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是什么意思(归属感是什么意思)

媒体、社交和社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常有人问:他们有什么区别?本文从三者的定义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了媒体的作用以及社会化与社区的本质区别。此外,还从马洛塞

媒体、社交和社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常有人问:他们有什么区别?本文从三者的定义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了媒体的作用以及社会化与社区的本质区别。此外,还从马洛塞的需求角度解读了三者中的人性选择,推荐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分享~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即时通讯、视频、购物支付、搜索引擎和新闻资讯是用户量居前的几大类。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其中,即时通讯是社交的形式之一,典型代表是微信,其月活跃用户几乎等同于中国网民数量;视频中占比最高的是短视频,典型代表是Tik Tok的Aauto Quicker。人们可以在大街小巷随处刷短视频;搜索引擎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和新闻信息一样,属于媒体的范畴。典型代表就是今日头条,网友可以获得最新消息。

正如华兴资本刘佳宁在2019雪球嘉年华上分享的:如今互联网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流量竞争,而是抢夺用户时间的竞争。目前占据用户时间最多的产品,除了视频、游戏之外,都离不开社交、社区、媒体三大属性。

以下是它们的定义:

1.什么是媒体?

说到媒体,就涉及到内容和信息。百度百科给出了如下定义:

内容: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或意义,牵涉的是人类通过眼耳口鼻耳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媒体:即媒介,指的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工具或手段,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目的。

由此可见,内容类似于信息,媒体是传播内容或信息的工具。

在纸媒时代,最常见的是报纸杂志和电视新闻。通常,内容生产来自公司的员工或合作组织,这属于PGC范畴。

互联网时代,随着博客、微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等网站的兴起,普通大众也可以发出真实的声音,内容的生产方式从PGC向UGC转变,促使纸媒衰落,迎来自媒体时代,让很多传统媒体人向自媒体转型。例如,省政府的主持人程浩经常就Tik Tok的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媒体最重要的是规模效应,也就是能接触到多少人。第一个要求是时效性,即事件越早发生越好报道。如果放在纸媒时代,记者就得开车到现场,然后对着镜头实时报道,这无疑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边肖可以收集普通用户在网上发布的视频,经过验证后进行简单编辑,再对艾特原作者进行评论后进行转载,从而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大量新闻源。比如湖北广播电台的账号,一天能发十几条短视频新闻。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其次,媒体也要求有一定的深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发表意见。受众一般是对某个事件感兴趣并想了解更多的人。比如2016年江歌因为保护刘鑫被陈世峰暗杀。事后,刘鑫不仅不配合调查,还在网上散布谣言诽谤江歌母亲,以至于江歌母亲近日向青岛中院起诉刘鑫生命权纠纷一案,目前处于二审阶段。

这几天反复看了相关材料,不禁疑惑:为什么刘鑫不愿意承认日本法院认定的事实,背后还有那么多恶心的东西?

Tik Tok博主的心理咨询师秋博在视频中展示了精神成长是面对真实自我的过程。对于这件事,刘鑫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性格中存在极端自私的部分,尽管她在生活中一直在利用这部分。

看到、承认、接受这三个步骤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内心非常痛苦的过程,产生很多自我怀疑、焦虑、恐慌、愤怒甚至攻击。

第二,什么是社区,社会

社区和社交是孪生兄弟。它们的定义如下:

社区: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的人群,居住于同一区域,以及衍生的互动影响,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同一区域」被弱化,而「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也变成「具有相同兴趣、文化偏好和价值观」,因此,社区是一个基于某个点(兴趣点、话题)交流互动并持续产生内容的空间,简称同好互动空间,比如因为爱好读书或写书评,我们会聚拢在豆瓣。社交:全称是社会交往,是人与人基于某种角色进行互动与交流,无论是志愿或非志愿的,比如血缘关系的父与子、交易关系的买家与卖家。

由此可见,社会互动和社群的基本构成是人和互动交流,即“和谁谈”和“谈什么”。

但是社交和社群是有区别的。

1.与社区相比,社会交往一般是有压力的。

人们因为训练和压力而成为角色,比如马宝。对于新生婴儿的各种反应,比如哭闹、吐奶等,也需要不断地向别人求助或者看书,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从别人的角度来说,生完宝宝就应该懂得照顾宝宝,很少关注宝宝妈妈的真实感受,比如半夜起床喂奶的难过。这会导致对宝宝的照顾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别人的指责甚至谩骂。

而现实中宝宝妈妈的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直接催生了网上的亲宝宝、宝宝树、丁香妈妈等母婴社区,在这里,宝宝妈妈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晒晒宝宝故事,聊聊情感八卦等等。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在社区里,我们基本上是陌生人,可以摘下面具展示真实的自己。比如知乎上最火的失业话题:27岁的生活有多无力?

回答这个问题的大部分人都是刚到这个年龄,或者过了这个年龄,回答他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消费这些内容的用户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

这让他们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知音,然后脱下伪装,以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

2.社交是“内容前的交流”,社群是“内容后的交流”

在社交生活中,和微信好友聊天时,总是有明确的目的。比如维持感情,大脑会寻找相应的话题来聊天,也就是俗话说的“见人就说,见人就瞎说。”尤其是加好友的时候,会第一时间通过他的朋友圈动态和个人资料详细了解,然后准备一些话来破冰。所以在社交中,“人与人”是第一位的关系。

在社区里,比如刷Tik Tok的时候,无论是主动搜索还是APP推荐,当我们主观认为有意思的时候,就会点击阅读。这个时候我们一般处于一个轻松的环境,评论的时候不需要去关注作者是否认识我们。甚至为了悄悄刷Tik Tok,不被熟人发现,通常的做法是禁止APP访问通讯录,或者直接注册一个小号。所以在社区中,“人和内容”是第一关系。

要知道,角色化生存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存状况,有利于分工合作,但只有通过角色化的方式去理解、交流、互动,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

所以,社交是以角色为导向的,优先考虑“和谁说话”;社区去角色化,优先考虑“谈什么”。

至于内容,社群和社交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我在文章《什么是社群?这是我做了一年社区的回答。我分享过。在社交中,我们通过内容创造符合自己需求的个人设定,比如在朋友圈创造一个不断进步的学霸;在社区中,当内容产生时,其他用户的主要目的是消费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之前学的《如何建立管理知识》,在知乎刷了所有知识管理的高赞答案。

徐鑫的互联网社区产品方法论中提到,大部分社区产品和社交产品兼具社交和社区元素,比如豆瓣群,除了发帖和互动(社区),还可以发私信(社交);而微信则可以说话聊天(社交),也可以浏览或发布朋友圈(社区)的消息。

那么如何辨别一个产品是社群还是社交呢?

答案是看产品的一级页面,也就是产品的重点。豆瓣群的一级页面是话题列表,私信功能在二级页面消息里,所以属于社区产品;微信的一级页面是对话列表,tab的二级页面在朋友圈入口,所以属于社交产品。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从马斯洛的需求出发。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的动机角度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图片来自知乎博主雪峰的成长文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最下面两个层次是缺失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食物、空气)和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财产),是人的基本保障。

前三层是成长需要,即爱和归属(与他人建立感情,被某个社会群体所接受),尊重需要(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层次的需求是由低到高逐步形成和满足的,并且在每个时期,一种需求是主导的,其他需求是从属的。

以我个人的理解,人们对需求不足更为敏感。比如富途证券APP买了股票或者基金之后,我怕心里没剩什么残渣,所以我会时不时的查看APP的最新相关信息,期望自己适时卖出;比如年底,担心被公司优化,就和同事打听消息,或者去脉脉APP刷相关消息。

在这些需求中,最重要的是了解最新的信息,以确保自己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属于媒体的范畴。因此,这些app会提供新闻资讯、热点话题等内容,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在缺失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我们会去追求成长需求。但是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我们可能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即使身边都是朋友,我们还是会感到孤独。在这背后,我们觉得没有人理解过我们的痛苦,我们可能会表现出平时笑呵呵的样子。但是,当夜幕降临,一个人躺在床上,当我们认为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我们想要的还没有到来的时候,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就会蔓延开来。

比如我2019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从书上了解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但是知乎V的分享方法在这里就不管用了。当时身边的人要么不注重构建知识体系,要么分享方式无法让我认同。那时候我跟别人说我不在乎,但我一直很在乎。直到一年半以后,我遇到了快乐老师,通过Evernote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大缓解了我的知识面。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同类的重要性尤为关键。你们有相似的价值观或者理念,很容易产生共鸣。在这方面,他会给你信念,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你,让你走出困境或者实现梦想,或者分享你相似的过往经历,让你相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内心的孤独感可以得到解决。如果有人理解你的痛苦,认可你的价值,那么你会觉得你找到了你的朋友,和他建立了更深的关系。

在寻找同类人的时候,可以通过社交手段,比如我朋友的推荐或者“上线”APP,连接到肖恩、雷等行业的大V。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或者通过社群手段,比如认真阅读大V小猫千千在知乎上关于职场方法论的回答,帮助我掌握PDCAT和社群运营方法。之后我看了她的几个回答,认同了她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加了她的微信,然后她就成了我的导师,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我。

所以,社群和社交的联系有点不同(社交:人-人,社群:人-内容-人),但本质上都是找同一类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压力到位了,那么社会互动还会继续。比如有时候,面对同事的无端指责,我们不会退缩,工作中也会和他保持沟通。不过基于薪资、能力等因素,我们还没想离开这家公司。

最后总结一下,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出发,每一种需求都可以通过媒介、社交、社群的方式来承担,但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点。媒体更多的是快速获取相关信息,让自己有安全感,而社交和社群是找到同类人,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尊重和认可。

作者:猫小豆豆,社区运营,懂一点管理知识。微信:猫小豆豆。

本文由@ Maoxiaodoudou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648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