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在哪里(九江老德化)

旅行者的“刺桐印象”元初,凯尔波罗游历泉州,通过游记将“刺桐印象”带回欧洲。他写道:“刺桐市沿岸有一个港口。船只来来往往,载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驶往蛮子省各地

旅行者的“刺桐印象”

元初,凯尔波罗游历泉州,通过游记将“刺桐印象”带回欧洲。

他写道:“刺桐市沿岸有一个港口。船只来来往往,载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驶往蛮子省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很大,但运到亚历山大供应西部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很少,恐怕不到1%。东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港口的宏大规模,凯尔波罗在泉州,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国际图景。

德化瓷器正在根据国外订单批量生产。它们不贵,一枚威尼斯银币可以买8个瓷杯。埃及人带来了制糖技术,使永春成为一个热闹的制糖中心。在泉州的市场上,纹身师技术娴熟,很多人从印度来到这里纹身。

德化在哪里(九江老德化)插图《马可·波罗游记》,凯尔·波罗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3月。

凯尔波罗之后的几十年,同路人伊本·白图泰和教皇派往泉州的主教安德烈·佩鲁贾来到泉州。

伊本·白图塔写道:“刺桐纳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湾里有几百艘大船,但有无数小船。”

他还在印度洋沿岸发现,来往的船只大多是中国船,有些是高达四层楼的大型中国船,船上工作的海员有数千人。这些海船很大一部分是在泉州造的,出海的。

安德烈·佩鲁贾(Andrea Perugia)在给欧洲的信中强调了当时泉州的宗教状况,因为他的身份。他写道,一位富有的亚美尼亚妇女捐款在刺桐纳市修建了一座大教堂,还捐款维持教堂的开支。他说,作为一名传教士,他可以在这里自由传教。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侨民生活在这个城市,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很多犹太人生活在泉州,他们一直信仰犹太教。

与凯尔·波罗和伊本·白图塔不同,安德烈·佩鲁贾不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332年,安德烈·佩鲁贾死于泉州,葬于泉州。他的墓碑现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并在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上展出。

有一个“泉州时代”

凯尔波罗等人来到全盛时期的泉州港。

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的重要性,研究中国航海史的台湾省学者李东华用“泉州时报”来指代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交通史。

1087年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开始。这一年,北宋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相当于现代的海关。

这标志着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其走向繁荣的转折点。

泉州是什么时候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的?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北宋末年,泉州港的贸易量与广州港相当,完全取代广州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这是在宋末元初。第二种观点认为,南宋初期泉州港的贸易量与广州相当,到了元代泉州港才超过广州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虽然泉州港取代广州港的时间存在差异,但两人都认为泉州港是宋元时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海港。

而且这一时期泉州港的崛起,其意义不亚于港口之间的地位变化。

德化在哪里(九江老德化)插图(1)《全球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吴/梁/董/王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斯塔夫里在他的名著《世界通史》中写道:“宋朝时期,中国人在造船和航海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在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后,中国拥有最大的船只和最好的装备。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港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值得注意,这表明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主导了世界经济。"

由于泉州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其在世界海上贸易圈的枢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凯尔波罗和伊本白图泰看到泉州港时,也难怪他们会如此惊叹。

一般来说,一个海港要想成为超级贸易枢纽,往往需要广阔的腹地作为支撑。比如秦汉以来的广州港,近代崛起的上海港,辐射范围巨大。

相比之下,泉州港的崛起似乎是一个奇迹。宋元时期是如何成为世界海上贸易中心的?

在中国古代港口中,泉州港其实是后起之秀。南朝梁朝以前,史籍中没有泉州港的记载。秦汉时期,今天的泉州在中原人眼里甚至是一个蛮荒之地。

而且打开地图可以发现,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种地理特征,使得近代铁路、公路建设之前,福建与其他地方的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中国的省份中,福建是一个发展较晚的省份。

直到晋代,由于中原战乱,福建迎来了第一次移民高峰。在此之前,当秦统一中国,没有进入福建。秦始皇只在今天的福建一带设立了一个名义上的闽中郡。当地部落首领继续统治,而不是任命一个郡长来统治。汉武帝在位期间,朝廷任命的军队第一次进入福建,但汉武帝的做法是“卧于江淮之间,使虚之地”。导致福建长期与外界隔绝,汉人开发福建不仅晚于辽宁、广东、广西,甚至晚于西南的云南和西北的新疆。

晚唐到五代,由于北方战乱,福建迎来了第二次移民高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环境的相对稳定,福建后来居上,泉州开始成为重要的海港。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原馆长王连茂认为,10世纪对泉州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吉祥的世纪”。这一时期,虽然北方战乱频仍,但泉州通过海外贸易成功取得长足发展。

泉州的崛起与当时中国经济版图由北向南整体位移的趋势是一致的。

北宋时,朝廷在泉州设立贸易处,可以说是对泉州口岸贸易地位的追认。

如果仅仅受益于整体环境的变化,泉州不足以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毕竟这种整体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广州等港口。

康静之难后,松石南下了。失去大片领土后,松石也损失了大量税收,急需通过海税空来弥补损失。正如宋高宗·赵构所说:“市场贸易的好处可以帮助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开始着力宣传泉州港的重要性。之所以选择这里,原因之一是泉州正好处于南宋海岸线的中部,离杭州比广州近,离前来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东南亚各国商人近,离宁波也近。

泉州港也符合南宋朝廷的期望。在宋高宗绍兴期间,全州航运公司的税收增加了5倍,达到每年近百万元,占南宋全年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

这是泉州港的高光时期,也是福建的盛世。

德化在哪里(九江老德化)插图(2)《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发展》,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

据经济学家纪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发展》一书中统计,宋代浙江兴修水利302次,广东44次,福建402次。当时的福建以农业为基础,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也是茶业、制瓷业、冶炼业、造船业等诸多行业的中心。

在文化教育方面,福建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朱,理学大师,福建人,曾求学讲学。据美国汉学家查菲(John W.Chaffee)统计,宋代共有进士28933人,其中福建路(今福建)进士7144人,约占全国总数的24.7%。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排名第二的董哲路(今浙江大部)的4858人和排名第三的江南西路(今江西)的3861人。

然而繁荣的另一面,却是沉重的税收负担和劳动力带来的巨大压力。宋朝时,福建官员多次向朝廷举报一种现象。由于在税负和劳动下无力抚养孩子,福建人“不多生孩子”,即生完孩子后溺死弃婴。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朝廷颁布诏书:“福建路有贫户生儿育女。是陈的人,他受大副委派来考察现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儿子,总会给Changm2一块石头和钱,帮助他们抚养。”意味着朝廷开始发放生育津贴,以应对频发的人间惨剧。

宋末元初,泉州港经历了战乱,但得益于元代海外贸易的鼓励,泉州港不仅从战乱中恢复过来,而且还保持了繁荣之势。

明初,泉州港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海禁。他认为:“尽一切努力去获利,商人所为;堂堂惹祸,皇帝深言传。当今中国有什么稀罕的东西吗?我担心它是关闭的,我担心如果它被打开,这将意味着对人和钱的许多伤害。”

封海,泉州港日复一日淤塞,彻底从历史中消失。

德化在哪里(九江老德化)插图(3)佛教南国的石雕(王明明,《城堡:中国沿海的地方与世界》作者,摄于2004年)

重新发现“刺桐港”

泉州港出境,成为欧洲传奇。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曾经仔细研究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去繁华的“刺桐港”带回财富,是他远航的一大动力。结果他发现了美洲,却误以为是去了泉州,并在日记中写道:“我确定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大陆,距离刺桐和史静大约100里格。”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说,“16世纪流行的一句话,可以使人想起刺桐的辉煌:第一期的西南季风当时叫MAV sin-I(zρtūnρ),即刺桐季风。”

15、16世纪之交,大航海时代开始,掀起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明朝末年,朝廷迫于时局,在漳州九龙江口开辟月港。从此,位于九龙江口外的厦门港迅速崛起,成为福建最大的海港。来自美洲的白银通过粤港、厦港像水一样流入中国,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从粤港、厦港运往东南亚再到欧洲,在欧洲引起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热”。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失去了五个多世纪“东方大港”地位的泉州港逐渐被忽视,甚至被普遍遗忘。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围绕一个话题争论不休:“刺桐港”在哪里?

此时,凯尔波罗富饶、美丽、神话般的“刺桐港”已成为一个谜。

许多学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这场辩论中。有人认为刺桐港指的是泉州港;有人认为应该是指漳州粤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指扬州或杭州。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直到一百年前,谜底才被揭开。

德化在哪里(九江老德化)插图(4)泉州市花刺桐(图片来自纪录片《重返刺桐城》)

当时,日本学者桑原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城西人蒲守庚的故事》。他采用注释和考证的方法,指出“在屯是中国古代第一商埠,但所收集的汉族、宋末、元代,沿海商埠无一能与泉州匹敌。”

1926年,厦大学者张、、等赴泉州考察文物古迹。他们都同意桑园的说法,他在躲。

1935年,时任北平辅仁大学教授的汉学家G.EcKe与时任巴黎东方语言学校教授的汉学家P. Dai Miwei合著了一本关于泉州开元寺东西宝塔的书,书名为《刺桐双塔研究——中国近代佛教雕塑研究》,由哈佛大学出版,作为哈佛-燕京学社专论丛书的第二卷。

1956年,可以证明“刺桐港”是泉州港的物证——在泉州发现了艾哈迈德的墓碑。墓主人的孩子阿汉莫用阿拉伯语清楚地记载了他的父亲“死于阿默达家族的母亲的城市——刺桐”,这说明他的祖先娶了泉州女子,在泉州繁衍生息。至此,“刺桐港”究竟在哪里的迷雾被彻底拨开。

如今,刺桐树在泉州随处可见。它是一种长得很温暖的植物,花开如火,灿烂动人。

作者|何树斌

编辑|李夏恩、沈婵、罗东

校对|陈宇燕

封面来自纪录片《重返刺桐城》(202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832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