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海拔多少米(4000米海拔相当于人负重多少)

如果不能阻止地震,可以考虑。从成都开车到泸定县磨溪镇,胡凯恒几乎一路望着窗外:道路还算畅通,只有远处的山体表层有一小部分似乎塌陷了。这说明前一天发生的地震可能没

如果不能阻止地震,可以考虑。

从成都开车到泸定县磨溪镇,胡凯恒几乎一路望着窗外:道路还算畅通,只有远处的山体表层有一小部分似乎塌陷了。这说明前一天发生的地震可能没有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胡凯恒想。

9月6日,四川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专家和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山地所)的同事们赶赴震区。9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

此前,山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对地震进行了快速评估。根据震区震级、烈度、人口等数据,应用以往地震的经验模型和公式,对人员伤亡进行了估算:可能死亡10-60人。

深入震区后,胡凯恒发现地震造成的后果比预想的更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崩塌滑坡切断道路,影响应急救援。“就像一个放大镜”,次生地质灾害加剧了泸定地震造成的损失。

后来更新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截至9月11日17时,泸定地震已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踪。

为什么泸定地震比同震级的地震破坏力更大?

从磨溪镇出发,顺着大渡河往下走,胡开恒看到的是连续不断的山体滑坡和崩塌,几乎切断了穿过村镇的道路。直到到达石棉县王岗坪乡,这40多公里的惊险旅程才告结束。胡凯恒回忆,“地震把坡震松了,它倒了下来,砸坏了房子和汽车”。

山地微信官方账号9月8日发布的一篇公众号文章称,根据无人机影像解译的震后滑坡结果,万东村测区共有151处地震滑坡,其中大型滑坡数量较多,滑坡面积达0.68平方公里;磨溪镇滑坡704处,面积2.5平方公里。根据多源雷达探测,石棉县草科乡有17处疑似滑坡区域。

地震后,滑坡和崩塌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这些落石和土块会砸坏车辆,损坏道路,增加了救援泸定地震的难度。

这是地球上每天发生的成千上万次地震中的一次,由两个板块的挤压和碰撞引起。地壳的运动会导致地震经常发生的地方出现断层带,这些断层带是由地面上形成的断层和两边的岩石组成的。

据胡开恒目前调查,泸定地震造成的活动断裂带长约20-30公里,呈南北走向,从海螺沟一直延伸到王岗坪乡。滑坡和崩塌也集中在这条活动断裂带两侧5公里内。

泸定地震是走滑型地震,就像两辆车面对面交叉。两个板块近水平滑动,位置和距离变了,但高度没变。首先滑动的板块称为主动板块,它与另一个被动板块摩擦。

胡开恒走访发现,滑坡和崩塌集中在活动地块的一侧和断裂带的西侧。

"大规模滑坡和深层岩石滑坡很少见,大多数崩塌和滑坡发生在浅层."他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余震和降水会使原本松散的山体继续失稳,形成更严重的泥石流。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强说,一般来说,7级以下的地震不会产生大的滑坡。但泸定属于山地峡谷区,地形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定县的贡嘎山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峰。

山地研究所研究员孔说,一般来说,山体滑坡的发生受地貌、岩性、斜坡结构等条件控制,而这些条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地方的山区呈现出不同的灾害状况。

当各种不利于山体稳定的条件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坡度陡、岩性强度低、坡体结构松散的不稳定斜坡。他说,泸定地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受强烈构造活动影响明显。山区普遍具备发生滑坡和地质灾害的条件,地震很容易引发滑坡。

孔明说,地质灾害的程度和范围受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影响。震级越高,强度越大,对山体的破坏越强,影响范围越大,随之而来的次生地质灾害也越多。

胡凯恒说,在今后的建筑规划和道路选址中,特别是要避开松散岩质边坡的“隐患点”。那是一个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说,2022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4人被飞石击中死亡。他们躲过了地震,没躲过滑坡。

自然地形给泸定地震救援带来困难。高建国说,震中的一些村庄夹在两座山之间,区域狭窄,很难找到一块可以作为无人机停机坪的平地。省道和国道都建在山坡上,沿路都是居民楼。

他分析说,农村地区缺乏应急避难场所,很难防御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今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与地震群测群防相结合,并写入防震减灾规划。“做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是最后一公里。”

泸定地震发生在活鲜水河断裂带上。

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网采访的多位地震、地质专家表示,泸定地震已有预测,6.8级在专家预估范围内。泸定县位于鲜水河断裂带的中南部,在这条断裂带上,6.8的震级不小也不大。

翻阅以往的研究,鲜水河断裂带一直是四川地震活动最频繁的断裂带。170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平均40年一次。

徐强说,在泸定发生6.8级地震之前,很多专家预测这个断裂带会发生6.5-7.2级地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毕竟这个地区上一次地震是1973年的炉霍县7.6级地震,到现在已经49年了,超过了有记录的平均时间间隔。

它是全国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相关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接力研究。高建国说,鲜水河史料的整理、发掘和研究,是当时中国20多个地震带中速度最快、成果最大的一个。

摊开四川地图。那些地震多发地区就像一个Y形。安宁河和则木河的干支流向南到达康定市和石棉县。一个岔路口叫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方向延伸,经过绵阳市和广元市。另一条是鲜水河断裂带,通向西北,从康定一直延伸到凉州。

鲜水断裂带最著名的地震发生在1786年6月1日,在康定至磨溪一带。

高建国说,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和塌方,堵塞了大渡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余震不断,堰塞湖决口,摧毁了下游的县乡,造成10多万人死亡。“那时候,堰塞湖的危害比地震还大”。

1984年,中国地震局与美国合作,也在这里进行了集中调查。高建国说,鲜水河断裂带类似于美国的圣安地列斯断裂带,是一个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地面上可以看到断层。

然而,直到今天,科学界仍然不能完全掌握鲜水河断裂带的运动规律。

警告和预测不是一回事。

中国地震局一位80岁的研究员回忆说,1976年唐山地震时,人工记录了10多万次余震。几十个科研人员集中在一个大会议室,摆上几张桌子。地震仪接在鼓上,探针状的笔来回弹动,在鼓表面的纸上画出一连串的波形。他们根据波形计算出地震的位置。

“5.12”汶川地震后,启动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全国地震监测台站从12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5000多个。监测站一般建在人口密集、通讯信号好的地方。原来台站相隔100多公里,要监测远距离的一级地震,造成建设成本高。站点变密后,监测范围缩小,每个站点的建设成本从100万元左右降低到几千元。

前述研究员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和同事是在5月13日,北川通讯恢复后,才知道北川受灾严重。“当时只知道震中的情况,但震动强度分布不准确。”

现在地震发生后两分钟,地震烈度速报可以勾勒出更大范围的震动烈度,便于救援队确定救援方案。

建设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站也是为了实现更准确的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测:前者是地震发生后通过时差向周边地区发送的地震信息,目前的技术可以实现;后者是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这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在地震中,主震通常持续10秒以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伟说,地震发生后,如果人们能提前3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39%,提前20秒减少63%。

但是,地震预警存在盲区。王珂说,在泸定地震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预警系统的盲区是以震中磨溪镇为中心,半径约15公里的圆形区域。在这个范围内,人们会在收到预警信息之前感受到地震。

地震波到达前,离震中越远的人收到预警越早:康定市提前7秒收到预警,雅安提前20秒收到预警,成都提前50秒收到预警。

为了减少盲区,需要缩短系统响应时间和优化通信信号。10年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网平均响应时间从9秒下降到5秒。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地震前的地震预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计划在四川和云南再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目前已建成650座。

王珂将“地下云图”描述为拍摄地球内部强度和能量的“X射线照片”,并通过地面传感器动态监测地下5-20公里的应力和能量。地下云图监测站更加精确,多设置在野外,可以减少人为活动带来的误差。

截至9月10日11时20分,地下云图共记录泸定地震余震1061次,大部分集中在石棉。石棉县位于三个断裂带的交界处,距离震中只有几公里。“这些余震是否会引发或加速其他断裂带的运动,仍需持续关注。”王伟说。

余震的捕捉也有助于实现与地震同时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预警。王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泸定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较小,但落石、滑坡、泥石流风险较大,在山区会形成大范围的灾害链。后续减灾所将结合数据抓取向相关地区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在这些余震中,除了42次3.0级及以上的余震外,大部分都是地下10公里的微小运动。未来,这些数据还将有助于计算地下应力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实现地震预测。

提高高风险地区建筑的抗震等级。

应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雷杰于9月6日凌晨3点到达磨溪镇,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紧急评估。镇上没有电,只有帐篷周围微弱的灯光,照着路上的建筑破坏残渣。

在第二天的调查中,雷杰发现许多自建房缺乏专业指导,结构存在问题,损坏严重。街上的店铺一楼大部分都没了:这种头重脚轻的建筑,上面三四层是砖混结构,下面几层用几根柱子支撑着。如果改成墙,使用面积会减少。餐厅和超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采用。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徐强说,山院贡嘎天文台位于震中,一楼坍塌。他解释说,地震的震源在地下16公里深处,地震波在震中地区垂直向上传播,震中地区的居民会感觉到强烈的上下震动,就像青蛙跳一样,房屋也会垂直震动。

2008年,北川也有类似的房子倒塌:由于上下震动,几层楼叠成了一层。

雷杰住在磨溪镇的一家旅馆里。经调查,该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余震不断,雷杰仍然不得不每晚跳两次。“理智告诉我(房子)还好,余震来的时候我还想跑”。

9月8日,他到离镇上只有几公里的白杨坪村进行房屋评估。主干道是盘山路,村民的主要车辆是摩托车。道路被山体滑坡和落石严重损坏,所以他花了两个多小时从镇上到达村庄。村里“几乎没剩下完整的房子”。土坯房和老砖房基本都是倾斜或者倒塌,有两个老人在倒塌中丧生。

雷杰发现,汶川地震后,当地村民基本上不再使用预制板,这种板施工工艺简单,但容易出现裂缝。成本高、技术复杂但稳定性强的现浇板现在很受欢迎。但就房屋建造的结构体系而言,小地方的泥瓦匠还是不够专业。

村里有些房子建在滑坡地带,院子里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裂缝。“那边的山都很陡。房子建在唯一的平地上,平地外一点是陡峭的山坡。”但即使房子被贴上了“没用”的标签,很多人还是因为“故土难离的情结”而不愿去镇上的安置点,用彩条布和塑料布在山上搭建临时棚子。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震风险规定了建筑设防要求,根据地震风险由低到高将地区划分为6、7、8、9度。根据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磨溪镇位于9度抗震设防区。

雷杰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属于设计规范的宏观概念,一般精确到县级,但很难精确到村。

据王伟介绍,地震造成的破坏有两种,一种是震动造成的房屋倒塌,另一种是断层强大的拉力,直接破坏断层上方的房屋,“相当于用刀割布”。他说,许多受损房屋建在泸定地震震中的活断层附近。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在接受《中国科技报》采访时表示,要通过细致的测绘,把全国的活动断层分布图绘制出来,这样才能把城市的地震灾害源“挖出来”,在建设中尽量“避开”。

徐强说,鲜水河断裂带附近的建筑工程抗震等级很高:康定城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达到了9级;大岗山水电站达到10级;川藏公路和川藏铁路的抗震设防水平也很高。但从泸定地震震中倒塌的房屋来看,多为砖混、石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他建议,中国应将地震高风险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纳入中长期减灾规划。“是否应该设立强制性标准,将地震高风险区的建筑,包括当地居民的自建房,纳入强制性抗震设防?”

雷杰说,“小地震并不坏,中等地震可以修复,大地震不可能失败。这是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他介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准备编制农房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将建设成本的涨幅控制在10%-20%以内,尽量以合理的经济成本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

他认为,只要严格执行抗震设计,即使发生震级比较大的地震,至少房屋不会倒塌,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雷杰已经从泸定回到成都。他从同事那里得知,震区的活动板房已经准备开工建设,帮助人们支撑家园,直到重建的那一天。他在朋友圈写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此,愿天地同生。”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魏巍焦经纬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9月14日06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6202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