄影公园是“一个主题公园激活一个社区”的案例,那么它对于提升成都中心城区的活力则被寄予厚望。

2021年12月,一则新闻在成都骑行圈“爆炸”:环城生态园百公里一级绿道年底竣工。

环城生态公园是由绿道连成的公园系统。该项目于2017年启动。包括成都绕城高速(或四环路)两侧500米及其周边7块楔形地块,横跨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

这是一帆期待的消息。“一级绿道其实是分几部分建设的,分段开放。骑行的时候,希望是完整的绿道,距离更远,对我来说体验更好。”一帆说。科技健身公司的产品经理,喜欢在每个周末找一条骑行的路,探索城市。100公里的绿道足够一艘帆船行驶五六个小时。

这样的绿道在大城市不太好找。市区空房间数量有限,慢行绿道数量少。规划的绿道或多或少都有缺点:可能会坏掉,需要过马路;机动车占道,电瓶车来来往往。

贯穿其中的一级绿道,沿绕城高速公路形成完整的一圈。没有机动车和红绿灯,是专门给慢走者的交通系统。

这些绿道与高速公路平行,路边种植灌木或绿树;或者走在立交桥下,桥墩上装饰着色彩鲜艳的涂鸦;“空中间绿道”横跨车道,78座人行天桥,78种风景。

绿道连接河湖,青龙湖湿地、时宇湿地、贵溪生态园等121个特色公园。星罗棋布的公园不再是孤立的浮岛,而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绿色的公共空室,只属于慢行者一个人。

这个公园系统和公众对公园的认知有点不一样。在公众的认知中,公园被认为是工作之余的“放松之地”,是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是“有围墙的城市人造景观”。

环城生态园,按照成都的地形建造,预留了足够空的空间进行生态修复。碎片化的绿色公共空房间通过绿道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绿色空房间体系,融入人类居住和生活空房间。

在此基础上,环城生态园展现了现代成都的开放与包容:拥有专供市民和游客使用的步道系统,所有涉及的公园都没有围墙。

“这个项目是成都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如果用围墙围起来,就无法起到共建共享的作用。”成都天府绿道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宇介绍。俞的绿道旅游公司负责环城生态园的产业运营和管理。

建设绿道和公园,塑造空房间只是第一步。如何吸引人群,建成共享的公共空房间,考验公园的运营能力。

成都的做法是用场景来营城。按照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吴军的解释,所谓“场景化城市”,具体是指建设一个有场景的城市,培育城市的审美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舒适品质,并将这种品质转化为市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的美好生活体验,从而转化为城市持久的优势和竞争力。

设市的逻辑是这样的:工业时代,城市大多被视为生产场所;后工业时代,城市被视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所,涉及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意义。

这个理念自然适用于给成都人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成都爱消费。2020年社会零消费总额将超过8000亿元,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成都人会玩。周末,他们奔向城市的郊外,甚至创造了一个大城市的奇观——周末比平日更拥堵。

环城生态园通过营造一个在大自然中消费的场景,想让成都人接触大自然,在中心城区消费休闲,全年龄、全时段、全季节覆盖。

基于此,在规划阶段,设定了公园主题多样化的原则。于表示,龙头园区所在区域现有的产业规划已经规划了5年,后期会根据人口、政策、商业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及时调整。

以贵溪生态园为例。它位于成都高新区,周围高楼林立,周围都是年轻人。它的主题是“时尚”。

创造消费场景也是维持园区可持续性的必要手段。“我们不是财政全额拨款运营的超大型城市公园。我们希望用城市的品质价值来增加建设收入的平衡,用消费场景来运营平衡管理和保护支出。”杨解释道。

一方面,居民和游客参观花园并不无聊。创意市集、草坪音乐会、户外脱口秀、啤酒嘉年华大大满足了“游园”的需求。

另一方面,绿道文旅公司招募社会资本,引进国际赛事、节庆、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构建文化、商业、农业、旅游体多元化消费体系。

丰富的公园场景把成都人留在了市区。2021年期间,环城公园总客流量已开通,预计将超过2000万人次。

成都公园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宣传语)插图(2)

金牛区成都新桥社区福和摄影公园婚姻登记处。(张勇/摄)

一块界牌,一部法律

走进贵溪生态园,一个2.4米高的界牌赫然在目,上面写着《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界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界牌的由来和位置。

根据界牌《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要求建立。环城生态园里有一百多个这样的界牌。竖立生态用地界线标志,接受公众监督,保护生态区域。

“成都2011年的总体规划划定了环城生态区。为了保护生态区,成都严格监管开发建设,实施了一批生态工程,通过立法加强生态保护。”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晓琪说。当时成都中心城区包括高新区和五个城区,环城生态区在边缘。

成都首次率先探索地方立法保护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2013年初颁布实施的这一规定,从法律上保证了今后城市周边的生态区不会因城市建设而被随意占用。

目前,环城生态带已成为成都都市区发展中具有结构功能的“环+楔”大绿带。

涌向绕城高速两侧甚至南端的成都人发现,生活、办公、商业设施一应俱全,文化、运动、休闲却是“沙漠”。当时环城生态公园项目尚未启动,生态区内只有少数几个节点被公园式控制,其余地区保持自然生态状态。

毫无疑问,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是应该坚守的。2017年,成都决定在环城生态区建设绿道。这条绿道应该是开放的、多功能的,为居民提供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观光、文化体育等服务。这就是成都1.7万公里天府绿道规划中的区域绿道——环城生态公园。

如果有步行地图,天府绿道将是最显眼的步行“公路”。

在建设环城生态公园的过程中,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

从那时起,“公园城市”的概念已经融入到环城生态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中。2020年3月,成都公示了《优化完善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围绕民众参与、多元体验的消费场景内容。

“我们希望将环城生态区建设成为公园城市概念整体实践的主要展示区。”王晓琪说。

以公众为中心

虽然“公园城市”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但恩道尔并不确定什么是公园城市。

“应该是有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会有湿地公园,绿道,建在城市里的公园,城市周边的公园。”恩涛儿有点不确定,说了几个零散的想法。这个在成都打拼了快五年的重庆姑娘,2021年6月搬到了翡翠湿地公园附近。翡翠湿地公园位于龙泉驿区,是环城生态公园的一员。

不仅是成都,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公园城市。在地方的探索中,很多人把自己的城市绿化和公园建设的行动,当成了公园城市建设。再者,在哪里建公园,建什么样的公园,怎么建公园等问题上。,应采纳市民意见,体现共建共享理念。

2018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了“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学术对话。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红阳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公园城不仅仅是绿地的大量增加,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全系统工程。它需要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以及外部合作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

根据公开报道,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城乡规划、城乡治理、生态环境、城市空、人居环境、社会、经济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但核心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大众”,以大众为中心。"公园城市是以公众为中心的,而不仅仅是城市形态的表达."王晓琪说。

早期的田园城市和田园城市偏重于城市形态的表达。这些规划概念的起源也在升级。比如曾经将花园城市概念纳入城市规划的伦敦,2019年宣布成为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城市,《伦敦国家公园城市宪章》颁布;新加坡正在建设一座“花园中的城市”。这些在之前概念基础上的升级,更加以人的感受为导向。

同时,王晓琪认为,“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没有模板,不可复制。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自然禀赋特征、人文环境特征等。,各地会因地制宜给出自己的答案。”“任何一种公园城市都值得期待”。

入选“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走得更远,更受认可。一批又一批的市领导到成都视察公园城市建设。仅2021年就有上海市青岛、长沙、绵阳、龙南、奉贤、普陀区的领导。

纵观成都的实践,有理论研究、顶层设计、行政和技术策略:成都出版了《公园城市新模式——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等一系列理论专著,出台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推出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构建了《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等技术标准和规划导则,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考核标准。

在搭建这套框架的同时,成都的基层自我探索和示范区建设,逐渐展现出成都对公园城市的想象。

市场搬迁后,由资源和交通优势形成的市场聚集区,将围绕社区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从文化的角度,兼顾社区的生态环境、居民服务和产业经济。这是新桥社区的自我探索。

将自然生态与城市公众空有机融合,构建新的生活消费场景和闲适休闲交流场景,是环城生态园的创新。

成都的普通人对此不太了解。他们感知的是生活的改变。新桥社区的孩子们参加了社区公园的趣味游戏,在儿童之家他们了解了火山,观看了川剧变脸的木偶戏。

恩儿成了绿道的常客。她一周去三四次,走路,跑步,骑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2021年8月,她接触到了骑行,遇到了喜欢的男生,认识了一群骑行伙伴。“我经常跟朋友说,要尽快搬到现在的地方。”

(文中一帆、恩涛儿为化名)(来源:南方周末城市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701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