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粽子的来历故事)

说到端午节,一定离不开粽子。虽然端午节前后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但粽子是每个人的常见食物。关于粽子的起源,一般说吃粽子是纪念屈原。但实际上,最早的粽子起源于古代的祭

说到端午节,一定离不开粽子。虽然端午节前后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但粽子是每个人的常见食物。关于粽子的起源,一般说吃粽子是纪念屈原。但实际上,最早的粽子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战国被赋予了道德意义。

粽子,原名“统宗”,是一种时令食品,用竹筒盛糯米,用草木灰汁煮熟。其色、香、味独特,能清热降火,调理肠胃。粽子的出现标志着一年进入夏季,是一年人生转折的信号。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纪念意义。

春秋时期,茭白(茭白)的叶子逐渐被糯米包裹成角,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被称为“粟米”。粽子之所以用角形包裹,是因为古代先民喜欢用有角的动物祭祀,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神的灵物,以达到五谷丰登、五谷丰登。

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来,他被一个仆人杀死了。据说他在五月初五加入了汨罗江。人们伤其死,于是开始将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并在河中投掷“粟米”,以防止鱼、龟、虾、蟹对屈原身体的伤害,用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纪念。从那时起,端午节就被赋予了道德意义。

晋朝正式成为了节日的主角。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还有中药益智仁。煮熟的饺子被称为“益智饺子”。《岳阳志》在《周人》中记载:“俗为用野叶包粟,...熟了就是熟了。五月五日至夏至,一个饺子,一个小米。”到了魏晋后期,桶装粽子逐渐消失,而小米包裹的叶子则发展成芭蕉叶、荷叶等。后来大部分都是用竹叶和芦苇叶做的。同时,粽子的馅料也在逐渐变化,咸粽子开始出现。南北朝时,人们开始将各种肉类混入米饭中,包成“杂饺”作为交换的礼物。

进入唐代普通百姓的家中

隋唐时期,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作为端午节的标准,自然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最著名的“九子粽子”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绑在一起,寓意子孙满堂。唐玄宗曾经用它来宴请大臣。他的诗《端午三堂宴臣》中有这样一句话:“花争四季,九个粽子争新异。方节,圆宫宴”。锥形粽子、菱形粽子、秤锤棕等。都是以形状命名的新粽子。

粽子里面早就不止小米或者大米了,开始加入糯米,还有各种食材如枣、糖、松子、栗子、核桃、生姜和肉桂、麝香等。还加入了香料和红蜂蜜,甚至出现了杨梅粽子、蜜饯粽子和“飞汉香粽子”。

宋朝成为社会新时尚。

宋代夏至吃粽子的古老习俗得以保留。那时候的粽子基本都是糯米做的,用叶子或者艾叶包着,里面是柿饼、银杏、红豆,用艾叶煮熟,色泽如金。在吴牧的《孟良录》中,有“蒸饺、栗子饺、金庭包粽子、饴糖饺”的描述。南宋时,粽子被堆成亭子、木车、牛马等招徕生意。如《西湖老人端午记》写道:“交趾,天下唯都城打粽子入亭、阁、车。开店卖,多劝导,都是聪明之举。”这个醒目的设计也说明了粽子在宋代已经非常成熟,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考生的吉祥食品

明清时期粽子品种更多,从宫廷到民间,从南方到北方,各有千秋。形状和材料都极其丰富的粽子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那是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粽子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用红枣做馅,叫枣粽子,谐音“早中”,把粽子做成笔形,寓意“必中”。参加科学考试的学生会在考试前吃一些粽子以获得好运。时至今日,这种方法依然大行其道,每逢重要考试,家长们还是要给孩子包枣子饺子吃。

如今,粽子的花样越来越多。从馅料上看,北京红枣汤圆,北方小枣多;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承载家国情怀,融合真情,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粽子,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们越来越多样化,已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6928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